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簡示偏圓
人生幾十年的生活中,所行所思無非是顛倒之法。我們追求到的東西,往往會隨手就扔掉,並立刻投入下一個追求中。然後又發現這還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就又會扔掉,繼續拼命去努力。像猴子掰玉米棒子一樣,看到了西瓜就扔掉玉米而捧著西瓜,看到了野兔就扔掉西瓜而去追野兔,野兔跑到樹林裏去了,最後兩手空空什麼也沒有,哭著鼻子回家。人生也是如此,無論你怎麼去追求,最後都只剩下兩手空空面對死亡,死亡是我們最不想要的,卻是我們人生真正的結局。
比如上小學時,我們就追求上一個好中學;到了好中學了,我們又發現中學不是自己所需要的,還必須上個好大學;到了好大學,我們又會發現,大學不是自己所需要的,必須找一份好的工作;找到了好工作,又感覺自己在乎的是名利財色;有了名利財色,又會馬上發現心裏還是不滿足,還是想要點別的東西……等一生過得差不多了,我們才發現,自己最想要的是健康、長壽,甚至逃避死亡,就像過去的帝王,到最後幾乎都渴望能夠長生不老,希望萬歲、萬歲、萬萬歲。所以人最不想要的就是死亡,最終卻會收獲死亡;最想得到的財色名利,得到的時候卻會發現味同雞肋,把大好的時光、寶貴的生命都投入到無盡的欲望當中,苦中作樂,苦不堪言,樂極生悲,這不是顛倒又是什麼呢?
其實這就是無常搗的鬼,我們都上了它的當了,因爲無常,世間的萬相就永遠變化不定,我們在得到的同時,肯定就已經失去了。比如說我們肚子餓得難受,肯定會感覺非常苦,如果不去追求一頓飽飯,那不就更苦了嗎?所以我們才會很努力地去追求,追求到了,有飯吃了,我們就感覺很快樂;一旦吃飽了,這個快樂也就過去了,我們會想下一餐不但要吃飽,還要吃得更好,“吃得不夠好”這個感覺就又讓我們落入了苦的境地,迫使我們再去追求新的快樂……所以世間的快樂其實都是有苦之樂,它的本質是痛苦的,是根植在痛苦之上的一種覺受。所謂的快樂都是暫時的,都是相對于苦而言的,只是對苦的一種緩解而已,我們追求它是被苦逼迫的一種非自願行爲,所以不可能産生真正的快樂。
不但追求快樂的起點和過程是痛苦的,那個追求的目標也不是真正的快樂。比如餓的時候,有飯吃會很快樂,可吃飯本身並不是快樂的,吃飽了讓你再吃就會成爲痛苦了,所以一旦吃飽了,吃飯這個快樂就失去了,又會産生新的痛苦……所以人追求到的東西永遠不是自己想要的,把大好的生命全部投入到這種追求中,這就是人生的悲劇所在。
這麼看來,人生是不是就很消極,就沒有什麼希望了呢?當然不是,在看清楚世間快樂的本質以後,我們對于世間快樂的追求,就要適可而止,不能欲壑難填了。禅宗有句話說得最好,“饑來吃飯困來眠”,有飯吃、有衣穿就行了,不要貪得無厭,給自己製造痛苦,然後再去緩解痛苦,這是毫無意義的事情。我們應該放棄對世間享樂的追求,轉而去尋找真正的無苦之樂,永恒之樂。
佛法告訴我們,無苦之樂有叁大類,存在于我們的生命之中,值得我們去開發運用。第一是智慧,智慧的本質是快樂的,世界上沒有人會因爲擁有智慧而痛苦;第二是定力,就是穩定,心情的穩定、家庭的穩定、國家的穩定、社會的穩定,都只會給我們帶來快樂,所以定力的本質也是快樂的;第叁是戒律,也就是遵守規則,佛教的戒律就是讓我們遵守因果的規則,其它的規則還包括家庭的規矩、單位的製度、國家的法律、社會的公共道德等等,如果不遵守,我們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只要我們遵守良好的規則,就不會産生痛苦。
佛說法是爲了給衆生真正永恒的快樂,所以佛法的核心就是戒、定、慧叁學,僅僅燒香磕頭還不算佛法。我們在理上通達了以後,明白了事理不二的道理,就如同望到了快樂之巅,那種解脫自在的境界美妙之極,可惜要是到不了,就如同畫餅充饑、說食不飽一樣。
爲了避免這種愚蠢的結局,我們就該把眼光從高山之頂收回來,忘卻世間短暫的享樂,利用大好的暇滿人生,專注于腳下的路徑,按照佛法的修行次第,從戒定慧叁個方面圓滿自己事相上的修證。但因爲業風習習,幻象多多,戒定慧叁者行起來會有偏有圓,一旦偏離中道,再回來又須費盡周折,所以永嘉大師爲了再送我們一程,又慈悲地介紹了他的實踐經驗,讓我們修習佛法時,能夠棄偏就圓,少走冤枉路。
一、戒學的偏與圓
戒中叁,應須具。持戒有叁個層次,是我們必須具備的,不能或缺。
一攝律儀戒,謂斷一切惡。第一叫做攝律儀戒,律儀是規範的意思,我們身口意叁業都要有一定的戒律和威儀,戒律包括叁皈五戒、八關齋戒乃至十戒、比丘戒、菩薩戒等等;用戒律條文來規範我們的行爲,就能斷一切惡,斷除一切不如法的身心行爲,不給衆生造成傷害,這樣就有了威儀,所以稱爲攝律儀戒,這是指戒律防非止惡的功能。
二攝善法戒,謂修一切善。假如說攝律儀戒是一種消極的回避,要求我們諸惡莫作,攝善法戒就是衆善奉行了,這是佛弟子要具備的一種積極的心態。當我們有煩惱的時候,我們就要發現煩惱的根源——貪嗔癡,並且把貪嗔癡消除掉;沒有煩惱的時候,就如同大病初愈,我們要去積極地做善事,讓我們的身體更健壯起來,這個時候的付出,就是一種快樂,能和衆生建立起良性的互動。
叁饒益有情戒,謂誓度一切衆生。如果說攝律儀戒是佛陀因病與藥,讓我們恢複健康,關閉叁惡道之門;攝善法戒是爲了讓我們把身體練得很強壯,培養叁善道的德行,俱足修行的資糧;那麼饒益有情戒就是要我們自己身體強壯以後,還要自淨其意,去除我執,平等地饒益一切衆生,發誓救度一切衆生出輪回,這是大乘菩薩所修的法,也是對大乘菩薩的要求,所以稱作戒律。
這條戒律看起來容易,其實行持起來非常之難,因爲誓度一切衆生是建立在破除我執的基礎之上的,如果沒有破除我執,這一條根本不可能做到。比如有人贊歎學佛好,我們很高興,因爲我們在學佛嘛,聽到贊歎當然就高興了,這其實就是一種我執的表現;而菩薩就不會這麼想,因爲破了我執才稱爲菩薩,他的起心動念都是站在衆生的角度,爲衆生考慮的,他會認爲這個人能贊歎佛法,說明他就有救了,就不會沈溺在苦海當中了,所以菩薩的喜悅是一種法喜,和凡夫的喜悅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是對衆生不利的事情,菩薩卻去做了,當然就犯了饒益有情戒;如果能夠利益衆生的事情,菩薩不去做,也一樣是犯戒,兩種情況都說明他雖然破除了我執,根本智已得,但後得智還不夠圓滿,還需要繼續修行,圓滿後得智。所以戒中叁,我們要一一去修行做到。
但攝律儀戒和攝善法戒都是有爲的,所以屬于偏行,不圓滿,只有達到饒益有情戒的要求,才是戒行圓滿了。雖然圓滿戒持起來非常艱難,但卻是生命最完美的體現,從此以後我們身心的任何行爲都不會引起痛苦和煩惱;而我們現在之所以有煩惱,正是因爲過去持戒不圓滿、有偏頗造成的,如果戒中叁都圓滿了,生命的快樂也就圓滿了。
二、定學的偏與圓
定中叁,應須別。定學也有叁種情況,我們要善加區別,辨別清楚。
一安住定,謂妙性天然,本自非動。安住,就是妄想心安住下來,停下來。禅宗所謂“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體,永嘉大師稱作“妙性天然,本自非動。”天然就是自然而然,不需要努力,也不需要造作,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就是《心經》所謂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真心佛性,衆生的本來面目。無論我們上天堂還是下地獄,它從來沒有動搖過,本來現成。可是我們如果不修行,即使是現成的,我們也看不見,只能體會到妄想心,妄想心把這個本具的真心掩蓋住了。只有通過打坐靜修,讓妄想安住不動的時候,才能見到它,所以需要安住定。
二引起定,謂澄心寂怕,發瑩增明。引起定就是通過我們意識的引導而生起的定力,比如四禅八定,需要通過數息、觀想、專注、甚至念佛持咒等等方法,讓妄想心專注在一個境上,不讓它離開,久而久之就産生一種定力,進入某種定境。這種定需要有意識地去引導和控製,使妄想心由散亂的狀態改變爲有規律的狀態,所以稱爲引起定。世間的引起定有八種,就是四禅八定,如果能讓自己透過意識進入滅盡定,即九次第定,這就是出世間禅定了,就能夠了脫生死的束縛。
澄心寂怕,澄心是心不亂了,所以非常寂靜,對于五欲六塵的幹擾,自然就有一種拒絕的能力,怕通泊,寂怕是淡泊的意思,我們內心不淡泊的時候,總是會上下攀緣,如同野生的猴子一樣難以安靜;引起定就是要把這只猴子訓練好了,讓它幹什麼它就幹什麼,只聽你的指揮,沒有命令的時候就安靜地呆著,不會再東張西望,隨境亂轉了,所以叫做澄心寂怕。
發瑩增明,瑩就是晶瑩透澈,明就是智慧,心定下來就如同燈不亂晃了,所以燈光就更加明亮、瑩徹。就像馬戲團的猴子,訓練得聽話以後,就可以教它很多本事,它就能夠翻跟頭、跳火圈、走鋼絲,比野生猴子的智慧要大,如果以後遇到必須走鋼絲才能活命的情況,野生猴子只能死路一條,而這只聽話的猴子,就能安然地度過去。
對于初學佛法的人來說,引起定是很好的修行入門方便,即使是凡夫,也不難掌握。如果通過不斷地禅定訓練,內心能夠做主了,對生命的把握能力增強了,無論遇到順境或者逆境都能夠坦然受之,絲毫沒有動搖。如果能到達滅盡定,就連生死都拿你沒有辦法了。所以引起定會直接讓我們增加拒絕痛苦、享受快樂的能力,對凡夫來講,這點尤爲重要。
人生在世,…
《禅修要義 第七章 簡示偏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