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緣覺乘行人,觀無明而即空,達到諸行而無作。就是看到無明的虛妄性,認識到萬法皆空之後,就不會再起造作,無明後的那些行爲就都沒有了,也就證得了涅槃的境界。
緣覺乘的人解脫以後,雖然也是有住涅槃,但比聲聞乘的人心量要大些,除非遠居深山的獨覺,沒有什麼度人的因緣,一般緣覺會隨緣救度衆生,但也不會“大施門開無擁塞”,而是“有緣隨緣度,無緣由他去”,聽明白了你就修,聽不明白他也不會費力氣接引。所以緣覺乘稱爲中乘,屬于中等大小的車輛,救的人比聲聞多,但比菩薩少。
叁、菩薩乘的修行
如其根性本明,元功宿著,學非博涉,解自先知,心無所緣,而能利物,慈悲至大,愛見之所不拘,終日度生,不見生之可度,一異齊旨,解惑同源,人法俱空,故名菩薩。這就是大乘菩薩所修的行法。
能成爲菩薩的人都是極有善根的,而且見到了空性,根性本明,智慧上已經打開了,但功夫還不到,元功宿著,學非博涉,還受多生曆劫的習氣纏縛,後得智還達不到廣博的地步。已經解自先知,自己可以得度了,了悟了中道實相,心就沒有什麼可攀緣的了,既沒有生死可了,也沒有涅槃可住,所以心無所緣。又因爲是菩薩根性,發起過菩提心,自利以後能夠利物,慈悲至大,菩薩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與倫比的,稱爲至大。
佛教講人生的八難之一就是“中國難生”,所以我們能成爲中國人是非常值得慶幸的事情。不過現在很多人不這麼認爲了,覺得生在國外才更值得慶幸,生活會舒適很多,所以很多人還沒有弄明白爲什麼“中國難生”,就匆匆地跑到其它國家去了。其實這是很淺薄、短視的認識,當然也是因緣所致,無可厚非,但是如果身爲中國人,一直不了解中國的獨特之處,豈不太可惜了?至少白白浪費了一次生在中國的機會。
那麼中國獨特在哪裏呢?就獨特在世界上幾百個國家裏,唯有中國有“大乘氣象”,中國人無論多麼辛苦貧賤,心理素質一般都是大乘根性的,這是我們古老的文化所導致的。因此我們才容易接受大乘佛法,發大乘菩提心,在菩提心的作用下,我們會生生世世自利利他,生命層次將不斷得到提升,最終成就佛道。
我國的文明有五千多年曆史,首先是黃帝之學,講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奠定了中國人淳樸、智慧的思想基礎,這與後來出現的孔孟的儒家和老莊的道家哲學,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心理背景。
儒家的入世哲學,對中國人的影響是最深刻的,“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以中國人可以爲了別人而活著,講究“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爲了天下人,所謂大公無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心量非常廣大,這就是大乘氣象,是菩提心的基礎。
有了這樣一種傳統的底子,中國人都很鄙視自私自利,做事情會考慮很多,外國人就覺得我們活得很累,其實這就是大乘菩提心的表現。有人說在中國結婚難,離婚更難,爲什麼呢?就是中國人的心理素質、傳統文化所導致的,結婚還只是考慮雙方父母的意見,離婚時又加上了孩子,對他們的影響都要考慮到了才能下決定,那肯定就更難了。
所以我們在中國皈依以後,肯定是大乘佛弟子,作爲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我們首先就不能自私,但可以自利,自利以後還要利他,這才是菩薩的行爲。如果沒有強烈的菩提心,沒有帶領衆生一起解脫的宏大誓願,就會感覺修菩薩行是很苦、很累的。比如聲聞人,只覺得世間很苦,想解脫,卻沒有發起菩提心,結果能自利以後,不但不想去度衆生,連養活自己都覺得麻煩,還會去自殺,或者躲到深山裏誰也不理,那就不可能是大慈大悲的菩薩,也不能成就佛的妙覺極果,雖然自己解脫成爲聖人了,照樣被佛斥責爲“焦芽敗種”。
而修行大乘佛法的佛弟子,通過聽聞佛法、發起菩提心以後,可能修行功夫不夠,來生跑回來救人的時候,又迷掉了,功夫淺就迷得深,功夫深就迷得淺,尤其末法時期,可能誰也不知道自己是個發了菩提心的菩薩。但願力會起作用,使你天生就很善良、助人爲樂、甘于奉獻,甚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雖然受到世俗的習染,也會做些自私自利的事情,但內心會很難受,總有一天會改正過來。一旦聽到大乘佛法就會歡喜信受,在願力的支撐下,也不會被辛苦和勞累所撼動,即使流著眼淚也會繼續爲衆生付出,就算自己解脫不了,也會奮不顧身地去營救別人,這就是菩提心的作用,也是菩薩可貴的大慈大悲。
所以不管解脫不解脫,發起菩提心才是菩薩最重要的標准。簡單來講,菩提心就是生生世世都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不但自己要解脫,還要帶領衆生一起解脫,這就是大悲心。菩薩的另一個標准是智慧,就是至少要在理上明白了空性的道理,有了不二慧,不二就是色空不二、理事不二、凡聖不二等等的諸法實相,也就是空性。
智慧分爲叁個層次,世間智慧能讓我們生起出離心,並指導我們修行開悟,得到出世間的智慧,這就是根本智;在根本智的指導下,我們繼續修行,就會開發出成就菩提的智慧,圓滿後得智,後得智的修行就是圓滿慈悲的過程;最後,後得智圓滿以後,才能悲智合一,達到佛的世出世間上上智慧。
菩提心就是在出離心的基礎上發起來的慈悲心,如果沒有出離心的基礎,去利益衆生,只能稱爲愛心,不是菩提心。愛心要有智慧的指導才是真正的慈悲,否則說難聽些就是婦人之仁,比如溺愛,雖然愛心非常深厚,可惜沒有智慧指導,最後只會把人給寵害了。
所以菩提心不是愛心,而是慈悲心,愛心是凡夫的境界,是輪回之因;慈悲心是聖人的境界,是成佛之因。比如很多人做好事,事迹很感人,但他所做的只是世間的好事,不能稱作菩薩行,雖然將來會得善報,但還是種了輪回之因,不可能從根本上利益衆生,達到解脫;而慈悲心就不同了,是爲了把出離心延伸到其他衆生身上,爲了讓所有衆生都解脫而去付出的努力,這才算作真正的菩薩行。
有了慈悲和智慧,發起了菩提心,就是菩薩乘的行人了,根據修行功夫的不同,菩提心又大致分爲叁個修行次第。
第一、發心菩提
這是十信位的菩薩所發起的菩提心,十信位的菩薩是凡夫菩薩,就像我們現在剛剛皈依叁寶,對叁寶生起了絕對的信仰,就會發起成就佛果、救度衆生的願望,這就是發心菩提。雖然自己還沒有解脫,但卻按照菩薩的行爲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去落實、去修行,盡量地去幫助別人修行解脫道,比如護關的居士,信仰的力量使他有一種爲大家服務的激情,這就是菩薩行的開始。
第二、伏心菩提
這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位次的菩薩所發的菩提心,已經有智慧的成分了,所以能降伏一些粗的煩惱習氣,比如貪嗔癡的念頭還有,還會時不時地起來,但不會在行爲上去實施,雖然煩惱沒有斷,但基本不會受幹擾了,所能承擔的救度衆生的力量就更大了。
第叁、明心菩提
這就是登地的菩薩修行的菩提心了,明心就是發明心地。明心的意思,相當于聲聞、緣覺乘的見道證道境界,理上明心是見道境界,事上明心則是證道境界,但修行的路線是不一樣的,最終成就的菩提妙果也是不一樣的。
這就如同我們上學,聲聞乘大學四年就畢業了,有了學士學位後,也不想再讀書,覺得自己能混口飯吃就行了;緣覺乘是本碩連讀,六年下來就是碩士學位,可以教教書、帶帶學生,也覺得這樣就可以了;而菩薩乘就相當于碩博連讀,從大學一直讀到博士不停,畢業後就是行業的專家,學士、碩士的水平都不如他,都要向他學習。
在中國的修行人,一般都是按照菩薩的修行次第來修行的。所以皈依叁寶以後,先要發起菩提心,一方面努力地去求自利,讓自己解脫五欲六塵的纏縛;另一方面我們要隨緣隨力地去救度衆生,自己沒有解脫的時候,要盡量避免一些惡緣的糾纏,多親近善士,幫助善士盡早解脫,同時也向他們學習智慧,積累福德,這是凡夫菩薩的修行。
我們不要一聽凡夫就瞧不起凡夫菩薩,凡夫菩薩也是很了不起的,心量非常廣大,還不能自救就會去救人。就如同在一個火宅裏,自己還不知道怎麼出去,但看到有個人在窗戶旁邊,就先把他推出去了,自己就可能被燒死了,這種人將來一定成佛無疑。所以佛說,不能小看大心凡夫,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我們自己解脫了,再來度人,就叫乘願再來,或者諸佛再來、菩薩再來。如果沒有菩提心,比如二乘人,就不會來了,因爲這個娑婆世界很苦的,娑婆就是“堪忍”的意思,是需要去忍受痛苦的地方,而且除非是七地以上的大菩薩,一般菩薩一來就會再迷掉,需要重新認識大乘佛法,忍受著世間苦難努力修行,給衆生示現修證過程,帶領大家一起解脫生死,若不是菩薩,誰願意這樣折騰呢?
所以菩薩證得的涅槃稱爲無住涅槃,所謂“有大智慧不住生死,有大慈悲不住涅槃”,悲智雙運。愛見之所不拘,終日度生,不受世間的情愛和認識的束縛,每天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救度衆生,又因爲見到了衆生同體的真相,衆生與我不二,所以不見生之可度,實無衆生可度。金剛經雲“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則不名菩薩”就是這個意思,如果還有人我衆生之見,就不是菩薩。一異齊旨,解惑同源,內心沒有一點差別相,不一不異,沒有開悟、迷惑的分別,人法俱空。二乘人雖然人我空了,但法我沒有空,所以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證,會住在涅槃裏不出來;而菩薩法我也空了,萬法皆佛性,佛性即萬法,所以能生起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爲了救度衆生,毫不吝惜生命,這就是菩提心的作用,故名菩薩。功不唐捐,菩薩最終會圓滿十地的修行,證得妙覺極果。
《禅修要義 第五章 叁乘漸次》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