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要義 第六章 理事不二▪P4

  ..續本文上一頁果看成實有了,才會想方設法躲避。我們讀了永嘉大師這篇《理事不二》之後,就會明白因緣果報的本質是空性,並非實有,那還需要去逃離嗎?何況一切相都在因果裏,連成佛成聖都在因果裏,我們又能逃到哪裏去呢?

  

禅宗裏有個著名的野狐公案,說的就是這個問題,學人問法師:“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法師答:“不落因果。”結果法師因此一句就做了五百生野狐,爲什麼呢?因爲學人如果沒有開悟,他所能認識到的“空”是與“有”相對的,這樣的指點只能讓他認爲眼前的萬法和因果將來全是不存在的,這就是斷見,斷見是嚴重的邪見,很害人的。比如很多人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反正是空的,那就隨便吃喝玩樂好了,好像很潇灑,其實他“我執”根本沒有除去,仍會被業力所系縛,這樣做只能加速他墮落,一失人身,萬劫不複,就把學人給害了。如果學人是小乘根性,這樣說也會誤導他,他會執著“不落因果”這個境界,也就是涅槃,死定在裏面不出來,禅宗稱爲“死水不藏龍”,也是邪見,見地上不究竟。不過二乘人根本智已得,不會再墮落,根據定慧力的不同,早晚會從涅槃境界裏出來,回小向大,轉入大乘的修行,但卻大大地延遲了見道的時間,所以也是一種修行的障礙。

  

其實大修行人看清了因果緣起性空的真相,落又落在哪裏呢?不落又著在何處呢?哪裏還有落與不落呢?作爲法師不看對方根基,就胡亂指點,結果害人害己,後世就墮了野狐。但因善根深厚,他還可以化作人形聽法,終于遇到百丈懷海禅師代答曰“大修行人不昧因果”,他才恍然大悟。昧就是迷失、隱瞞,不昧就是因果昭然,空性不失的意思。空是相的體,相是空的用,空體起相用所依照的規律就是因緣果報、緣起性空。見到了這個事理不二、相空不二、一切相不離因果的道理之後,這位法師才得以脫去野狐惡報。

  

所以大乘的空觀絕對不會否定事相上的因果,一切事相當下就是空。空一定會表現爲事相,空是不生不滅的,事相也是不生不滅的,只是名相上有生生滅滅,名相生滅的規律就是因、緣、果、報。任何一個緣起性空的名相必定有它的前因,這個因是樸素的、單一的,任何一個起心動念、言行舉止都可以成爲因。但單一的因構不成結果,比如我們想喝茶,這個念頭就是因,但要是沒有熱水,茶就喝不成,茶和水就是緣。要達到果必須要有很多條件的幫助,這些條件就是緣,所以緣也叫助緣,是由因至果的輔助條件。

  

“緣”字的寫法非常複雜,左邊絞絲,上面勾連著,下面還有很多分枝。緣確實是很複雜的,一個因果的形成需要諸多緣分的參與。我們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句話只是強調了因果的確定性,也就是種瓜絕對不會得豆,但忽略了緣分的重要性,說得並不完整,因爲種瓜也不一定能得瓜,如果忽略了緣的作用,沒有緣的參與,瓜就結不出來。

  

因此緣是很重要的,除了瓜籽以外,其它的種植條件都是緣,如果把緣改變,果就不可能出現了。比如把瓜籽種到石頭上,種到石灰地裏,用開水澆灌,或者長出了瓜秧後,不給它施肥、鋤草、打枝、授粉……這樣種瓜絕對得不到瓜,因爲條件不俱足,緣分不俱足,果就會發生改變。

  

所謂“菩薩畏因,凡夫畏果”,菩薩有智慧,看清了因緣果報這個規律,才會事事反求諸已,做心地功夫,斷掉惡因;而凡夫沒有智慧,看不清因果,就總是向外去求菩薩保佑,不想接受惡果,這到底有沒有可能呢?當然有可能,因果是很活潑的,並不是死的。

  

佛教絕對不是宿命論,而是非常積極的真理,掌握了佛法之後,完全可以“命自我造,命自我立”。很多“因”都是過去世、過去時的,我們控製不了,可是“緣”卻可以轉變,如果我們從此修習佛法,親近善士,改惡向善,把成熟惡果的緣斷絕掉,把成熟善果的緣啓動起來,那家庭、身體、事業、環境等等,自然就會被改善,變得更爲吉祥,所謂“相由心轉”就是這個道理。

  

但“緣”畢竟是輔助條件,我們能靠“緣”轉變多少命運呢?這就要看“因”成熟的程度。如果瓜籽剛剛種到地裏,我們就有希望把果避免掉;如果那個瓜籽已經結上瓜了,苦果已經形成,那就只能做到不讓它長大而已了。所以我們還是要學菩薩,把惡因避免掉比較徹底。

  

比較殘酷的現實是,我們意識到要學佛時,往往是惡因已經結出惡果的時候,無路可逃了,才想起佛法的重要,才到處找師父、做功德,求佛菩薩保佑。佛菩薩是有求必應,肯定會保佑的,如果我們很快就能起善心感應,善果馬上就能成熟,如果感應不了,那就需要時間等待善果的成熟了。可惜我們臨時抱佛腳的人,平時不修學佛法,如果夙世也沒有什麼善根因緣,和叁寶不親近、不熟悉,就感應不起來,常常只能無奈地接受苦果。所以奉勸大家,學佛要趁早,不要等什麼退休以後啊、孫子大了啊再學,“臨時抱佛腳”,吃虧的可是我們自己。

  

我們在理解因果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了“報”。“報”和“果”雖然都是因緣的産物,但也是不同的,“報”是有情衆生對客觀存在的果産生的主觀感受,分爲正報和依報兩種。對于人來講,我們對身體的感受就是正報,對生存環境的感受就是依報,無論正報和依報都會受到因緣的影響,而有同樣業果的人,感受會千差萬別。

  

比如我們上課都在同一個環境裏,這是我們大家共同的果,其中願意上課的人會感覺很舒服,而不願意上課的人就會感覺很難受。雖然都擁有同樣的果——客觀環境,但是對環境的主觀感受——報,卻完全不同,就像不同的人對同一個蘋果味道的感受完全不同。

  

唯識宗裏就經常舉這個例子:海裏的水,我們人看到的是水,天人看到的是琉璃世界,餓鬼看到的是膿血,而魚感覺就像住在房子裏一樣,這種不同的感覺就是我們的果報。

  

從這個例子我們就可以明白,水、琉璃、膿血、房屋等等的本質都是空性,可以隨衆生的因緣感應出不同的果;而且“報”的本質也是空性。比如同樣是人,對于同樣的水就有不同的感受,有人覺得熱,有人覺得涼,有人覺得甜,有人覺得苦,所以因緣果報的本性都是空的,都是空性隨緣變現的虛幻之相,這就是緣起性空。《楞嚴經》說“世界本空,空生大覺”,因爲空,我們成佛成聖才有了可能,不然地獄永遠是地獄,餓鬼永遠是餓鬼,那我們修行還有什麼意義呢?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我們以後修行時,見到光、見到佛,不要興奮得到處炫耀了;見到鬼、見到妖,也不必嚇得魂不附體了,因爲這些都是緣起性空的虛幻之相,隨著我們修行過程中的心態變化會自然出現,也會自然消失。如果我們認爲他們都是真實存在的,就偏離了中道,甚至會走火入魔。不但如此,隨著我們修行日進,覺受自然會發生變化,吃什麼飯都非常香甜,並不需要特別的厚味;而且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也是不一不異、隨心而現的,如果我們心清淨下來,娑婆就化爲極樂,如果心煩意亂,那極樂世界就遠在天邊,夠也夠不著。

  

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再回到娑婆世界來度衆生,並不是來受報的,因爲菩薩已經看清無我的真相,沒有貪嗔癡了,他自然就沒有貪嗔癡的惡報了,只是隨著過去的業果隨緣度化衆生而已。

  

總之,不管修行不修行,都離不開因果,凡夫更是如此,佛法的叁皈、四聖谛、十二因緣,都是因果,叁皈依是“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皈依是因,不墮落是果。四聖谛——苦集滅道,苦是世間果,集是世間因,滅是出世間果,道是出世間因。十二因緣就是集,也就是苦的原因,無常的規律,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惱苦,每個因之後都有緣的作用,才會産生果,這個果也是下一個因,如此因緣果報循環不已,就是人生萬相的運行規律,也就是輪回。因此佛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個因果並不是指具體的因果報應,而是指抽象的萬法形成和發展的規律,這個規律並不隨著萬法而生滅。

  

五、中道

  

我們正確地理解了佛法理事不二的道理,才能避免修行時偏離中道,避免把大好的大乘禅法當作世間法,或者小乘佛法來修。比如認爲因果實有的人,就會著相修行,善惡觀念很強,在理上很難通達,這就把大乘法當作世間法修了,修多少年都出不了六道輪回。蕅益大師說過:“縱透盡千七百公案,講盡叁乘十二分教,興崇梵刹如給孤獨園,廣收徒衆如無相好佛,無明業識不斷,俱爲自诳自欺。”如果沒有見到五蘊皆空,斬斷無明,其它布施、持戒、忍辱等等相上的修行做得再好,也都不是中道,全是夢幻泡影。偏空修行的人,往往又會忽略事相,甚至輕視戒律,貢高我慢,天天只把空挂在嘴上,行爲卻貪嗔癡不斷,那不用問,這個無上妙道他肯定沒有弄明白,甚至完全錯解了,結果肯定是抱定一個“空”字直入地獄去了。

  

如果我們停在無我的感覺裏,既不去做好事,也不去貪嗔癡,這樣的人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表現得精神有些問題,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或者做事非常不負責…

《禅修要義 第六章 理事不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