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叁。即使很熱鬧,親戚朋友一大幫,也往往是苦多樂少,真到生死的關鍵時刻,你才會發現只能自己獨自一人去面對痛苦,甚至連父母、妻子、兒女都愛莫能助,我們必須獨自走過這座生死痛苦的獨木橋。而引起定就能非常有效地、直接地訓練我們獨立行走人生道路的能力,而且這種能力是凡夫就可以達到的。有了這種定力之後,心就很容易和安定相應,我們就會有能力拒絕痛苦和生死的影響,把過去的惡行所産生的負面作用,慢慢地消除掉,安住在快樂當中,還可以再去引導別人。這是修習引起定直接的利益,所以引起定非常重要。
引起定是可以克期取證的,並非一定要有長期的修證。克期取證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廣泛意義上的,就是通過長期的、有規律的堅持所達到的境界,比如我們每天都選擇一定的時間來引起,或者打坐、參禅、持咒,或者念佛、誦經,時間可長可短,但都要一心一意、專心致志地去做,引導自己這顆心習慣于專注在一個境界上。
有的人這樣去做以後,發現心反而越來越亂了,這其實說明你用功已經開始得力了,已經靜下來了,只是還不習慣,所以才又煩又亂,只要每天這樣堅持下來,內心很快就會習慣于安靜了,這種習慣就是引起定。
第二種是嚴格意義上的克期取證,就是在一定的修行時間之內必須要達到某種禅定境界,比如四禅八定的境界,甚至明心見性、破我執、出世間的種種禅定等等。一般常用的方式有閉關、打七等,要求行人具備相應的修行基礎,你若不是那塊材料就去閉關,不等出來可能就已經瘋了,所以這種修行方法是不能隨便用的。
但如果方法得當,這種嚴格的克期取證往往會非常有效,所以從古至今,到了修行境界需要提升的時候,修行人往往會采取這種方式,簡單的有一日一夜精進的,有七日七夜打禅七的,還有功夫更厲害的,修行七七四十九天的、九十天的,閉關一年、叁年、五年的,這些都是通過心無旁骛地用功,克期取證某種境界,都屬于引起定的範圍。
叁辦事定,謂定水凝清,萬像斯鑒。辦事定就非常圓融了,就是我們觸境逢緣、待人接物、辦事作務之時,依然能夠做到定水凝清,萬像斯鑒。定是定力,水是智慧,凝是定力深厚,清是智慧明澈,水定下來後,自然能夠像鏡子一樣照物,所以萬像斯鑒,萬像就是一切事相,斯鑒就是明白透徹,這就是定慧等持、非常圓滿的楞嚴大定,是大乘菩薩必須具備的禅定。
前面兩個定都是有爲的,需要安住和引起,不安住、不引起就定不下來,所以屬于偏的,還不圓滿;而辦事定就不同了,辦事就是動、是智慧,動的時候也能定,這就是定慧等持,完全無爲,既不用刻意地安定、也不用引起,隨便什麼時候都在定中,就像鏡子一樣,無論何時都是定的,自然能夠照見萬物,定和照都是鏡子的自然特性,就像定和慧都是自性的自然表露一樣。
如果我們想做到饒益有情戒的要求,就必須學會這種辦事定,無爲無住的定慧等持,否則就完成不了救度衆生的誓願。第一第二種定,雖然能夠讓我們自身受益,但慧力不夠,需要特意地安靜下來,或者意識緊緊抓在某個境界上不敢放開,這樣在處理事務時,常常會被事相攪得心亂如麻,或者死定著不敢動,那就不可能真正地利益衆生了。只有辦事定能夠從容不迫,淡定靈活,所以這種定對于修學大乘禅法的我們來講,非常重要。
如果我們對于靜中定比較習慣以後,就可以練習動中定即是無爲的定。比如我們在習慣于引起定以後,就可以把這種定力的感覺延伸到日常生活當中來,應對萬緣也定力不失,這是辦事定的訓練過程,因爲定水凝清了,心像靜水一樣微波不興,就可以照物了,萬像斯鑒,一切相都明明了了,雖然氣定神閑,事情卻一點也不會做錯掉。這就是做心地功夫,是真正的修行。
未達到辦事定的人,往往認爲只有盤腿閉眼才是修行,其它的全是散亂,而對于會修行的人呢,做任何事情都能夠處在禅定之中。不過剛開始做的時候,可能很容易心隨境轉,此時就要趕緊提起覺照,再回去處理事務。每天這樣不厭其煩地訓練下去,或許只需叁個月時間,就會有天翻地覆的變化,處理事情都會遊刃有余,不但辦事效率會提高,內心也一定會常處在定中。有了這種功夫,我們才能饒益一切有情。
叁、慧學的偏與圓
慧中叁,應須別。慧就是智慧,智慧並不是我們所認爲的聰明,兩者是有區別的,甚至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對世間法很通達是聰明,通達了出世間法、斷掉我執才稱爲有智慧,所以唯有聖人才具備智慧,有智慧的人再通達了世間法,就叫做後得智。
世智辯聰只是針對凡夫講的。比如某些學者,把佛法當作哲學來學,當作宗教來看。佛經裏很多超出了意識範疇的境界他們理解不了時,如果他善根深厚,就會按照佛法去修行,開發智慧,他的聰明就成了修學佛法的動力。如果他善根不足,業障深重,就會認爲佛法並不圓滿,聰明反而導致了他對佛法的輕視,成爲智慧的障礙。這種聰明佛經裏稱作“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會成爲修學出世間法的嚴重障礙。
出世間的智慧是佛法不共世間法的地方,是佛法的實質、本質。佛法雖然也有世間法,比如勸人爲善的人天乘善法,那只是接引衆生的方便法,是菩薩清淨的生命顯現出來的一種莊嚴,並不等同于其它宗教求生天堂的教法,雖然有同樣的外在表相,人天善法卻是解脫道和菩提道的基礎。而且,從整體上看佛法的人天善法,也是建立在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的智慧之上的,體現生命莊嚴的地方。
雖然出世間後,我們都會擁有智慧,但智慧也有高低層次的不同,有偏、圓之分,所以我們也要對智慧的偏、圓有所了解,學會鑒別,修行才不會得少爲足。
一人空慧,謂了陰非我,即陰中無我,如龜毛兔角。沒有破我執就是凡夫,破了我執就入聖流,人空就是破除了我執的意思,了是明了,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人空慧的聖人已經不像凡夫那樣被五陰蒙蔽住了,完全看清了物質和精神都無我的本質。無我就是沒有一個“我”在主宰的意思,所以佛法既不主張唯物,也不主張唯心,因爲精神和物質都是緣起性空的虛妄之相,都不是真相。
那麼真相是什麼呢?佛法告訴我們,有了人空慧就能初步見到真相,即陰中無我。我們一直認爲肉體和心靈就是我,其實這個我並不存在,如龜毛兔角一般了不可得。這個認識已經是真相了,但還不是實相,只是實相的一部分、一個側面,全部的真相才是實相。
《法華經》裏講的諸法實相有十如是,即實相包括十個方面,概括起來講就是相、性、體叁個方面。人空慧的聖人只證到了“體”,生命的本體,也叫如來藏、真體、涅槃、真如等等。本體爲空,所以禅宗更簡單,連名字都懶得叫,指點學人時就稱“這個”,或者讓你去參“拖死屍的是誰”、“念佛的是誰。”因爲這個“誰”是空的,沒有人能給你指出來,只能靠你自己推究到最後,把“我”推究沒了,智慧就打開了,這個智慧就是人空慧。
二法空慧,謂了陰等諸法,緣假非實,如鏡像水月。法是指我以外的任何存在形式,如色法的山河大地、心法的理論概念等等,都是五陰幻化的。人空慧把主觀的我空了,客觀的這些存在呢?其實也是空的,緣假非實,如鏡像水月,都是緣起的假象,如同鏡中的影子、水中的月亮一樣並非真實的存在,認識到這一點,就叫法空慧。
凡夫只有肉眼,我們以爲世間的這些相都是真的,就是因爲“肉眼”只能“看俗”,佛法稱作“明眼概念”,意思就是睜開肉眼看到的其實都只有名稱,所以叫“概念”。如果我們有了法空慧,就有法眼了,法眼觀察萬物就是如鏡像水月,雖然存在,卻是隨緣變幻的影子。
凡夫之所以顛倒,就是認假爲真,以爲我是真的,萬物也都是真的,才會拼命去追求、占有、煩惱,活得非常冤枉。其實我們大家,包括這當下的一切全是自性顯現的影子,並沒有一絲真實的存在,就如同水中的月亮一樣,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月亮,可月亮卻只有一個,也從來沒有到任何一江水裏去。
我們每個人看到的月亮也是千差萬別的,有傷感的、感動的、贊美的、咒罵的、喜歡的、厭惡的……這都是因緣不同導致的虛假的月亮,並非真實的月亮,真的月亮只有一個,所以佛法講“一真法界”,法身是沒有差別的,衆生和佛是同體的。比如我既顯現在你的性海裏、也顯現在他的性海裏,我們大家全都顯現在佛的性海裏,性海就是法身、本體。雖然我和萬法都是空的,但顯現在大家的性海裏的樣子卻是千差萬別,很難完全一樣,這是我們大家彼此的因緣不同導致的假象。凡夫沒有見到法身,既沒有人空慧,也沒有法空慧,才會認爲這個假象就是真實的存在。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以後看到別人做錯事時,就不要討厭、發牢騷了,也不要總想著去整治他了,因爲你周圍的這些恩恩怨怨都是隨緣顯現的,他和你就是這個緣分。我們如果想改變這個世界,唯一的辦法就是改變我們自己,如果你執意要去改變別人,那當你強勢的時候你可以壓過他,但彼此的緣分沒有變化,甚至更複雜了,當他強勢的時候又會來壓製你,那就永遠也沒有安甯之日了。
叁空空慧,謂了境智俱空,是空亦空。空空慧是中道的智慧。境是境界,比如打坐很安定的時候會有一種空靈的感覺,這種感覺就是定境;有時又很自得傲慢,這叫增上慢境……境界很多很多,但都是有相的,能夠表現出來的,而且是有進有出的,依靠定力而存在的;智是智慧,對境界有了知的能力就是智慧。比如你入定以後,知道…
《禅修要義 第七章 簡示偏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