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即使很热闹,亲戚朋友一大帮,也往往是苦多乐少,真到生死的关键时刻,你才会发现只能自己独自一人去面对痛苦,甚至连父母、妻子、儿女都爱莫能助,我们必须独自走过这座生死痛苦的独木桥。而引起定就能非常有效地、直接地训练我们独立行走人生道路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是凡夫就可以达到的。有了这种定力之后,心就很容易和安定相应,我们就会有能力拒绝痛苦和生死的影响,把过去的恶行所产生的负面作用,慢慢地消除掉,安住在快乐当中,还可以再去引导别人。这是修习引起定直接的利益,所以引起定非常重要。
引起定是可以克期取证的,并非一定要有长期的修证。克期取证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广泛意义上的,就是通过长期的、有规律的坚持所达到的境界,比如我们每天都选择一定的时间来引起,或者打坐、参禅、持咒,或者念佛、诵经,时间可长可短,但都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去做,引导自己这颗心习惯于专注在一个境界上。
有的人这样去做以后,发现心反而越来越乱了,这其实说明你用功已经开始得力了,已经静下来了,只是还不习惯,所以才又烦又乱,只要每天这样坚持下来,内心很快就会习惯于安静了,这种习惯就是引起定。
第二种是严格意义上的克期取证,就是在一定的修行时间之内必须要达到某种禅定境界,比如四禅八定的境界,甚至明心见性、破我执、出世间的种种禅定等等。一般常用的方式有闭关、打七等,要求行人具备相应的修行基础,你若不是那块材料就去闭关,不等出来可能就已经疯了,所以这种修行方法是不能随便用的。
但如果方法得当,这种严格的克期取证往往会非常有效,所以从古至今,到了修行境界需要提升的时候,修行人往往会采取这种方式,简单的有一日一夜精进的,有七日七夜打禅七的,还有功夫更厉害的,修行七七四十九天的、九十天的,闭关一年、三年、五年的,这些都是通过心无旁骛地用功,克期取证某种境界,都属于引起定的范围。
三办事定,谓定水凝清,万像斯鉴。办事定就非常圆融了,就是我们触境逢缘、待人接物、办事作务之时,依然能够做到定水凝清,万像斯鉴。定是定力,水是智慧,凝是定力深厚,清是智慧明澈,水定下来后,自然能够像镜子一样照物,所以万像斯鉴,万像就是一切事相,斯鉴就是明白透彻,这就是定慧等持、非常圆满的楞严大定,是大乘菩萨必须具备的禅定。
前面两个定都是有为的,需要安住和引起,不安住、不引起就定不下来,所以属于偏的,还不圆满;而办事定就不同了,办事就是动、是智慧,动的时候也能定,这就是定慧等持,完全无为,既不用刻意地安定、也不用引起,随便什么时候都在定中,就像镜子一样,无论何时都是定的,自然能够照见万物,定和照都是镜子的自然特性,就像定和慧都是自性的自然表露一样。
如果我们想做到饶益有情戒的要求,就必须学会这种办事定,无为无住的定慧等持,否则就完成不了救度众生的誓愿。第一第二种定,虽然能够让我们自身受益,但慧力不够,需要特意地安静下来,或者意识紧紧抓在某个境界上不敢放开,这样在处理事务时,常常会被事相搅得心乱如麻,或者死定着不敢动,那就不可能真正地利益众生了。只有办事定能够从容不迫,淡定灵活,所以这种定对于修学大乘禅法的我们来讲,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对于静中定比较习惯以后,就可以练习动中定即是无为的定。比如我们在习惯于引起定以后,就可以把这种定力的感觉延伸到日常生活当中来,应对万缘也定力不失,这是办事定的训练过程,因为定水凝清了,心像静水一样微波不兴,就可以照物了,万像斯鉴,一切相都明明了了,虽然气定神闲,事情却一点也不会做错掉。这就是做心地功夫,是真正的修行。
未达到办事定的人,往往认为只有盘腿闭眼才是修行,其它的全是散乱,而对于会修行的人呢,做任何事情都能够处在禅定之中。不过刚开始做的时候,可能很容易心随境转,此时就要赶紧提起觉照,再回去处理事务。每天这样不厌其烦地训练下去,或许只需三个月时间,就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处理事情都会游刃有余,不但办事效率会提高,内心也一定会常处在定中。有了这种功夫,我们才能饶益一切有情。
三、慧学的偏与圆
慧中三,应须别。慧就是智慧,智慧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聪明,两者是有区别的,甚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对世间法很通达是聪明,通达了出世间法、断掉我执才称为有智慧,所以唯有圣人才具备智慧,有智慧的人再通达了世间法,就叫做后得智。
世智辩聪只是针对凡夫讲的。比如某些学者,把佛法当作哲学来学,当作宗教来看。佛经里很多超出了意识范畴的境界他们理解不了时,如果他善根深厚,就会按照佛法去修行,开发智慧,他的聪明就成了修学佛法的动力。如果他善根不足,业障深重,就会认为佛法并不圆满,聪明反而导致了他对佛法的轻视,成为智慧的障碍。这种聪明佛经里称作“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会成为修学出世间法的严重障碍。
出世间的智慧是佛法不共世间法的地方,是佛法的实质、本质。佛法虽然也有世间法,比如劝人为善的人天乘善法,那只是接引众生的方便法,是菩萨清净的生命显现出来的一种庄严,并不等同于其它宗教求生天堂的教法,虽然有同样的外在表相,人天善法却是解脱道和菩提道的基础。而且,从整体上看佛法的人天善法,也是建立在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智慧之上的,体现生命庄严的地方。
虽然出世间后,我们都会拥有智慧,但智慧也有高低层次的不同,有偏、圆之分,所以我们也要对智慧的偏、圆有所了解,学会鉴别,修行才不会得少为足。
一人空慧,谓了阴非我,即阴中无我,如龟毛兔角。没有破我执就是凡夫,破了我执就入圣流,人空就是破除了我执的意思,了是明了,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精神。人空慧的圣人已经不像凡夫那样被五阴蒙蔽住了,完全看清了物质和精神都无我的本质。无我就是没有一个“我”在主宰的意思,所以佛法既不主张唯物,也不主张唯心,因为精神和物质都是缘起性空的虚妄之相,都不是真相。
那么真相是什么呢?佛法告诉我们,有了人空慧就能初步见到真相,即阴中无我。我们一直认为肉体和心灵就是我,其实这个我并不存在,如龟毛兔角一般了不可得。这个认识已经是真相了,但还不是实相,只是实相的一部分、一个侧面,全部的真相才是实相。
《法华经》里讲的诸法实相有十如是,即实相包括十个方面,概括起来讲就是相、性、体三个方面。人空慧的圣人只证到了“体”,生命的本体,也叫如来藏、真体、涅槃、真如等等。本体为空,所以禅宗更简单,连名字都懒得叫,指点学人时就称“这个”,或者让你去参“拖死尸的是谁”、“念佛的是谁。”因为这个“谁”是空的,没有人能给你指出来,只能靠你自己推究到最后,把“我”推究没了,智慧就打开了,这个智慧就是人空慧。
二法空慧,谓了阴等诸法,缘假非实,如镜像水月。法是指我以外的任何存在形式,如色法的山河大地、心法的理论概念等等,都是五阴幻化的。人空慧把主观的我空了,客观的这些存在呢?其实也是空的,缘假非实,如镜像水月,都是缘起的假象,如同镜中的影子、水中的月亮一样并非真实的存在,认识到这一点,就叫法空慧。
凡夫只有肉眼,我们以为世间的这些相都是真的,就是因为“肉眼”只能“看俗”,佛法称作“明眼概念”,意思就是睁开肉眼看到的其实都只有名称,所以叫“概念”。如果我们有了法空慧,就有法眼了,法眼观察万物就是如镜像水月,虽然存在,却是随缘变幻的影子。
凡夫之所以颠倒,就是认假为真,以为我是真的,万物也都是真的,才会拼命去追求、占有、烦恼,活得非常冤枉。其实我们大家,包括这当下的一切全是自性显现的影子,并没有一丝真实的存在,就如同水中的月亮一样,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月亮,可月亮却只有一个,也从来没有到任何一江水里去。
我们每个人看到的月亮也是千差万别的,有伤感的、感动的、赞美的、咒骂的、喜欢的、厌恶的……这都是因缘不同导致的虚假的月亮,并非真实的月亮,真的月亮只有一个,所以佛法讲“一真法界”,法身是没有差别的,众生和佛是同体的。比如我既显现在你的性海里、也显现在他的性海里,我们大家全都显现在佛的性海里,性海就是法身、本体。虽然我和万法都是空的,但显现在大家的性海里的样子却是千差万别,很难完全一样,这是我们大家彼此的因缘不同导致的假象。凡夫没有见到法身,既没有人空慧,也没有法空慧,才会认为这个假象就是真实的存在。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以后看到别人做错事时,就不要讨厌、发牢骚了,也不要总想着去整治他了,因为你周围的这些恩恩怨怨都是随缘显现的,他和你就是这个缘分。我们如果想改变这个世界,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我们自己,如果你执意要去改变别人,那当你强势的时候你可以压过他,但彼此的缘分没有变化,甚至更复杂了,当他强势的时候又会来压制你,那就永远也没有安宁之日了。
三空空慧,谓了境智俱空,是空亦空。空空慧是中道的智慧。境是境界,比如打坐很安定的时候会有一种空灵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定境;有时又很自得傲慢,这叫增上慢境……境界很多很多,但都是有相的,能够表现出来的,而且是有进有出的,依靠定力而存在的;智是智慧,对境界有了知的能力就是智慧。比如你入定以后,知道…
《禅修要义 第七章 简示偏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