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修要义 第八章 奢摩他颂▪P2

  ..续本文上一页不到无心,你就没有办法做到恰恰用,那个“有”的心总会冒出来干扰你。因为怕你这个棵树苗受不了风霜严寒,护法神就会保护你,不让过多的业障来干扰你。如果你自己发大愿,想进步,修菩萨行,护法神自然不会拦着你,就看着你自己出去闯了,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帮你。如果你能够承受下来,那境界的提高就非常神速,可要是承受不了呢,你还是得回来继续培养定力、知见力,增加自己的智慧和福德。

  有个学人以为自己空了,能做到无心了,就对我说,要发“代替一切众生受苦”的大愿。我当然很赞叹他,可也有点担心,因为他虽然智慧打开了,定力却还不够,不知他是否能承受得住。结果因为发心真诚,这个悲心就很灵了,他发愿的第二天就生了重病,非常痛苦,在医院里住了半个月,心里非常矛盾,慢慢地又决定把这个愿退掉了,愿心一退,病就好了,所以做菩萨非常不容易。

  常用恰恰无,这就是佛的境界了。《金刚经》里说,“度一切众生已,而实无众生可灭度者”,度一切众生就是常用,无一众生可灭度就是恰恰无,没有一切相,又不离一切相,这就是首楞严大定,没有出定也没有入定,行住坐卧、嬉笑怒骂都在定中,也都在度一切众生。这是佛才能证得的大自在境界,奢摩他指的就是这种定。

  三、用心方法的指导

  为了达到奢摩他的至静境界,必须先从自己的念头下手。古人讲“置心一处,无事不办”,佛法的修行,无论是禅宗、净土宗、密宗还是天台的止观,都无一例外地要训练我们先学会专注,让你去持咒、念佛、拜忏,数量要求都很多,十万遍、百万遍等等,都是让我们先把心专注一境,不受念头的影响。如果你不能专注,总想东想西的,这些数量你根本完成不了。只要心能够专注,剩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永嘉大师也是让我们先把心念停下来,这就是止。夫念非忘尘而不息,尘非息念而不忘,这两句话解释的是心念和外境相生相存的依赖关系。就是外境,就是我们的思想、心念,如果我们总想着某个外境,心念就停息不下来;如果心念总不停下来,那个外境也就忘不掉。

  我们用功打坐时,总觉得妄想很多,就是因为你的心对这个世界的牵挂太多了,放舍不了,止不下来,那还怎么入定呢?其实打坐就是让我们把外面的尘境忘记一下,把心收回来,属于自己一会儿,休息一会儿。这个“息”字就是上面一个自,下面一个心,找到自己的心了,把自己放在心上,就是真正的休息;如果不忘记外界的尘境,心总牵挂在外境上,就永远也休息不了,也永远无法知道真心的模样。

  其实心是无处可停的,因为任何相都不可能停下来。我们觉得心动起来了,要去停息,这是误认为外境是真实存在的,不明白它是虚妄本性所造成的。

  忘尘而息,息无能息,把外境忘记以后,妄想就停息下来了,其实把尘忘记以后,妄想自然就没有了,就并没有一个需要去息的妄想了。息念而忘,忘无所忘,如果把妄想停下来,那个尘自然就和你无关了,也就不存在忘与不忘了。忘无所忘,尘遗非对是遗失、消失,到了忘无所忘的时候,外境也只是外境而已,没有心和它相对了,这就是舍识用根。息无能息,念灭非知。到了息无能息的时候,念头都灭了,对外境也就没有一种认知了。知灭对遗,一向冥寂。知是能知之心,是所知之境,是一起、同时,是消失、寂灭,能知之心和所知之境同时消殒。一向是本来、从来的意思,是冥然,悄无声息的样子,是静寂,回归本来的寂灭,没有任何形象和把捉。阒尔无寄,妙性天然。阒尔也是极其安静、深远无边的意思,是依靠、寄生,极其静寂、辽阔。没有一丝可牵挂处,你就见到了所谓的天然妙性——佛性。

  所以佛性是没有对待的,必须把能知和所知都消殒了,你才能见到佛性。见到了又没有办法说,因为只要一说就落入意识的范畴了,而意识的特点就是能所相对,矛盾相对的。比如说我,肯定是针对你;说天,是针对地;说长,是针对短,说空,是针对有……没有一个单独的东西存在,可是佛性阒尔无寄,和谁都不沾边,赤裸裸,净洒洒,毫无对待,根本说不出来。

  佛性是天然的,无量劫来一直是这样,从来没有改变过。正因为我们执着在某一点上,把本来圆融自在的心给掩盖住了,所以才一直见不到至亲至近的佛性。执着空、执着有、执着佛、执着法……也都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赵州和尚说“佛之一字,我不喜闻。”因为任何一丝执着,都能使我们偏离天然妙性。

  我们遗失真心太久了,所以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又认外相为实,才会通过占有很多东西,来填充空虚的内心,增加自己的安全感。可当撒手人寰的时候,占有的一切都会弃你而去,你还是只能独自面对死亡和恐惧,这样的人生不是很悲惨吗?

  如果我们修行了就会知道,其实把所有的执着都放下了,我们反而会心安了,而且一安就永远安了,再也不会流浪到外面去。如火得空,火则自灭,空喻妙性之非相,火比妄念之不生。我们把妄念停下来,见到非相的空性的过程,就如同火把有相的东西都烧干净了,火自然也就灭了一样。

  比如场地里到处堆放的都是木料啊、垃圾啊等等杂物,堆得满满的,你自然就看不到场地原来的样子了。我们放一把火把这些全烧得干干净净,场地的本来面目就出现了,同时火没有杂物作燃料,自然也就熄灭了。

  我们修行也一样,平常内心堆满了东西,家庭、子女、工作、佛法、贪嗔痴……什么心思都有,你就看不到心的本来面目。奢摩他就如同一把大火,能把内心的这些惦念全部烧干净,空空如也,你就见到了一向冥寂、阒尔无寄的天然妙性。

  见到之后,你就发现,原来这个空是本来就有的,并不是因为妄想停下来才是空,妄想本来就是空的,空从来没有动摇过。就如同场地的本来面目本来就是存在的,并不是因为火,才生出一个场地来,而是因为我们只看见堆放的杂物了,没有发现还有个场地而已。其实如果没有场地,那些杂物又如何能摆放得下呢?同样,如果没有佛性,妄想和尘境从哪里来呢?身心世界的一切都是佛性的妙用,当下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诸位认得不认得呢?其实说认得已成两个,不说认得又须领三百禅杖了也!

  所以《大乘起信论》告诉我们,“一心开二门,心真如门,心生灭门。”我们这颗真心有两个门,你要是通达了,就进出无碍,空、有都奈何不了你了。真如就是如如不动的本体,生灭就是一切万相,生灭的当下就是真如,真如显现生灭万相,真如与生灭不二,这就是佛性,也就是我们的真心。

  就如同镜子现影一样,镜面如同真如,影子如同生灭,都是镜子本有的状态,镜子就是真心、佛性。有影子又有镜面才是镜子,如果只见影子,不见镜面,就是凡夫见;只见镜面,不见影子,就是小乘见;只有既见到镜面,又见到影子,才是镜子的本来面目。

  所以我们用心时,就要明白,妄想虽然生生灭灭,但从来没有离开真如本体。我们只要从妄想下手,先把妄念停下来,回归真如的本体,见到本体后时时保护,不再丢失,渐渐就趣入中道了。

  四、禅定境界

  通过奢摩他把妄念停下来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境界。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性历历,无记昏昧昭昭,契本真空的的。忘缘,就是把攀缘的心忘记掉,停下来,没有妄想了,内心非常安静,永嘉大师用寂寂来形容;历历就是明明白白,能知之性却非常清楚,一点也不糊涂,也没有睡着。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就是寂寂,了了分明就是历历,对身心世界都非常清楚。

  禅宗讲“明历历,露堂堂。”万法的当下就是佛性,禅者已经很明白、很清楚地看到了。佛性就像君子一样明明白白、坦坦荡荡,从来没有藏着、掖着,可我们总是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就永远也搞不明白。

  无记昏昧昭昭无记是没有念头,没有善念也没有恶念,却什么也不知道,昏昧是昏沉了,昭昭是明白的意思。真用功的时候,外表就像无记昏昧的傻子一样,内心却是清清楚楚,就像镜子能现影,却不会攀缘外物一样。这样去用功,就肯定能契入真心佛性,这叫契本真空的的。

  我们在用功,开始清醒的时候,能做到“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不会出现无记、昏昧的状态,睡着了就不行了。功夫再深入下去,睡着了也能“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外表看他是睡着了,其实和醒着一样,所有事情都知道,但睡眠质量又很好,说几点起就会几点醒来,也不用闹钟。如果功夫再深入,生死也没有区别了,死的时候一样能了了分明,这就完全契入我们的真空本觉。

  但用功的过程当中,会有一些相似的境界出现,我们要善于分别,不要被错误的境界所迷惑。永嘉大师告诉我们: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这四句话对实修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几乎整个佛教界都知道。

  这四句话是我们修行所要把握的尺度。惺惺就是清醒、清楚,就是智慧,就是观。寂寂就是一念不生,就是定力,就是止。惺惺寂寂寂寂惺惺是一样的,这样交换位置只是为了文学上对仗的工整,都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或者说止观双运、定慧等持的意思。无记寂寂非,虽然一念不生,却糊里糊涂什么都不知道,这就落入了无记,修行上就错了,应该尽快提起觉照。无记的人虽然可以一下子打坐入定很长时间,但没有智慧觉照,所以并不是正定,既不增加智慧,也不增加定力,只是不会造恶业而已。乱想惺惺非,乱想就没有止,没有止的时候虽然也觉得自己很清醒,但这个清醒并不是智慧觉照,而是世智辩聪,所以这个修行状态也是错…

《禅修要义 第八章 奢摩他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