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修要义 第九章 毗婆舍那

  

第九章 毗婆舍那

  

毗婆舍那是梵文, 翻译过来就是观、智、照、看的意思。和其它所有大乘佛法的宗派一样,永嘉禅在实修方面也倡导止观双运、定慧等持,在用奢摩他把妄想杂念停下来后,行者欲不落入昏沉和无记,必须提起观照,观照的方法就是毗婆舍那

  

佛法是以智慧为先导的,修行奢摩他就是为了进入正观,所以毗婆舍那在佛法里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将佛教的修行总称为“教观”。天台宗蕅益大师在《教观纲宗》的开头就说,“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佛法的内容,一个是教理,一个就是观行,教理就是佛陀修行的经验和对真理的描述,观行就是用教理去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如果只学教理而没有观行,就会茫然而不知所措;如果只去观行而没有教理做指导,那修行起来就会非常危险。

  

我们学习完教理之后,在实修止观的过程中,先要通过奢摩他,把我们原来的贪嗔痴念头慢慢地止下来,同时也不能死在这里,还要以正确的智慧来重新看待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所以毗婆舍那又翻译成“看”。这在修行当中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是境,就是外在的境界,所观之境,毗婆舍那对境是有要求的,不能随便去观;第二是观,观就是能观的心,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看什么样的事情,这也是有规矩的;第三叫行,就是我们让观在生活中起到作用。境、观、行就是毗婆舍那的主要修行内容。

  

奢摩他让我们把一切思想和行为都停下来,让心比较听话,起到改恶的作用,但不能起到向善的作用。但毗婆舍那就不一样了,我们要看这颗止下来的心,在对待外境时是否有所改善,如果改善了,就是进入毗婆舍那的修行了;如果打坐入定很好,生活中却我行我素,那你这个定肯定还有问题。所以对于所观的境,我们要有选择。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境、观、行三方面内容:

  

第一、观生死轮回之苦

  

我们要观想生死轮回的苦果,不要去观名利财色,比如如何去赚钱,赚来以后如何去用等等,这样的观想只能增加你的贪嗔痴烦恼,越观就越有问题了。所以我们要把平时对五欲的观想停下来,转为对生死轮回之苦的观想,观想人生从生到死究竟意义何在?观想痛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观想无常的真实和可怕,观想死时的凄凉和孤独等等。

  

很多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生活那么美好,为什么佛教会描绘得那么可怕?其实你去细细观察之后,就会发现,佛教说的是非常客观的,人生的本质确实是痛苦的,痛苦的根源是我执。我们以前没有发现是因为缺乏智慧,也缺乏面对真实的勇气。只有这样观察明白了之后,我们才有机会超越痛苦和烦恼,生活才能变得美好。

  

所以学习佛法以后,看清了世间的真相,我们不但不会消极,而且会更有智慧和勇气,对待任何境界都不会失去理智。这样有智慧观照地去生活,就会消除所有的烦恼和痛苦,生活才会永远充满希望和阳光。

  

第二观增长善根智慧的方法

  

善根和善行是有一定区别的,比如去庙里布施,这是善行,如果行善的时候很开心,那说明你善根很好;如果你布施的时候感觉像割肉一样,那说明你善根不够深。所以善根是善在我们内心的稳定程度,是一切生命现象的真正命根,比如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环境和生活是好是坏,都是起源于这个命根。善根深厚的人不但福德好,也非常聪明智慧。善根是可以培养的,行善时命根就向善的方面发展了,所以即使没有善根也能通过行善培养起来。

  

对于凡夫来讲,有两个方法可以增加我们的善根和智慧,首先就是行善积德,对人对己都能增加正面的快乐,不会有任何副作用;还有一个就是增长禅定功夫,也就是心稳定的能力,不随外境转换的能力。外境是永远在变化的,我们增加了禅定功夫,心就不会随着外境的变化而乍喜乍悲了。用这种安定的心去生活,生命就会朝着健康和积极的方向去发展,就会给周围的人和自己带来非常愉快的感觉。

  

第三、观破诸烦恼之法

  

观察破除烦恼的方法,这个观的内容是最重要的,因为修观能够增长智慧。

  

烦恼包括世间凡夫的烦恼和出世间阿罗汉的烦恼,前者叫分段生死,后者叫变异生死。烦恼的来源就是生死,我们想要破除烦恼,就要把生死斩断。斩断生死只有靠两个办法:禅定和智慧,也就是止和观。

  

凡夫的能所相对就是生死的根源,我们平常就生活在善恶相对、苦乐参半的生死轮回里,了断生死就是要把能所相对的状态打破,从相对的世界中超越出来,不思善不思恶,才能解脱凡夫的分段生死。

  

但“金屑虽贵,入眼成瞎”,如果把解脱分段生死后的境界再留下,就如同用洗衣粉把衣服上的污垢洗去之后,却把洗衣粉留在衣服上,照样也是污染了衣服。所以禅宗有句话叫做“好事不如无”,把阿罗汉所执着的体空再破除掉,消除了变异生死的缠缚,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和大自在。

  

这三种观法是非常重要的,详细说来,佛教根据众生着相程度的不同,分为藏、通、别、圆四种教法,在具体的观法上都有所不同,以便适应众生不同的根基。比如藏教根基的人,首先就要观察世间是苦的,苦是有原因的,再通过修行把苦的原因消灭,进入无生死的涅槃,这叫做生灭四谛的观法。通教根基的人,就可以直接观察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本体就是空的,再通过修习止观禅定,从有相中超离出来,空掉五蕴就证体了,叫做无生四谛。别教根基的人,就可以观察到生死轮回是空的、假的,世间的一切只有名称,并无真实的存在,所谓生死也根本没有生死存在,只是人生的幻象,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再到生活中去实践,所有的烦恼、我执等等,也就全都空了。永嘉大师的这篇毗婆舍那颂所讲的并不是以上三种的观法,而是圆教的观法,就是直接见到一切法当体即空的圆顿止观。包括以下三段内容:

  

一、有无双遮双照

  

圆教的观法是中道实相观,《大智度论》云:“常是一边,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于中道。”这句话就是中道实相观,我们听起来好像是把一条路分成左、中、右三部分,既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只走中间就是中道了,就像有些人讲的中庸、不过激之类,其实这样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中道并不是中间。

  

常见和断见是两种外道,常见的人认为灵魂永远不死,所以也称为有见。断见的人认为人死如灯灭,所以也称为断灭见。藏教、通教根基的人,一般就要用析空观、体空观,观察这些万有的本质是苦的、是空的,才能让他们把凡夫执着的我见放弃,烦恼就解决了。别教根基的人,认为一切皆空,但这个空是与假相对立而存在的,所以就要用“有”把这个空破掉;这样空、有都破掉以后,中间也无你停留处,一切法了不可得,这就是圆教的中道观了。

  

所以中道的境界在语言上很难讲明白,但永嘉大师的文笔非常好,这篇毗婆舍那将圆教观法写得非常圆融。夫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则了境而生,境了则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无所了;了境而生,生无能生。生无能生,虽智而非有;了无所了,虽境而非无。无即不无。有即非有,有无双照。这段文字讲的就是圆教的观法——有无双遮双照双遮就是体,中道实相不承认空和有的真实存在,把空、有两边都否定掉,有是空的,空也是空的;双照是用,中道并不否认体有空、有之用,所以在实修中不会落入空有两边,又能同时见到两边,不被任何一边所瞒,这叫做双照双遮双照才是行于中道。

  

夫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境是尘、外在的万法,这里的特指出世间的智慧,外境需要智慧才能明了其空的本质,智慧在我们对境时才能生起,如果我们对外境不迷惑,也就不需要智慧来照破它了。智生则了境而生,境了则智生而了。明了外境本空的真相,智慧就产生了。智慧产生了,我们也就明了外境的真相了。

  

智生而了,了无所了。因有智慧而认识到外境本空的真相,外境本来就是空的,所以并不需要去了。了境而生,生无能生。明了外境而产生智慧,外境本来是空的,所以智慧也了不可得。生无能生,虽智而非有;了无所了,虽境而非无。因为生无能生,所以智慧并不是实有;因为了无所了,所以外境也并非实无。无即不无,有即非有,有无双照。看不到的智慧并不是真的没有,看得到的外境也不是真的存在,外境了了分明,却无一相可得,这就是中道实相——有无双照

  

所以双遮就是空有都不可得,双照就是空有都是妙用,既不否定空有,也不执着空有,内心完全打破了世间法的缠缚,无所住着,以这样的心态去生活,就是圆教的观法。

  

所以圆教根基的人,虽然通过佛法的学习,明白了万法皆空的真相,但不会因此废掉世间有相…

《禅修要义 第九章 毗婆舍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