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奢摩他颂
永嘉大师把修行的基础、次第以及修行时应该注意的情况都讲完以后,就要讲修行最重要的核心部分了,也就是如何正修永嘉禅,分三章来介绍。按照永嘉大师的修行次第,需要先修止、后修观,最后止观圆融不二。这一章先介绍奢摩他,也就是修止的方法。
奢摩他是梵文,翻译过来就是至静之法,至是到达的意思,静是安静、静止,也就是如何达到极其静止的 方法。凡夫心的特点是杂乱无章、四处攀援、极其动乱,即使我们想去把握也无从下手,以至于无始劫来,一直在善恶无记当中轮回。所以让散乱无章的心先静止下来,就是我们修行的第一步。
古人说:“学问之道无他,但求放其心而已。”就是说我们做学问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为了找到让心安置的地方,把心放下来。内心无为了,没有浮躁、功利的心了,再去利用知识做有为的事情,就能把事情做好,这是学习使我们获得的最大受用。可惜现在的教育都只注重知识,不注重安心了,心越学越乱,也不知道将来能不能真正的利益自我、利益社会。
真正的佛法就是心地法门,一个人如果内心安定了,听话了,自然就会恰到好处地用心,所以古人说“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我们让心宁静下来,才能用好它,才能见到真心美妙的情景,才能恢复本来面目。
一、用心方法的总纲
修止的方法我们在《止观入门》中已经介绍过了,这里主要讲如何用心。这是奢摩他颂的核心部分,也是统摄佛教修止法门全部内容的总纲,一共四句话: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四句话里有四个恰恰,就是恰到好处、恰如其分的意思。如果要做到恰恰,首先心要非常安定,安定到一念不生;其次要有智慧觉照,觉照到了了分明。这样去处理事情时,因为很安定就不会胡乱起心动念,就做到了第一个恰;因为有智慧心就非常听话,就是第二个恰,这两个字都做到了,才能算恰恰。
如果不修行奢摩他,心就定不下来,也就没有什么觉照,就做不到恰恰。虽然觉得自己并不糊涂,也很快乐,但处理起事情来总会留下后遗症,现在开心了,将来不一定会开心,甚至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比如对感情、名利很执着、很在乎的时候,我们连第一个恰都很难做到,更何况恰恰两字了。如果我们修学了正法,按照戒律去处理财色名利,心里没有执着烦恼,那第一个恰字基本就能做到了,但做到第二个恰就需要有智慧了,要求我们处理事情没有任何副作用,对谁都恰到好处,我们就不一定能做到了。
那么怎么用心才能恰到好处呢?永嘉大师告诉我们要“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这个心是指第六意识妄想心,我们都是用第六意识去思考问题的。凡夫在用心时,都是从“我”的角度来用的,我就是心,心就是我,这个心已经和第七识我执勾连上了,表现出来就是贪嗔痴慢疑,种种烦恼,对色、声、香、味、触、法非常执着,自己喜欢的就去抢夺、占有,不喜欢的就排斥、消灭,这样用心就不可能做到恰恰了。所以永嘉大师告诉我们,如果想做到恰恰地用心,就要恰恰无心用,把心放下来,不要和我粘在一起,就能不执着在外相上。无心的时候,恰恰正是可以去用心的时候。
凡夫基本没有无心用的时候,常常都是心多得不得了,在色、声、香、味、触、法这六个外尘上转来转去,不停地分别和思考,执着在尘境里出不来,以为这个尘境就是自己的心。比如喜欢一个人时,就觉得心里总想着他,以为想着他的就是自己的心;恨一个人时,又觉得恨他的是自己的心,做起事情来自然就会受到牵扯。这就都不是无心,而是有心,有心就不能恰恰地用。比如你想到一个人时,心里会出现一连串的情绪,或者喜欢或者讨厌,再去想别的事情就很容易受影响,考虑不清楚,总是走神,甚至会爱屋及乌,或迁怒于人,就很容易做错事情。而且只要是有心,无论把心停留在什么相上,心都不会得到安宁,因为相的本质就是无常,迁流不息地变化,我们的心也会随着变化,总是安不了,到处流浪,就不能恰恰地用心。
佛经里把第六意识这个心称为妄想心,妄想心是对境而生、随境生灭的,所以它的本质也是空的。如果我们的心不停留在任何一个境上,任何一个尘上,就感觉不到有心了。这就是妄想心停下时的样子,也就是无心的状态。这个时候我们想去用心,却找不到有心可用,这就叫做恰恰无心用,而无心可用的状态,恰恰正是用心之时,就是我们用功的下手处。
佛法是心地法门,我们如果不学会用心,又拿什么去修佛法呢?想要学会用心,就要先学会无心,把妄想停下来,就是我们学习用心的开始。修学永嘉禅的入门第一步,就要把第六意识妄想心停下来,不去分别。那是不是和傻瓜一样了呢?当然不是,傻瓜是毫无理智的,我们只是不去追逐外境而已。如果妄想停下时你昏沉了,或者落入了无记,什么都不知道了,这种无心就没办法用了,也谈不到恰恰了,那可能就是傻瓜。真正的无心是虽然一念不生,却很清楚,心照样能够用,内心对任何法、任何相都不执着,非常清净。这样去用心,就是正修行。
所以大乘禅法的修行是“择心不择境”的,无论任何环境,我们都要做到无心,这就是真正的用心。如果你内心总有个事相可以抓住,就是有心了,有心就是有为,就算你想的是佛法、佛国、救度众生等等善业,也都偏离了大乘禅法的修行路线。
比如一般人刚开始修止时,总怕被别人干扰,总想去闭关啊、住山啊,对环境很挑剔,心里很烦恼。其实这就说明你把环境看得太真实了,很执着,放不下,才想去躲避。这种止不是大乘禅法的止,行者也就体会不到禅宗的法味了。
真正的止,就是要做到常用恰恰无。如果你认为自己停在那里什么都不管就是定,那就大错特错了。永嘉大师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不执着外境,做到无心于万物,内心没有一个念头,这时候就是恰恰无心用,同时也没有落入昏沉和无记,内心对周围的一切都非常清楚。以这样的心态去处理事情,就会处理得非常好,无论做什么,内心都没有丝毫烦恼,这就是无心恰恰用。虽然用,也不会因事生心,还是保持无心的状态,这样的心才能常用。如果有心了,心被固定在某个境上,就不能常用了;如果能常用,恰恰说明你是无心的,这就叫做常用恰恰无。
朱熹有两句诗写得很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源头是活水,你才能永远清纯、自在、洒脱,能在一派生机当中不留下一丝污垢;如果是没有源头的死水,不管环境如何干净,也早晚会腐臭掉。所以禅宗反对“死水不藏龙”的死定,讲究大机大用、常用恰恰无的内心境界。
二、修行的四个层次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这四句话,层次很多,内涵非常深,初学者和老参都能够受用,因此非常重要,可以作为我们修行的总路标,一直指导我们修行到最后。因为这四句话既是修行的方法,又代表了从凡夫一直到成佛所要经历的四个层次。
恰恰用心时是凡夫的层次,凡夫都着相,也都是有心可用的,凡夫的修行就是要把恶心转到善心,或者转到不思善、不思恶,所以凡夫修行都是需要用心的。如果我们用心时执着在善上,就没有做到恰恰;如果转到不思善、不思恶上,就是恰恰。只有做到恰恰了,我们才能进步,这是我们修行时要注意的地方。
恰恰无心用是二乘人的层次,在涅槃的世界里,一念不生,什么心也没有。因为我执被破掉了,建立在我执基础上的世界也就粉碎无痕了,解脱了一切痛苦烦恼,比如四果罗汉,也叫做无心道人,他的知见已经完全不在凡夫的境界里了,世界万相在他眼里就是空,又没有什么未了的愿望,所以就不会再生心动念,无心可用。
无心恰恰用,这就是菩萨乘的境界了。证得了真心的菩萨,见到了无相的真心,这个心就是无心;心是无的、空的,却是有灵性的,这样的无心正是可以起用的。所以菩萨乘的圣人都会再来救度众生,“外现凡夫相,内密菩萨行”,这就叫做无心恰恰用,心才恰恰用到好处。
因为菩萨还有习气,真正做到无心而用是非常不容易的,修行上有时会偏于空,有时又会偏于有,虽然都是无心,只要有所偏就不是恰恰,但随着功夫的长进,最终都能将心用得恰到好处。
因为无心,也没有分别了,所以菩萨的慈悲都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视天下众生与己无殊。但众生看菩萨却是用分别心看的,有时觉得怎么菩萨对他比对我好一些、亲切一些,其实这并不是菩萨内心有分别,而是过去生的缘分不同导致的。
就像古人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没有仁与不仁的分别心,看万物都如同刍狗,都是极其普通平常的生灵,所以才能滋润和生长万物。天地虽然对鲜花和野草都一视同仁,但鲜花和野草都能按照各自的需要,从天地取得不同的滋养,这就如同菩萨对待众生一样,菩萨是没有一丝分别心,没有一丝执着的,对一切众生完全平等,不但希望好人成佛,也希望坏人成佛,希望一切众生都成佛,这就叫做“无缘大慈”。
所以真正的大善是无心去做的,佛陀曾多次赞叹过无相的功德不可思议,修六度万行都要做到三轮体空,才是真正的菩萨行。比如布施时,既没有所布施的物,也没有布施的对象和布施的我,这就是三轮体空的无相布施,是所有布施中功德最大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要天天都记着自己布施了多少,做了多少功德了,还不如全部忘记掉,心就清净了。
如果做…
《禅修要义 第八章 奢摩他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