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要義 第十一章 觀心十門

  

第十一章 觀心十門

  

佛教的修行究竟是從打坐入定開始好?還是從教理的學習開始好?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實修行就如同劃船,教和觀就如同船的兩支槳,只用一只槳時,船肯定在原地打轉,無法前進,所以先劃一只後,馬上又要劃另外一只,用力均等,船才走得最快、最穩。至于先劃哪一支槳就要看你是左撇子還是右撇子了,習慣左手就從左手開始,習慣右手就從右手開始。所以佛教從一開始就是教觀雙行的路線,哪邊都不偏,只是入門時有理入和行入的方便而已,理入就從理解教理開始,行入就從打坐觀心開始,開始之後就要把教觀兩方面圓融起來,修行才能穩步向前。

  

現代漢地學人的根基,目前還是走理入的路子比較對機,因爲現在屬于知識爆炸的時代,信息非常發達,沒有古人安靜的環境和踏實的心態,在什麼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就能聽話地打坐入定,這對于現代人而言根本不可能了。

  

就現在的情況來看,沒有受過教育的人雖然能吃苦打坐,卻往往會有所求,求神通、身體好、發財等等,這和佛法根本就不相應。有知識的人,你不把道理給他講明白,讓他認識到佛法的可貴,他絕對不會真心地去用功,也就契入不了正修行。所以對于弘揚佛法來講,我還是主張先把教理讓大家聽懂,包括最高境界的般若思想、不二法門、無相禅法等等,都應該先讓大家能理解。雖然維摩居士杜口于毗耶,那也只是對曾爲七佛之師的文殊菩薩默然無語,否則叁卷《維摩诘經》所從何來?難以計數的佛經又所爲何事呢?

  

但是大乘佛法義理高深,《金剛經》言,必須是“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的人,聽後才能“不驚不怖不畏”,甚至阿羅漢聽到佛講《法華經》時也有退席,可見如無夙世淵源,聽懂大乘經典絕非易事!

  

曾有法師說要把高深的佛法用最通俗的語言去弘揚,讓世俗凡夫也能明白最高深的佛法奧妙。這個想法基本上是不可能實現的,否則釋迦佛直接就講一佛乘了,爲何還要安排五乘教法呢?雖說大道至簡至易,我告訴你“把生活隨緣過好,沒有煩惱就行了”,你雖然能聽懂,可你未必真的知道我說的是什麼意思,就算你真的知道了,你做得到嗎?不修行絕對做不到。

  

所以,我們講佛法的高深義理時,一定要結合修行的次第一起講,否則絕對會把出世間的佛法矮化成世間法。因爲凡夫沒有開悟,就只能理解世間法的道理,不可能懂出世間的境界。

  

我們拿科學上對空的理解來舉例,一般情況下,我們能認識到的空都是有空氣的,所以都不是真空,那真空是什麼樣的呢?科學家也不知道,他們只能相似地見到真空,比如把瓶子裏的氣盡量抽掉。但按現在的技術肯定不可能抽幹淨,所以都不是絕對的真空,只能相似地研究一下大概真空應該具有什麼特點,如完全無聲、靜止等,但這些都是合理的推測,並不是對真空的直接體驗,因爲真空根本不在我們這個空間存在。色身在真空裏無法生存,所以直接體驗不了,必須到這個世界之外才有真空。

  

那我們怎麼去講真空呢?我們就只能介紹真空的特點,然後告訴大家現在能體會到的空,有幾層狀態,各有什麼特點。比如平地上的空、高山上的空、雲層上的空等等,這些都不是真空,必須把每個空裏面的內容通過一定的步驟全部淨化掉,才能達到真空的狀態。這樣去講,我們就既能理解和向往真空的高妙,又知道試驗步驟的安排,不管是修行路線,還是境界的取舍,都不會有問題了。

  

永嘉禅法就是從教理入門、止觀雙修的典型例子,修證體系非常完備。永嘉大師從最基礎的皈依叁寶、親近善士講起,講到淨修叁業、預備資糧,接著講到修道路上的叁乘次第和理事不二這個根本指導思想,再講正修的次第——奢摩他、毗娑舍那、優畢叉這叁個“頌”。之所以稱爲“頌”,而不是“法門”,就是爲了和這最後實修的“觀心十門”相區別,“頌”只是對這叁個正修次第在理論上進行論述,讓我們在理上先接受正修佛法的要旨,把理論基礎夯實了,對佛法不再有疑惑的地方,以後實修起來進步就很快,大大降低了我們走錯路的可能性,使修行能夠一氣呵成,不枉暇滿人生。

  

幾年前我在山東主七時,講了關于禅悟的一些境界和修行方法,當時有人錄了音,很多人聽了覺得修行上很有受用。可有些人想聽時,他們的師父就不同意,說聽了這些會障礙他們的開悟進程。這個師父說的也是有道理的。因爲修行如同洗髒衣服,佛法如同洗衣粉,你聽了佛法後不實修,就如同把洗衣粉灑到衣服上卻不去洗,不但白白浪費了洗衣粉,而且衣服也更髒了。所以有時弘法真是兩難的事情,不講吧,怕你走歪路;講了吧,你又以爲聽懂就是了。其實洗衣服的程序根本就沒有開始,你怎麼可能說衣服幹淨了呢?有了洗衣粉,首先要把汙垢搓掉,再把洗衣粉洗掉,最後甚至連淨水都要全部蒸發掉,這才算洗幹淨了。

  

從前有一個人去朋友家玩,朋友恰好不在家,他就問朋友的兒子:“你老子在嗎?”兒子說:“我這裏有桌子、有椅子、有杯子,就是沒有老子。” 他又問:“那令堂在嗎?”兒子又回答說:“我這裏有紅糖、有白糖、有花生糖,就是沒有令糖。”他氣得說:“傻瓜!”兒子說:“我這裏有南瓜、有苦瓜,就是沒有傻瓜。”氣得他沒話說就回去了。朋友回來後,知道了這件事情,就告訴兒子說:“老子就是我, 令堂是你媽,傻瓜就是你。”兒子都聽明白了。結果不久,這個人又來了,兒子趕緊告訴他說:“你上次問的事情我都知道了,老子就是我,令堂是你媽,傻瓜就是你!”

  

這個故事很可笑吧?其實有些人學法就和這個傻兒子差不多。有些佛法你以爲都看懂了,還到處去講,以爲佛經裏這麼說,我也這麼說,那就絕對不會出錯。實際上,如果沒有真修實證,根本不能與法相應;如果不開悟,根本不可能看懂佛經,就和這個傻兒子一樣,錯了都不知道。

  

所以永嘉大師才極其謹慎地在《永嘉禅宗集》的最後一章,結合自己的真修實證,把整個佛教修心法門最頂尖、最緊要的地方總結出來,編爲“觀心十門”。複次觀心十門:初則言其法爾,次則出其觀體,叁則語其相應,四則警其上慢,五則誡其疏怠,六則重出觀體,七則明其是非,八則簡其诠旨,九則觸途成觀,十則妙契玄源。

  

有方法、次第、通達的意思,從這十門可以通達心性,根據學人的不同根基可以選擇不同的入門方便。永嘉大師把每個門的修證方法和入門之後的境界都總結得非常清楚,諄諄教誨,切切叮咛,拳拳之心躍然紙上。每讀至此,不禁感慨,感念大師的無緣大慈,使後輩學人能依路進修,一旦破門而入,通達心性之妙,就能把這十門同時圓融起來,所以對于理論已透徹,即將進入實修的人來講,這一章的內容極爲重要。

  

一、言其法爾

  

法爾也叫法爾如是,法爾就是如是的意思,是本來的樣子,法爾就是一切法本來如此,也就是萬法的實相、心性的本來面目。所以第一言其法爾者,第一個就要講法爾,因爲法爾是心的總綱,是心地修證的最高境界。

  

夫心性虛通,動靜之源莫二;真如絕慮,緣計之念非殊。這句話是總說,都是虛通的,是無相的意思,是互通有無、暢通無阻的意思,所以就是就是,完全不分彼此,不能說究竟是一個還是兩個。心性雖然無相,卻是一切相的本源,相是表現在外的,所以有動靜的區別。動的時候會去追逐外相,妄想紛飛,靜的時候可以入禅定,各種境界千差萬別,其實都是一個心源所致,所以說動靜之源莫二。比如我們的視覺,既能見到黑暗,也能見到光明,黑暗和光明是兩個不同的外相,可見到它們的卻都是視覺,如果沒有視覺,就沒有黑暗和光明,所以黑暗和光明是同源的,就如同心性是一切外相之源一樣。

  

真如是我們的真心,是心性的本體,絕慮是如如不動的意思,凡夫的心一天到晚都是思慮不休的,所以才生死相續、混亂不安;而真心卻是絕慮的,既無生死可了,也無一相可求,連個主宰都沒有,有什麼可以去考慮的呢?凡夫緣計不休正是以爲有個主宰——我,所以“我”是一切顛倒、煩惱、緣計的根源,是我們修行佛法要破除的根本錯誤知見,破除了我執就是真心了。因爲真心是無我的,所以絕慮,只隨而沒有,凡夫有我就會去緣計,會根據周圍的緣分算計自己的利益。這是知見錯誤導致的,並不是凡夫和聖人有兩個心的緣故,雖然不同,但都是真如本體的作用。

  

比如刀,心裏有惡念時,你會拿刀去殺人、搶劫、幹壞事;有善念時,可以利用刀去工作、做手術、爲衆生服務。同樣是一把刀,被不同心態的人利用時,會表現出不同的功用。我們修行就是要把我執的錯誤知見轉過來,轉過來就是真心了,並不是另外還有一個真心,這叫非殊

  

所以真心一點也不玄,萬法的當下就是,離開萬法並無真心可得,這就…

《禅修要義 第十一章 觀心十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禅修要義 後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