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要義 第十章 優畢叉頌▪P3

  ..續本文上一頁廢到何時了。所謂“學習大乘禅法,需要大善根”的原因就在這裏。如果沒有大善根,那就需要等你修止修到一定程度了,就好像把*都准備好了,需要智慧點一下火的時候再告訴你,讓你能一言之下就把我執粉碎掉,完全解脫自在。見到真相以後,你就真明白了,原來“不二”是這個意思。我們明白了動靜、定亂的區別之後,再來看永嘉大師的優畢叉頌,就不會胡言亂語了。

  叁、性相不二,非寂非照

  動而能靜者,即亂而定也。如同由動變靜一樣,我們的身心也能由亂轉爲定。暗而能明者,即愚而慧也。如同內心從暗變亮一樣,我們也能由愚癡轉爲智慧。如是則暗動之本無差,靜明由茲合道;愚亂之源非異,定慧于是同宗。如是就是因此的意思,後面兩句對仗工整,說的其實是一個意思,暗動之本愚亂之源就是凡夫內心黑暗和動亂的本源,就是第七識——我執,靜明就是定慧、止觀,都是指第七識,都是指涅槃本體,我執同時也是進入涅槃的門徑。

  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真正的天空是無色透明的,可我們根本看不到真正的天空,只能看到藍天,其實藍天並不是真正的天空,而是空氣中的粒子把天空本有的光明散射以後發出的顔色。如果用天空比喻真心的話,藍天就如同我們這裏講的第七識,而藍天下面的雲層就如同第六識,也就是妄想心。

  觀察天空的時候,往往只注意到雲層。各種各樣的雲彩飄來飄去,烏雲、白雲、陰天、晴天,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我們常常以爲這就是天空了,連雲層後面的藍天我們都很少注意到,更別提整個的天空了。

  偶爾天氣好的時候,藍天突然現前了,我們就感覺很舒暢。以後不管陰天、晴天,我們就知道這些都和藍天無關,藍天根本不是這個樣子。所謂動而能靜者、暗而能明者,就是烏雲、白雲的變化,而它們的本源——藍天,卻從來沒有變化過。凡夫的迷惑就在這裏,妄想來的時候,我們就以爲自己的心很亂,被自己停不下來的妄想逼得很煩惱,其實心從來沒有亂過,我們卻完全不知道,都被變來變去的妄想給騙了。

  如果我們想見到真心,也就是道、宗(真正的天空),就要學會不被妄想(雲層)所迷惑,先看到我執(藍天),不管妄想(雲層)如何變化,我們的注意力都在我執(藍天)這裏,這樣就能做到即亂而定也,即愚而慧也,這就是修行觀照的關鍵所在。

  就像必須通過藍天才能見到真正的天空一樣,既然我執是凡夫顛倒的根源,凡夫也必須經由我執才能見到真心佛性,證入涅槃實相。所以說“靜明由茲合道,定慧于是同宗”合道同宗之路都是從這裏走過去的,我執就是我們真正用功修行的下手處。

  剛開始打坐時,妄想心停不住,我們不要再起厭煩它的心,它亂它的,我們不被它轉。只要如法地念佛、持咒、數息,就是亂而能定。就像只見藍天不見雲朵一樣,漸漸就能見到天空的真相了,所以說“暗而能明”。藍天不是天空的真相,這叫做“”,可它依舊能放射出光明,將雲朵的來來去去照得清清楚楚,這叫做“明”。很多人修行到一定境界時,好像人情世故全不會了,既不懂得賺錢,也不懂得走關系,思想行爲又很正常,其實這就是大智若愚。對人世間的紛亂複雜洞若觀火,內心卻一點也不複雜,非常純淨,無論境界如何,心裏也不會有動搖和痛苦,能夠暗動之本無差,愚亂之源非異,這種人就是即愚而慧也。其實天空和藍天、凡夫和聖人又有什麼區別呢?于是靜明由茲合道定慧于是同宗,一切衆生瞬時成佛,亦無一佛可成,這才是中道。

  那麼擁有中道妙觀的人,宗同則無緣之慈,定慧則寂而常照。寂而常照則雙與,無緣之慈則雙奪。宗同就是衆生都是佛,這就是最大的緣份了,所以佛菩薩對一切衆生都如同慈母對待親生子女一般,幫助我們不需要任何理由。因爲衆生看不到宗同,才稱佛菩薩的慈悲爲無緣之慈。佛菩薩救度我們,既不是因爲有個定要試試,也不是因爲有個慧要發揮發揮,而是完全出于佛性的本能,這叫雙奪就是奪取、舍棄,所以說無緣之慈則雙奪是萬法的本體,定慧是本體的相用,比如水是體,定就如同水任何時候都能保持幹淨清澈,慧就如同水的種種功能,既可以解渴,又可以洗衣、發電等等,水同時存在這兩個特點,佛性的本體也如此,同時具備的相用,因此能寂而常照雙與就是本體的兩種相用宛然彰顯,完全是無爲無相地利益一切衆生。天然大業,不假裝潢,刻意求全,反致損傷。

  雙奪故優畢叉,雙與故毗婆奢摩。把定慧都舍棄了,完全無爲無相了,就是優畢叉,也叫做中道實相觀、中道妙觀;雙與就是毗婆奢摩,也就是觀照、智慧。觀照已經包含了奢摩他(止、定)在裏面,因爲沒有止,你就觀不起來;止到一定程度了,自然能起觀,有了觀,必然已經成就了止。止觀都具備了,能止觀雙運了,才能談得上止觀雙奪,也就是優畢叉,這是修行境界提高必經的次第。

  以奢摩他故,雖寂而常照;以毗娑舍那故,雖照而常寂;以優畢叉故,非照而非寂。這叁句話就是對定慧等持、中道佛性的描述。佛性本來就是定的,但這個定不是死定,所以雖寂而常照,雖然一念不生,但能了了分明;佛性也是本俱智慧觀照的,但這個觀照並不是動相,不會讓心起任何波瀾,所以雖照而常寂,雖然了了分明,卻又一念不生;佛性又是完全無爲無相的,雖能寂,卻于體了不可得,這就是優畢叉

  照而常寂故,說俗而即真;寂而常照故,說真而即俗;非寂非照,故杜口于毗耶。這是永嘉大師告訴我們佛經的本意,佛經說空說有,學人很糊塗,常常以爲佛經自相矛盾。其實,佛是不妄語者,所有佛經都是爲了把中道佛性指示給我們,沒有一字離佛性而說的。照而常寂故,說俗而即真,是爲凡夫講的“色不異空”的經典;寂而常照故,說真而即俗,是爲小乘聖人講的“空不異色”的經典;非寂非照,故杜口于毗耶,這是爲大菩薩講的大乘了義的經典。《維摩诘經》講述維摩居士在毗耶生病的時候,文殊菩薩去探望他,並問什麼是不二法門,結果維摩居士默然不語。杜口就是不說話的意思。中道佛性是離語言、絕文字,根本講不出來的,世尊曾說 “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說一字”,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中道絕對不是凡夫的境界,優畢叉不是那麼容易就能修的,必須破除我執之後,才能起修,成就叁身、四智、五眼、六通等等的妙覺佛果方臻圓滿。

  

  

《禅修要義 第十章 優畢叉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