..續本文上一頁六識,因此不能圓融無礙。聖人已證得一心,所以能夠六根互用,觸途成觀,任何境界現前,産生的都不是凡夫的“識”,而是聖人的“觀”,也就是天臺宗所說“一心叁觀”的觀,這是佛眼體用無殊的境界。
夫再演言辭,重標觀體,欲明宗旨無異。標就是定義、標明,再把觀體提出來重新定義的目的,就是爲了說明佛法之真意與佛之真心本體是沒有任何差別的。我們凡夫常常口是心非,而佛永遠是心口相應的。所以永嘉大師強調,佛的經典就是佛的心,佛從來沒有離心說法,任何佛法也都在指點真心,所以我們聽聞佛法後要善加體悟,才能找回自己的真心。
言觀有逐方移,移言則言理無差,改觀則觀旨不異。這是解釋爲何宗旨無異。言是經典、教理,叁藏十二部經都是言;觀是觀行、修行的具體方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觀;逐是追逐、驅逐。言觀都是因爲有追逐趨向的目標才會發生變化。什麼目標呢?就是衆生的根基和習氣。對于執著有的人,佛就講空;對執著空的人,佛就講有。移言,則言理無差。佛講的五時八教這些經典,都是針對不同根基的衆生講的,所以內容方式都不一樣,都不停地發生改變,這叫移言。話雖說的不一樣,但言移理不移,這些變化了的語言所要講述的真理卻是一個,就是空有不二的實相。
同樣,對于不同的衆生,要指示不同的修行法門,這叫改觀,不能用一個藥方治療所有的疾病。雖然藥方不同,目的都是爲了治好你的病,這叫做改觀則觀旨不異。比如對于不同的弟子,師父讓他們修的觀法也不同,有的讓他去念佛、拜忏,有的讓他去打坐修止觀,有的讓他去參禅,有的讓他去閉關……最後每個弟子都能得到真實的佛法受用,能夠這樣應病與藥才是明眼的好師父。否則一付藥保打天下,無論這個藥多麼昂貴、稀有,也很有可能吃死人,這就是未得觀旨,不會依旨改觀所導致的。
不異之旨即理,無差之理即宗。宗旨一而二名,言觀明其弄引耳。從來不變的佛法真意就是理體,從來沒有差別的理體就是佛心,佛心和佛意本來是融會貫通的一個。弄和引都有逗引、引導、吸引、接引的意思,只是爲了接引衆生方便、引導衆生入門而設了言、觀兩個途徑,才有了宗、旨這兩個名字。證悟到了這裏,就是大徹大悟,妙契玄源了,到達了最高的一真法界,也就是《金剛經》雲:“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即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十、妙契玄源
第十妙契玄源者。夫悟心之士,甯執觀而迷旨?達教之人,豈滯言而惑理?玄是妙有真空的意思。源是源頭之義。契入了實相的人,境界真是妙不可言。悟到真心的人,怎麼可能執著修行的方法不放,卻迷失了佛法的真意——空性呢?比如騎驢找驢的人,根據驢子的氣味和叫聲終于找到驢了,那還用每次都再去聞味、聽聲地尋找一遍才知道驢的下落嗎?當然就不用了。教理通達的人,怎麼會被文字所左右,迷惑了佛法的真意呢?所謂“依文解意,叁世佛冤。”通達教理的人已經透過語言文字見到了佛法的真意,所以就能“依旨行文,代佛宣法”了。
理明則言語道斷,何言之能議?旨會則心行處滅,何觀之能思?明白了佛法的真理,就沒有什麼可說的了,因爲真理是離語言相、離文字相、離一切相的,什麼語言都說不到這裏;真理並不因言語而生,也不因無言而滅,而是本來現成、不生不滅的。
體會到宗旨,也就是證悟了真心本體時,心行就是心的一切功能,比如能觀、所觀,妄想、思量,一切識、一切智,山河、大地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消失了。此時的境界就是《證道歌》裏寫的“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這樣的一顆心是任何觀法都無法觀察思維到的,所以說何觀之能思。
證到了實相,就根本不用再去觀,隨處都可見。蘇東坡說“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華嚴經》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重重無盡,無盡重重,處處都是佛的叁身。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光明無盡,無盡光明,時時不離真如佛性,其境界真是難以言說,不可思議。
所以永嘉大師說,心言不能思議者,可謂妙契寰中矣!到了這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不可思議的境界,就是契入萬法的本源了,達到大乘佛法修行的最高境界了。寰中就是宇宙的中心,比喻極其重要、美妙的地方,因爲這個中心是不可得的,並沒有一個確切的地方,也沒有一個確切的樣子。如何才算契入了呢?證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是契入了,說契入也無處可入,所以這個契入就叫做妙契。
講到這裏,觀心十門就講完了,永嘉大師把自己實證過程中的智慧結晶留給後人,就是希望我們相信佛法的真實不虛,希望佛法能在我們身上繼續反射出無相的光芒,照徹自己、照亮他人,又無絲毫蹤迹可尋。這樣的光芒我們捕捉到了嗎?其實根本不用去捕捉,只要你不再去觀境,而是去觀心,總有一天你會明白境就是心,色就是空。乃至每一個人、每一個衆生、每一絲晨霧、每一株小草,都是光芒萬丈的我佛如來。
《禅修要義 第十一章 觀心十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