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己入定了,知道自己空掉了,知道的这个能力就是智慧,如果不知道就是死定。所以智慧是无相的,并不是多种多样的,但有高低之分,这个空空慧就是最高、最圆满的智慧。
人空慧和法空慧里,人和法就是境,能认识到人、法俱空的就是智。空空慧就是把能观之智、所观之境都空掉了,但也没有再执着一个空,连空也不存在,生命完全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回归清净本体,不住于空体,而能够起应万机,智慧圆满,所以叫空空慧。有了这种智慧,见地就打开了,就有了世出世间的智慧、成佛的智慧。
四、见中三,应须识
见是正知见,因为有了智慧所具备的正知正见。永嘉大师的证道歌里有“顿入无生知见力”、“在欲行禅知见力”,这个知见力,就是正知正见所产生的力量,会促使我们不用思考,就会正确地随缘处理一切事务。如同我们有邪知邪见时,看到地上有宝贝会马上不假思索地藏起来一样,哲学家称之为“潜意识”,其实这就是根深蒂固的知见所造成的。正知正见也有三种情况。
一空见,谓见空而见非空。这是慧眼的境界,慧眼看空,把一切相都看空了。第一个见空的“见”是看到,动词;第二个见非空的“见”是知见,名词。见空就是看到了五蕴皆空,人我、法我都空掉了,见到空空的本体了。比如我们打坐或者其它修行时,进入了一切相都空掉的境界,房子、家具、人,包括我们自己,都没有了、消失了,这就是见空了。见非空,是指认识到空的这个“见”还没有被空掉。比如小乘人会“弃有着空”,认为这个空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这种知见就是空见,不能进一步把这个见再空掉,这叫见非空。
二不空见,谓见不空而见非不空。这是法眼的境界,不空就是缘起法,证体之后,又观察缘起的万法,虽然明明历历,但内心的知见上、认识上却是非不空。既不是不空,也不是空,而是缘起的虚妄之相,这是不空见。
菩萨一般会具备这样的不空见,所以菩萨的见解比二乘人要高,能在证到万法皆空的真相的同时,不否定世上缘起的万法,在行不空的六度万行的同时,心地仍保持非不空的状态,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不染一尘”,才会不辞劳苦地救度众生;如果只是见到空的体,否定不空的相,就是小乘,认为度众生也是假象,只有涅槃是真的,所以就会住在涅槃里不出来。见空而见非空,这是智慧不够、见地不透彻所导致的。
三性空见。谓见自性而见非性。性空见就是大空性的般若见,自性就是佛性,见到了众生与佛完全相同的佛性,但这个见地并非是佛性,就是《楞严经》所谓“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也就是“见性之时,见非是性”。这个佛性没办法讲出来,见到它就知道,但把这个见说出来,知见一立就不是了,这就叫见非性。
很多人刚开始学习教理时,会非常喜欢辩论,和同修们争执得很厉害,有人说佛性是永恒存在的,有人说佛性根本是没有的,双方都能引经据典地说出无数的理由,都觉得自己非常有理。其实凡夫说空说有全是错的,说佛性常存的,是落入了常见;说佛性不存在的又落入了断见,断、常二见都是邪见。这样说你肯定会觉得很冤枉,我明明讲的是佛法,怎么会是邪见?其实等以后修行功夫上去了,你自然就不想说了,为什么呢?功夫一到,你就知道了,这个佛法受用真的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根本讲不出来的。因为佛性根本不在凡夫思考的范畴里,什么空啊、有啊、真啊、妄啊,都丝毫粘不得佛性的边,这就叫做见自性而见非性。所以释迦佛说自己“说法四十九年,未说一字”,就是怕我们只会做文字上的功夫,忘记心地上的实修实证,那就永远也拥有不了性空见了。
五、简示偏圆
我们前面讲过,实相至少要具备相、性、体三个方面。《涅槃经》里讲佛性有涅槃三德,具足解脱、般若、法身三种德,才是真正的圆满的实相,我们生命的全部真相都完美地呈现出来了,这就叫“圆”,达到佛的境界就圆了。如果三者不全,就叫“偏”,虽然解脱了,但智慧、功德还不圆满、不圆融,比如二乘圣人和菩萨,福德和智慧方面还有偏颇的地方,所以都需要继续修行。
偏中三,应须简。如果修行上不圆满,出现偏颇,会有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是我们需要立刻去修正的。一有法身,无般若解脱。这是指小乘初果、二果、三果罗汉,虽然见到法身了,但实修和教理都没有跟上,没有智慧,解脱不了,是偏的;二有般若,无解脱法身。这是指禅宗所说的知解宗徒,虽然有理解空性的智慧,但修行功夫没有跟上,见不到法身,着在知见上了,所以也解脱不了,也是偏的;三有解脱,无法身般若。这是指从四禅八定修到灭尽定的行人,虽然靠极深的定力能解脱了,但却没有见到法身,也没有般若智,也是偏的。有一无二故不圆,这些修行境界都有一无二,所以都不圆满。不圆故非性,因为不圆满就不是佛性,所以小乘人、知解宗徒、灭尽定的行人都是未见佛性者。
又偏中三,应须简。还有三种情况也是需要校正的。一有法身般若无解脱。这是地前修行的菩萨,虽然见到法身了,教理也通达了,但功夫还没有做上去,所以还不能从知见里解脱出来;二有般若解脱无法身。这是乘愿再来的菩萨,虽然自己解脱了,也有般若智,乘愿再来度众生时,又迷掉了,还需要再修行证得,因为有了般若、解脱,此生证得法身后,就能利益无量众生了;三有解脱法身无般若。这是指小乘人,是大阿罗汉和辟支佛,虽然能解脱了,也有法身,但却没有般若智慧。有二无一故不圆,不圆故非性。这三种情况都是有二缺一,所以都是偏的,不圆满,这三种人也都不见佛性。
圆中三,应须具。有三种修行圆满的情况,是我们需要具备的。一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如果先证见了法身,就要起用,起用了就有了智慧;有了智慧就既不着空、亦不着有,就解脱了;解脱后归于寂灭就又回到法身本体了。法身、般若、解脱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关系,这才叫“圆”。
二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法身不痴即般若。有了般若之后,见相离相,修行而不着一切相,就能获得解脱;解脱归于寂灭的本体就是法身;证得法身后再起用,就又圆满了般若。
三解脱寂灭即法身,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如果修行定力能够解脱了,定力归于寂灭就是法身本体;法身起用就是般若;有了般若,不着相即是解脱。举一即具三,言三体即一。此因中三德。三德不一不异,这是因地修行时圆融三德的方法。如果做到圆中三,就可以安然行于中道,直至成佛。
《禅修要义 第七章 简示偏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