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要靠止法来对治。
真用功的人,无论有没有念头,都会非常警觉,保持了了分明的觉照,不随念转,再去做事情。做事情的时候也不失去觉照,保持寂静;如果做事情时,又随事情转了,失去了觉照,就马上叫一声“断”、“停”或者“不妄想”,立刻回到惺惺寂寂,然后再去做事情……每天都要这样不断地锻炼自己,久而久之,无论做事不做事,都能够惺惺寂寂,动脑不动心,妄想和我执不勾连,说话办事都很清晰到位,但不会再随着贪嗔痴起心动念,就有希望破掉我执、证见自性了。
我们修行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三个:第一个是死定,就是死用功的人,容易把念头压死了,种下了无情的因,将来就会得无情的果,而变成土木金石。所以《楞严经》说,土木金石也是十二类生的一种。第二个是无记,和睡着差不多,糊里糊涂的,将来得的就是一个糊涂身的果报。第三个就是最常见的,心随妄念转,我们修行时最怕妄念,其实妄念本身是不可怕的,怕就是心动了。妄念和外境一样,当妄念产生时,就是法尘在我们心性的天空中显现出来了,如同外境在眼前显现一样。外境显现了,用眼睛可以看到;法尘显现时,就必须靠心眼才能看到,心眼就是心的觉照力。如果我们没有心的觉照,妄念起了,就看不见,妄念就会被我执抓住,演化成贪嗔痴妄想。我们看不到妄念,却总觉得自己浮想联翩,这就是心随念转,是没有用上功的缘故。
如果我们心定下来,有智慧的觉照,心眼开了,妄念一起,我们就能看住它。妄念来也清清楚楚,妄念去也清清楚楚,大脑里的逻辑、推理、演绎这些功能也运转得非常清晰明了,但没有贪嗔痴与妄念相应,没有产生妄想的这个过程,这就是最佳的修行状态。
所以有句话说,“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作祖,无他秘密。”寂就是寂静,就是止,就是定;照就是清楚、明了,就是观,就是慧。但不能用力,用力就是有为,就不是恰恰了。修行就要保持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状态,这样子就可以成就佛果。
《心经》也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是心本具的智慧光明,所以能见到五蕴皆空的真相,不和外境纠缠粘着。就像阳光一样,普照万物,不会因为喜欢谁就多照它一会儿,不喜欢就少照一会儿,对待厕所、对待佛像都是同样的一个照,这个照就是无相的、清净的智慧。我们凡夫的心,就不像日光,而像闪光灯了,喜欢的就啪啪啪猛闪,还会把影像留在胶片上,不喜欢的就看也不看一眼,这就是没有智慧,心随念转了。
永嘉大师又用了几个比喻来说明真心与万相之间的关系,如手执如意,非无如意手。手比喻自性,如意比喻自性随缘显现万物的能力。非无如意手,自性如同拿着如意的手,不是没有拿着如意的手。如意是如意手本来就有的,不是手产生的,也不是随缘才有的,如同《楞严经》所说“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如手自作拳,非是不拳手。又比如手自己就可以握成拳,不能成拳的就不叫手了。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定慧是自性本具的,并不是因为不知才寂灭,也不是自己有个知才能知,自性本来就是寂灭、智慧的,不假他物,就像手本来就可以成拳一样。不可为无知,自性了然故,不同于木石。因为自性本具了然的智慧,所以不像木石一样无知。手不执如意,亦不自作拳,不可为无手。执如意和作拳都是手的表现形式,即使手没有执如意,也不握成拳,也不可以说就没有手存在。以手安然故,不同于兔角。手是本来就在的,并不和兔子的角一样。所以自性是不能在相上会的,但离相又无自性可得,这个恰恰就只好行人自己去体悟了。
五、修心的次第
心的层面比较多,而且都无相可寻,很容易走入迷途,所以修心是有渐次的,不是一下就能体悟到心性的。
第一、凡夫的心意识
夫以知知物,物在知亦在。这是凡夫的意识范畴,意识是外界的反映,凡夫都是以觉知去了解万物的。比如听觉,了解声音,耳是根,声是尘,听到了声音就有了知;味觉,了解味道,舌是根,味是尘,感受的味道也就有了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相对,产生了六识,六识都是凡夫的知,也就是意识。
所以只要万物在,知就在,六尘没有了,六根、六识也就没有了。六根对六尘的觉知,就是凡夫觉知的状态,属于凡夫心的层面。
第二、舍识用根
若以知知知,知知则离物。这就深入一步了,这三个知的意思是不一样的,第一个知是觉知的本身,即意识,是名词,作主语;第二个知是知道、了解,是动词,作谓语;第三个知是觉知的能力,即意根,作宾语。如果行人能反观自照,意识到自己有个能知之心、觉知外物的能力,比如我们都有听觉、视觉、味觉……有个所觉之物,必然有能觉之心,所以我们对外物有知以后,从知反观回来,就能找到能知之心,也就是觉知外物的能力。观察到能知之意根,即离开了外物的影像。
物离犹知在,起知知于知。就算所觉之外物消失了,这个知还在。比如椅子出现的时候,我们就觉知到了椅子;椅子消失了,椅子的样子还在心中,我们不知道它存在哪里,可只要一想它就出来了。这就说明除了椅子,还有一个能觉之心存在,这个能觉之心并不因外物的消失而消失。比如听觉,并不因为声音的消失而消失,我们听不到声音了,但能听的这个觉知能力还在。起知知于知,比如我一想椅子,椅子就出现了,想就是第一个知,缘于椅子就是第二个知,这两个知都是从能觉之心生出来的,能觉之心就是第三个知。也就是听觉、视觉等都是起源于“觉知”,能见的色尘和不可见的法尘也是起源于“觉知”,没有“觉知”,六根就无从生起,六识也就不存在了,即《楞严经》所谓“原本一精明,分作六和合”,人的六种觉知都是起源于本觉的。
后知若生时,前知早已灭,二知既不并。这个知是念头的意思,如果后念有了,前念肯定就已经灭了;并是并排、同时的意思,念头和念头之间前后勾连形成成串的妄想,前后两个念头并不能同时存在。但得前知灭,灭处为知境。前知就是前念,只要能把前念灭掉、止住,后念还没有生起来,这个灭处就是知的境界,也就是第六意识妄想心停下来后,显现的意根——第七识的境界。如果你智慧上打开了,这就是第八识的境界了,在禅宗里叫做“根尘脱落”,既无能知,也无所知,根尘之间紧紧的勾连一下子消失了,能所也就消失了。到了这里,行人就明白了能所俱非真,能见之心和所见之物全都是假象。
这个根尘脱落之处就是我们凡夫用心的恰恰处,就是凡夫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境界,既是破掉我执的关键一步,也是进入无门关的重要路径。所以用功的时候,我们要让自己的心随时安到这里,不要随便跑掉,但安在这里是为了离开这里,等养得脚跟硬了,就像禅宗说的“脚跟能点地”了,就要进一步学会飞起来,一飞就能到空中去,从此就能练习在空中自由翱翔了。
前则灭灭引知,后则知知续灭,生灭相续,自是轮回之道。前念灭了,灭了又引起新的念头,新的念头又会灭掉,又会引起新的念,这样生灭不已,相似相续,就构成了轮回。
第三、破除我执——意根
今言知者,不须知知。这里所说的知,指的不是六识,但知而已,而是知本身。这在禅宗里称作“舍识用根”,从六根皆可以入手,比如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就是以耳根入手的,而永嘉大师是从意根入手的。则前不接灭,后不引起。前念灭了以后,后面的念头不让它跟着起来,前后断续,前后的勾连就断了,中间自孤,中间自有一历历孤明之觉性。因为能觉、所觉已空,所以叫自孤,这就是第七识,修行奢摩他到了第七识意根境界后,就需要智慧的观照了。如果能于此“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之时,当体不顾,起一个认识,把这个境界照破掉。我们到了这里就如同用身份证证明我们是人,其实人本来就是人,并不需要身份证来证明,明白了这一点,身份证——第七识就会应时消灭。
第四、真心境界
知体既已灭,知体就是知的体——意根、第七识,也就是我执,我执灭了以后,则豁然如托空,就像本来手托着的重物一下子空了一样,豁然开朗。寂尔少时间,唯觉无所得。非常寂静,感觉不到时间的流失,只感觉无所得,这个无所得的感觉就是即觉无觉。无觉之觉,即觉即空,即空即觉,异乎木石,此是初心处。虽然无所得,但又非同木石,这就是初心处,初步见到真心了。
永嘉大师又用了八句话形容了真心的境界,叫做冥然绝虑,乍同死人。能所顿忘,纤缘尽净。阒尔虚寂,似觉无知。无知之性,异乎木石。”冥然是极其宁静的样子,绝虑是念头都断绝了,所以和死人差不多,能、所都消失了,一丝不挂,清净非常。宁定虚净,好像什么也不知道,其实无知的自性无所不知,和冥顽不化的木石完全不同。此是初心处,领会难为。这个初心处,虽然可以心领神会,但却很难证到。
六、入初心处的心态拣择
修行奢摩他的时候,如何进入真心呢?永嘉大师又告诉我们如何去分别和拣择修行时的心态,所谓入初心时,三不应有。正修止观的时候,要想达到初心,有三种情况需要避免。
一恶,谓思惟世间五欲等因缘。恶是坏念头,比如思维世间财色名食睡五欲这些事情,对于修行人来讲,这些都属于恶念,不是正念。如果你一边打坐,一边考虑怎么去挣钱,如何去追女人、获得名声,如何吃得好、睡得舒服等等五欲因缘,就绝对无法入定,更无法见到真心。
二善,谓思惟世间杂善等事。不但恶的念头要消除掉,世间的杂善思维也妨碍我们正修止观。杂善就是世间有求的善法,比如布施求福报,修法为了身体好等等。因为有所求,所以心地不清净,夹杂名利心行善,这种善行就称为杂善,属于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为的是打牢修行的基础。一个品德很好的佛弟子,才能具备正修佛法的资格,所以杂善是初修者必须进行的修行。
但蕅益大师也说过,“广收徒众如无相好佛,广盖禅林如给孤独园,解得千七百公案,精通三藏十二部经典,无明业习未断,都是自欺自诳。”只要无明未断,生死未了,真心未证,无论做多大的善事,都是自己欺骗自己。因为只要不解脱,转生依旧轮回,现在做的善事甚至可以成为你来生堕落的资本,要想再得人身、再闻佛法,就比登天还难了。
所以基础修好了以后,我们开始正修止观了,就要把世间杂善的事业心放下。如果总想着世间的事情,哪怕是善事,也会阻碍我们见到佛性,因为佛性根本和善恶不沾边,你却总向善恶上去会,哪有得见的机会呢?
三无记,谓善恶不思阒尔昏住。这个状态我们前面讲过,善恶不思是对的,但阒尔昏住却错了,虽然定力很好,但却是邪定,不开智慧,不能解脱,所以无法由此见证真心的境界。善、恶和无记都是我们修行奢摩他时所要避免的。只有“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才是正修天台止观的状态。
《禅修要义 第八章 奢摩他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