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简示偏圆
人生几十年的生活中,所行所思无非是颠倒之法。我们追求到的东西,往往会随手就扔掉,并立刻投入下一个追求中。然后又发现这还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就又会扔掉,继续拼命去努力。像猴子掰玉米棒子一样,看到了西瓜就扔掉玉米而捧着西瓜,看到了野兔就扔掉西瓜而去追野兔,野兔跑到树林里去了,最后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哭着鼻子回家。人生也是如此,无论你怎么去追求,最后都只剩下两手空空面对死亡,死亡是我们最不想要的,却是我们人生真正的结局。
比如上小学时,我们就追求上一个好中学;到了好中学了,我们又发现中学不是自己所需要的,还必须上个好大学;到了好大学,我们又会发现,大学不是自己所需要的,必须找一份好的工作;找到了好工作,又感觉自己在乎的是名利财色;有了名利财色,又会马上发现心里还是不满足,还是想要点别的东西……等一生过得差不多了,我们才发现,自己最想要的是健康、长寿,甚至逃避死亡,就像过去的帝王,到最后几乎都渴望能够长生不老,希望万岁、万岁、万万岁。所以人最不想要的就是死亡,最终却会收获死亡;最想得到的财色名利,得到的时候却会发现味同鸡肋,把大好的时光、宝贵的生命都投入到无尽的欲望当中,苦中作乐,苦不堪言,乐极生悲,这不是颠倒又是什么呢?
其实这就是无常捣的鬼,我们都上了它的当了,因为无常,世间的万相就永远变化不定,我们在得到的同时,肯定就已经失去了。比如说我们肚子饿得难受,肯定会感觉非常苦,如果不去追求一顿饱饭,那不就更苦了吗?所以我们才会很努力地去追求,追求到了,有饭吃了,我们就感觉很快乐;一旦吃饱了,这个快乐也就过去了,我们会想下一餐不但要吃饱,还要吃得更好,“吃得不够好”这个感觉就又让我们落入了苦的境地,迫使我们再去追求新的快乐……所以世间的快乐其实都是有苦之乐,它的本质是痛苦的,是根植在痛苦之上的一种觉受。所谓的快乐都是暂时的,都是相对于苦而言的,只是对苦的一种缓解而已,我们追求它是被苦逼迫的一种非自愿行为,所以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快乐。
不但追求快乐的起点和过程是痛苦的,那个追求的目标也不是真正的快乐。比如饿的时候,有饭吃会很快乐,可吃饭本身并不是快乐的,吃饱了让你再吃就会成为痛苦了,所以一旦吃饱了,吃饭这个快乐就失去了,又会产生新的痛苦……所以人追求到的东西永远不是自己想要的,把大好的生命全部投入到这种追求中,这就是人生的悲剧所在。
这么看来,人生是不是就很消极,就没有什么希望了呢?当然不是,在看清楚世间快乐的本质以后,我们对于世间快乐的追求,就要适可而止,不能欲壑难填了。禅宗有句话说得最好,“饥来吃饭困来眠”,有饭吃、有衣穿就行了,不要贪得无厌,给自己制造痛苦,然后再去缓解痛苦,这是毫无意义的事情。我们应该放弃对世间享乐的追求,转而去寻找真正的无苦之乐,永恒之乐。
佛法告诉我们,无苦之乐有三大类,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之中,值得我们去开发运用。第一是智慧,智慧的本质是快乐的,世界上没有人会因为拥有智慧而痛苦;第二是定力,就是稳定,心情的稳定、家庭的稳定、国家的稳定、社会的稳定,都只会给我们带来快乐,所以定力的本质也是快乐的;第三是戒律,也就是遵守规则,佛教的戒律就是让我们遵守因果的规则,其它的规则还包括家庭的规矩、单位的制度、国家的法律、社会的公共道德等等,如果不遵守,我们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只要我们遵守良好的规则,就不会产生痛苦。
佛说法是为了给众生真正永恒的快乐,所以佛法的核心就是戒、定、慧三学,仅仅烧香磕头还不算佛法。我们在理上通达了以后,明白了事理不二的道理,就如同望到了快乐之巅,那种解脱自在的境界美妙之极,可惜要是到不了,就如同画饼充饥、说食不饱一样。
为了避免这种愚蠢的结局,我们就该把眼光从高山之顶收回来,忘却世间短暂的享乐,利用大好的暇满人生,专注于脚下的路径,按照佛法的修行次第,从戒定慧三个方面圆满自己事相上的修证。但因为业风习习,幻象多多,戒定慧三者行起来会有偏有圆,一旦偏离中道,再回来又须费尽周折,所以永嘉大师为了再送我们一程,又慈悲地介绍了他的实践经验,让我们修习佛法时,能够弃偏就圆,少走冤枉路。
一、戒学的偏与圆
戒中三,应须具。持戒有三个层次,是我们必须具备的,不能或缺。
一摄律仪戒,谓断一切恶。第一叫做摄律仪戒,律仪是规范的意思,我们身口意三业都要有一定的戒律和威仪,戒律包括三皈五戒、八关斋戒乃至十戒、比丘戒、菩萨戒等等;用戒律条文来规范我们的行为,就能断一切恶,断除一切不如法的身心行为,不给众生造成伤害,这样就有了威仪,所以称为摄律仪戒,这是指戒律防非止恶的功能。
二摄善法戒,谓修一切善。假如说摄律仪戒是一种消极的回避,要求我们诸恶莫作,摄善法戒就是众善奉行了,这是佛弟子要具备的一种积极的心态。当我们有烦恼的时候,我们就要发现烦恼的根源——贪嗔痴,并且把贪嗔痴消除掉;没有烦恼的时候,就如同大病初愈,我们要去积极地做善事,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壮起来,这个时候的付出,就是一种快乐,能和众生建立起良性的互动。
三饶益有情戒,谓誓度一切众生。如果说摄律仪戒是佛陀因病与药,让我们恢复健康,关闭三恶道之门;摄善法戒是为了让我们把身体练得很强壮,培养三善道的德行,俱足修行的资粮;那么饶益有情戒就是要我们自己身体强壮以后,还要自净其意,去除我执,平等地饶益一切众生,发誓救度一切众生出轮回,这是大乘菩萨所修的法,也是对大乘菩萨的要求,所以称作戒律。
这条戒律看起来容易,其实行持起来非常之难,因为誓度一切众生是建立在破除我执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破除我执,这一条根本不可能做到。比如有人赞叹学佛好,我们很高兴,因为我们在学佛嘛,听到赞叹当然就高兴了,这其实就是一种我执的表现;而菩萨就不会这么想,因为破了我执才称为菩萨,他的起心动念都是站在众生的角度,为众生考虑的,他会认为这个人能赞叹佛法,说明他就有救了,就不会沉溺在苦海当中了,所以菩萨的喜悦是一种法喜,和凡夫的喜悦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是对众生不利的事情,菩萨却去做了,当然就犯了饶益有情戒;如果能够利益众生的事情,菩萨不去做,也一样是犯戒,两种情况都说明他虽然破除了我执,根本智已得,但后得智还不够圆满,还需要继续修行,圆满后得智。所以戒中三,我们要一一去修行做到。
但摄律仪戒和摄善法戒都是有为的,所以属于偏行,不圆满,只有达到饶益有情戒的要求,才是戒行圆满了。虽然圆满戒持起来非常艰难,但却是生命最完美的体现,从此以后我们身心的任何行为都不会引起痛苦和烦恼;而我们现在之所以有烦恼,正是因为过去持戒不圆满、有偏颇造成的,如果戒中三都圆满了,生命的快乐也就圆满了。
二、定学的偏与圆
定中三,应须别。定学也有三种情况,我们要善加区别,辨别清楚。
一安住定,谓妙性天然,本自非动。安住,就是妄想心安住下来,停下来。禅宗所谓“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体,永嘉大师称作“妙性天然,本自非动。”天然就是自然而然,不需要努力,也不需要造作,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就是《心经》所谓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真心佛性,众生的本来面目。无论我们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它从来没有动摇过,本来现成。可是我们如果不修行,即使是现成的,我们也看不见,只能体会到妄想心,妄想心把这个本具的真心掩盖住了。只有通过打坐静修,让妄想安住不动的时候,才能见到它,所以需要安住定。
二引起定,谓澄心寂怕,发莹增明。引起定就是通过我们意识的引导而生起的定力,比如四禅八定,需要通过数息、观想、专注、甚至念佛持咒等等方法,让妄想心专注在一个境上,不让它离开,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定力,进入某种定境。这种定需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和控制,使妄想心由散乱的状态改变为有规律的状态,所以称为引起定。世间的引起定有八种,就是四禅八定,如果能让自己透过意识进入灭尽定,即九次第定,这就是出世间禅定了,就能够了脱生死的束缚。
澄心寂怕,澄心是心不乱了,所以非常寂静,对于五欲六尘的干扰,自然就有一种拒绝的能力,怕通泊,寂怕是淡泊的意思,我们内心不淡泊的时候,总是会上下攀缘,如同野生的猴子一样难以安静;引起定就是要把这只猴子训练好了,让它干什么它就干什么,只听你的指挥,没有命令的时候就安静地呆着,不会再东张西望,随境乱转了,所以叫做澄心寂怕。
发莹增明,莹就是晶莹透澈,明就是智慧,心定下来就如同灯不乱晃了,所以灯光就更加明亮、莹彻。就像马戏团的猴子,训练得听话以后,就可以教它很多本事,它就能够翻跟头、跳火圈、走钢丝,比野生猴子的智慧要大,如果以后遇到必须走钢丝才能活命的情况,野生猴子只能死路一条,而这只听话的猴子,就能安然地度过去。
对于初学佛法的人来说,引起定是很好的修行入门方便,即使是凡夫,也不难掌握。如果通过不断地禅定训练,内心能够做主了,对生命的把握能力增强了,无论遇到顺境或者逆境都能够坦然受之,丝毫没有动摇。如果能到达灭尽定,就连生死都拿你没有办法了。所以引起定会直接让我们增加拒绝痛苦、享受快乐的能力,对凡夫来讲,这点尤为重要。
人生在世,…
《禅修要义 第七章 简示偏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