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要義 第七章 簡示偏圓▪P3

  ..續本文上一頁自己入定了,知道自己空掉了,知道的這個能力就是智慧,如果不知道就是死定。所以智慧是無相的,並不是多種多樣的,但有高低之分,這個空空慧就是最高、最圓滿的智慧。

  人空慧法空慧裏,人和法就是,能認識到人、法俱空的就是空空慧就是把能觀之、所觀之都空掉了,但也沒有再執著一個空,連空也不存在,生命完全一絲不挂,一塵不染,回歸清淨本體,不住于空體,而能夠起應萬機,智慧圓滿,所以叫空空慧。有了這種智慧,見地就打開了,就有了世出世間的智慧、成佛的智慧。

  

  四、見中叁,應須識

  是正知見,因爲有了智慧所具備的正知正見。永嘉大師的證道歌裏有“頓入無生知見力”、“在欲行禅知見力”,這個知見力,就是正知正見所産生的力量,會促使我們不用思考,就會正確地隨緣處理一切事務。如同我們有邪知邪見時,看到地上有寶貝會馬上不假思索地藏起來一樣,哲學家稱之爲“潛意識”,其實這就是根深蒂固的知見所造成的。正知正見也有叁種情況。

  一空見謂見空而見非空。這是慧眼的境界,慧眼看空,把一切相都看空了。第一個見空的“見”是看到,動詞;第二個見非空的“見”是知見,名詞。見空就是看到了五蘊皆空,人我、法我都空掉了,見到空空的本體了。比如我們打坐或者其它修行時,進入了一切相都空掉的境界,房子、家具、人,包括我們自己,都沒有了、消失了,這就是見空了。見非空,是指認識到空的這個“見”還沒有被空掉。比如小乘人會“棄有著空”,認爲這個空是唯一真實的存在,這種知見就是空見,不能進一步把這個再空掉,這叫見非空

  二不空見,謂見不空而見非不空。這是法眼的境界,不空就是緣起法,證體之後,又觀察緣起的萬法,雖然明明曆曆,但內心的知見上、認識上卻是非不空。既不是不空,也不是空,而是緣起的虛妄之相,這是不空見

  菩薩一般會具備這樣的不空見,所以菩薩的見解比二乘人要高,能在證到萬法皆空的真相的同時,不否定世上緣起的萬法,在行不空的六度萬行的同時,心地仍保持非不空的狀態,所謂“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實際理地不染一塵”,才會不辭勞苦地救度衆生;如果只是見到空的體,否定不空的相,就是小乘,認爲度衆生也是假象,只有涅槃是真的,所以就會住在涅槃裏不出來。見空而見非空,這是智慧不夠、見地不透徹所導致的。

  叁性空見。謂見自性而見非性。性空見就是大空性的般若見,自性就是佛性,見到了衆生與佛完全相同的佛性,但這個見地並非是佛性,就是《楞嚴經》所謂“見見之時,見非是見”,也就是“見性之時,見非是性”。這個佛性沒辦法講出來,見到它就知道,但把這個見說出來,知見一立就不是了,這就叫見非性

  很多人剛開始學習教理時,會非常喜歡辯論,和同修們爭執得很厲害,有人說佛性是永恒存在的,有人說佛性根本是沒有的,雙方都能引經據典地說出無數的理由,都覺得自己非常有理。其實凡夫說空說有全是錯的,說佛性常存的,是落入了常見;說佛性不存在的又落入了斷見,斷、常二見都是邪見。這樣說你肯定會覺得很冤枉,我明明講的是佛法,怎麼會是邪見?其實等以後修行功夫上去了,你自然就不想說了,爲什麼呢?功夫一到,你就知道了,這個佛法受用真的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根本講不出來的。因爲佛性根本不在凡夫思考的範疇裏,什麼空啊、有啊、真啊、妄啊,都絲毫粘不得佛性的邊,這就叫做見自性而見非性。所以釋迦佛說自己“說法四十九年,未說一字”,就是怕我們只會做文字上的功夫,忘記心地上的實修實證,那就永遠也擁有不了性空見了。

  

  五、簡示偏圓

  我們前面講過,實相至少要具備相、性、體叁個方面。《涅槃經》裏講佛性有涅槃叁德,具足解脫、般若、法身叁種德,才是真正的圓滿的實相,我們生命的全部真相都完美地呈現出來了,這就叫“圓”,達到佛的境界就圓了。如果叁者不全,就叫“偏”,雖然解脫了,但智慧、功德還不圓滿、不圓融,比如二乘聖人和菩薩,福德和智慧方面還有偏頗的地方,所以都需要繼續修行。

  偏中叁,應須簡。如果修行上不圓滿,出現偏頗,會有叁種情況,這叁種情況是我們需要立刻去修正的。一有法身,無般若解脫。這是指小乘初果、二果、叁果羅漢,雖然見到法身了,但實修和教理都沒有跟上,沒有智慧,解脫不了,是偏的;二有般若,無解脫法身。這是指禅宗所說的知解宗徒,雖然有理解空性的智慧,但修行功夫沒有跟上,見不到法身,著在知見上了,所以也解脫不了,也是偏的;叁有解脫,無法身般若。這是指從四禅八定修到滅盡定的行人,雖然靠極深的定力能解脫了,但卻沒有見到法身,也沒有般若智,也是偏的。有一無二故不圓,這些修行境界都有一無二,所以都不圓滿。不圓故非性,因爲不圓滿就不是佛性,所以小乘人、知解宗徒、滅盡定的行人都是未見佛性者。

  又偏中叁,應須簡。還有叁種情況也是需要校正的。一有法身般若無解脫。這是地前修行的菩薩,雖然見到法身了,教理也通達了,但功夫還沒有做上去,所以還不能從知見裏解脫出來;二有般若解脫無法身。這是乘願再來的菩薩,雖然自己解脫了,也有般若智,乘願再來度衆生時,又迷掉了,還需要再修行證得,因爲有了般若、解脫,此生證得法身後,就能利益無量衆生了;叁有解脫法身無般若。這是指小乘人,是大阿羅漢和辟支佛,雖然能解脫了,也有法身,但卻沒有般若智慧。有二無一故不圓,不圓故非性。這叁種情況都是有二缺一,所以都是偏的,不圓滿,這叁種人也都不見佛性。

  圓中叁,應須具。有叁種修行圓滿的情況,是我們需要具備的。一法身不癡即般若,般若無著即解脫,解脫寂滅即法身。如果先證見了法身,就要起用,起用了就有了智慧;有了智慧就既不著空、亦不著有,就解脫了;解脫後歸于寂滅就又回到法身本體了。法身、般若、解脫是一而叁,叁而一的關系,這才叫“圓”。

  二般若無著即解脫,解脫寂滅即法身,法身不癡即般若。有了般若之後,見相離相,修行而不著一切相,就能獲得解脫;解脫歸于寂滅的本體就是法身;證得法身後再起用,就又圓滿了般若。

  叁解脫寂滅即法身,法身不癡即般若,般若無著即解脫。如果修行定力能夠解脫了,定力歸于寂滅就是法身本體;法身起用就是般若;有了般若,不著相即是解脫。舉一即具叁,言叁體即一。此因中叁德。叁德不一不異,這是因地修行時圓融叁德的方法。如果做到圓中叁,就可以安然行于中道,直至成佛。

  

  

《禅修要義 第七章 簡示偏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