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毗婆舍那
毗婆舍那是梵文, 翻譯過來就是觀、智、照、看的意思。和其它所有大乘佛法的宗派一樣,永嘉禅在實修方面也倡導止觀雙運、定慧等持,在用奢摩他把妄想雜念停下來後,行者欲不落入昏沈和無記,必須提起觀照,觀照的方法就是毗婆舍那。
佛法是以智慧爲先導的,修行奢摩他就是爲了進入正觀,所以毗婆舍那在佛法裏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將佛教的修行總稱爲“教觀”。天臺宗蕅益大師在《教觀綱宗》的開頭就說,“佛祖之要,教觀而已矣,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佛法的內容,一個是教理,一個就是觀行,教理就是佛陀修行的經驗和對真理的描述,觀行就是用教理去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行爲。如果只學教理而沒有觀行,就會茫然而不知所措;如果只去觀行而沒有教理做指導,那修行起來就會非常危險。
我們學習完教理之後,在實修止觀的過程中,先要通過奢摩他,把我們原來的貪嗔癡念頭慢慢地止下來,同時也不能死在這裏,還要以正確的智慧來重新看待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所以毗婆舍那又翻譯成“看”。這在修行當中包括叁層含義:第一是境,就是外在的境界,所觀之境,毗婆舍那對境是有要求的,不能隨便去觀;第二是觀,觀就是能觀的心,我們以什麼樣的心態去看什麼樣的事情,這也是有規矩的;第叁叫行,就是我們讓觀在生活中起到作用。境、觀、行就是毗婆舍那的主要修行內容。
奢摩他讓我們把一切思想和行爲都停下來,讓心比較聽話,起到改惡的作用,但不能起到向善的作用。但毗婆舍那就不一樣了,我們要看這顆止下來的心,在對待外境時是否有所改善,如果改善了,就是進入毗婆舍那的修行了;如果打坐入定很好,生活中卻我行我素,那你這個定肯定還有問題。所以對于所觀的境,我們要有選擇。下面我們介紹一下境、觀、行叁方面內容:
第一、觀生死輪回之苦
我們要觀想生死輪回的苦果,不要去觀名利財色,比如如何去賺錢,賺來以後如何去用等等,這樣的觀想只能增加你的貪嗔癡煩惱,越觀就越有問題了。所以我們要把平時對五欲的觀想停下來,轉爲對生死輪回之苦的觀想,觀想人生從生到死究竟意義何在?觀想痛苦産生的原因是什麼?觀想無常的真實和可怕,觀想死時的淒涼和孤獨等等。
很多人認爲佛教是消極的,生活那麼美好,爲什麼佛教會描繪得那麼可怕?其實你去細細觀察之後,就會發現,佛教說的是非常客觀的,人生的本質確實是痛苦的,痛苦的根源是我執。我們以前沒有發現是因爲缺乏智慧,也缺乏面對真實的勇氣。只有這樣觀察明白了之後,我們才有機會超越痛苦和煩惱,生活才能變得美好。
所以學習佛法以後,看清了世間的真相,我們不但不會消極,而且會更有智慧和勇氣,對待任何境界都不會失去理智。這樣有智慧觀照地去生活,就會消除所有的煩惱和痛苦,生活才會永遠充滿希望和陽光。
第二、觀增長善根智慧的方法
善根和善行是有一定區別的,比如去廟裏布施,這是善行,如果行善的時候很開心,那說明你善根很好;如果你布施的時候感覺像割肉一樣,那說明你善根不夠深。所以善根是善在我們內心的穩定程度,是一切生命現象的真正命根,比如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環境和生活是好是壞,都是起源于這個命根。善根深厚的人不但福德好,也非常聰明智慧。善根是可以培養的,行善時命根就向善的方面發展了,所以即使沒有善根也能通過行善培養起來。
對于凡夫來講,有兩個方法可以增加我們的善根和智慧,首先就是行善積德,對人對己都能增加正面的快樂,不會有任何副作用;還有一個就是增長禅定功夫,也就是心穩定的能力,不隨外境轉換的能力。外境是永遠在變化的,我們增加了禅定功夫,心就不會隨著外境的變化而乍喜乍悲了。用這種安定的心去生活,生命就會朝著健康和積極的方向去發展,就會給周圍的人和自己帶來非常愉快的感覺。
第叁、觀破諸煩惱之法
觀察破除煩惱的方法,這個觀的內容是最重要的,因爲修觀能夠增長智慧。
煩惱包括世間凡夫的煩惱和出世間阿羅漢的煩惱,前者叫分段生死,後者叫變異生死。煩惱的來源就是生死,我們想要破除煩惱,就要把生死斬斷。斬斷生死只有靠兩個辦法:禅定和智慧,也就是止和觀。
凡夫的能所相對就是生死的根源,我們平常就生活在善惡相對、苦樂參半的生死輪回裏,了斷生死就是要把能所相對的狀態打破,從相對的世界中超越出來,不思善不思惡,才能解脫凡夫的分段生死。
但“金屑雖貴,入眼成瞎”,如果把解脫分段生死後的境界再留下,就如同用洗衣粉把衣服上的汙垢洗去之後,卻把洗衣粉留在衣服上,照樣也是汙染了衣服。所以禅宗有句話叫做“好事不如無”,把阿羅漢所執著的體空再破除掉,消除了變異生死的纏縛,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和大自在。
這叁種觀法是非常重要的,詳細說來,佛教根據衆生著相程度的不同,分爲藏、通、別、圓四種教法,在具體的觀法上都有所不同,以便適應衆生不同的根基。比如藏教根基的人,首先就要觀察世間是苦的,苦是有原因的,再通過修行把苦的原因消滅,進入無生死的涅槃,這叫做生滅四谛的觀法。通教根基的人,就可以直接觀察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的本體就是空的,再通過修習止觀禅定,從有相中超離出來,空掉五蘊就證體了,叫做無生四谛。別教根基的人,就可以觀察到生死輪回是空的、假的,世間的一切只有名稱,並無真實的存在,所謂生死也根本沒有生死存在,只是人生的幻象,認識到這一點以後,再到生活中去實踐,所有的煩惱、我執等等,也就全都空了。永嘉大師的這篇毗婆舍那頌所講的並不是以上叁種的觀法,而是圓教的觀法,就是直接見到一切法當體即空的圓頓止觀。包括以下叁段內容:
一、有無雙遮雙照
圓教的觀法是中道實相觀,《大智度論》雲:“常是一邊,斷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于中道。”這句話就是中道實相觀,我們聽起來好像是把一條路分成左、中、右叁部分,既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只走中間就是中道了,就像有些人講的中庸、不過激之類,其實這樣的理解是完全錯誤的,中道並不是中間。
常見和斷見是兩種外道,常見的人認爲靈魂永遠不死,所以也稱爲有見。斷見的人認爲人死如燈滅,所以也稱爲斷滅見。藏教、通教根基的人,一般就要用析空觀、體空觀,觀察這些萬有的本質是苦的、是空的,才能讓他們把凡夫執著的我見放棄,煩惱就解決了。別教根基的人,認爲一切皆空,但這個空是與假相對立而存在的,所以就要用“有”把這個空破掉;這樣空、有都破掉以後,中間也無你停留處,一切法了不可得,這就是圓教的中道觀了。
所以中道的境界在語言上很難講明白,但永嘉大師的文筆非常好,這篇毗婆舍那將圓教觀法寫得非常圓融。夫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則了境而生,境了則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無所了;了境而生,生無能生。生無能生,雖智而非有;了無所了,雖境而非無。無即不無。有即非有,有無雙照。這段文字講的就是圓教的觀法——有無雙遮雙照,雙遮就是體,中道實相不承認空和有的真實存在,把空、有兩邊都否定掉,有是空的,空也是空的;雙照是用,中道並不否認體有空、有之用,所以在實修中不會落入空有兩邊,又能同時見到兩邊,不被任何一邊所瞞,這叫做雙照。雙遮雙照才是行于中道。
夫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境是塵、外在的萬法,這裏的智特指出世間的智慧,外境需要智慧才能明了其空的本質,智慧在我們對境時才能生起,如果我們對外境不迷惑,也就不需要智慧來照破它了。智生則了境而生,境了則智生而了。明了外境本空的真相,智慧就産生了。智慧産生了,我們也就明了外境的真相了。
智生而了,了無所了。因有智慧而認識到外境本空的真相,外境本來就是空的,所以並不需要去了。了境而生,生無能生。明了外境而産生智慧,外境本來是空的,所以智慧也了不可得。生無能生,雖智而非有;了無所了,雖境而非無。因爲生無能生,所以智慧並不是實有;因爲了無所了,所以外境也並非實無。無即不無,有即非有,有無雙照。看不到的智慧並不是真的沒有,看得到的外境也不是真的存在,外境了了分明,卻無一相可得,這就是中道實相——有無雙照。
所以雙遮就是空有都不可得,雙照就是空有都是妙用,既不否定空有,也不執著空有,內心完全打破了世間法的纏縛,無所住著,以這樣的心態去生活,就是圓教的觀法。
所以圓教根基的人,雖然通過佛法的學習,明白了萬法皆空的真相,但不會因此廢掉世間有相…
《禅修要義 第九章 毗婆舍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