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要義 第六章 理事不二

  

第六章 理事不二

  

我們明白了修行的叁乘次第以後,就可以采取相應的方法,開始實修了。佛法是完全可以實證的,從凡夫到聖人的修行過程,包括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叁條路線,乃至到最後成就佛果,都是可以通過修行達到的真實境界,並不是虛無缥缈的空中樓閣。

  

學習佛法要聞思修並重,聽聞經教、思維正法、修習正法。對于凡夫來講,聞思是理,通過教理的學習,增長我們的智慧,這叫做理;修是事,按照教理去實修,比如打坐、念佛、拜忏等等,都是我們要去身體力行的,這叫做事。理在前面,事在後面,先要在理上明白了,再落實到事相上去落實。永嘉大師的這篇《理事不二》,就是旨在讓我們理上先透過去,看清楚修行的大方向,否則很難趣入正修行,古人講未悟道者都是盲修瞎煉,就是這個意思。

  

凡夫如果理事能夠圓融了,就可以獲得理解上的解脫,證得涅槃之理。但是凡夫的理和事,在聖人來講都是事,涅槃才是聖人的理,也叫理體、本體、真如、性淨明體、涅槃妙心、法身等等。而聖人的事是理體之用,比如佛的報身、化身、後得智,以及無量無邊的佛國世界,都是理體在事相上的體現,統稱爲事。

  

對于聖人來講,也要做到理事不二,才能趣入中道實相。比如二乘聖人是偏于理的,剛把凡夫的理和事破掉,又執著在聖人的理上了,躲在涅槃裏不出來,不在事相上去起用,這就不是理事不二。所以二乘人還需要繼續修行,他的聞思修就都是事,要在事上圓滿後得智。而對于修學大乘禅法的菩薩來講,在理上透過去的同時,就知道理是不離開事相的,見到事就見到理,行一切萬法而不離于當下,日日度生而無一衆生可度,理事不二,緣起性空,才能夠承擔起救度衆生的大任。在實際的修行中,菩薩有時會偏于理,有時會偏于事,但因爲有菩提心的力量,理事最終能圓融起來,法身、報身、化身叁身圓滿,非一非異,就證得了中道實相,也就是最圓滿的佛果。

  

那麼在凡夫具體的修道路上,我們是先明白道理好,還是先去實修好呢?這就是入門方便的問題了,要看個人的根基,理入和行入都可以,但從理入的人要在事相上去證得,從行入的人要用教理去印證,最後都要達到理事圓融、理事不二的境地,才算究竟。否則修行出現偏頗,無論是偏于理還是偏于事,都會障礙中道。所以佛門裏有句話,“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通教不通宗,昧卻主人公。”批評的就是理事不能圓融的修行狀態。

  

對凡夫來講,我們在事相上修行,好像比較容易學習和把握,比如念佛、拜佛,念多少遍、拜多少遍,每天規定好,我們去做就是了;而理上的修行,相對就難一些了。佛法的道理不是文字,你看懂了文字,並不一定能懂“離文字相、離言說相”的佛理。所以理不是靠六根學來的,而是靠心去悟來的,但也離不開六根的作用,學著學著,說不定就悟了。這裏有善根福德培植到位的緣故,也有善知識方面接引的緣故,所以理對于沒有悟道的人來講更難一點。

  

永嘉大師慈悲心切,就寫了這一篇文字來給我們指示事理不二的“道”,讓我們先在理上有個悟處,在事相上就可以去對照修行了,否則總在生死裏作活計,永遠也跳不出輪回去。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事理不二就是永嘉大師在領我們入門,可一旦我們進入這個門,剛開心一陣子,你就會發現,其實事相上的修行更難。這就如同我們剛獲得了大學錄取通知書,真是開心極了,以爲終于可以喘口氣了,可是入了大學你就知道,更艱苦的學習還在後面,如果畢不了業,大學通知書就是廢紙一張。

  

同樣,事理不二的這個理懂了就懂了,不懂就是不懂,是一下子通過去的,但通不過去的時候你怎麼也找不到這個門,因爲根本就沒有門。所以禅宗的《無門關》,“無”既是關又是門,這個“無”你要能透過了,就見道了,可是事相上能不能透得過,就要看你的功夫了。所以理上一旦透過之後,我們就要在生活中去對照,修六度萬行,把事相也“無”掉,這就比較艱難了。雖然知道一切皆空,可是貪嗔癡的習氣一起來,就被事相所轉,又造業去了,理事無法不二,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就不可能有真實的佛法受用。

  

大智度論有一個比喻,叫做智目行足,智慧就像眼睛,事相上的修行就像雙腳,沒有眼睛我們就容易走錯路,有了眼睛我們能一眼就望到極處;但如果沒有雙腳,我們也走不到目的地。眼睛看到目的地是很容易的,但要走到就難了。比如初果羅漢,理上透過去了,一次見道,就永遠見道了,以後在理上就沒有任何難處了,但是他想了生死,還要經過七次人天的輪回來修行。所以見道後,理上比較容易,事上比較難,但此生能夠見道也是多生曆劫在事相上的修行所致,所以理事永遠不能強分開來,修行一定要教觀並重才穩妥。

  

永嘉大師的《禅宗集》文字非常簡練,而《理事不二》這一章,還是洋洋灑灑,寫了很長的篇幅,爲什麼呢?因爲理事不二就是道,明白了理事不二就是悟道,證得了理事不二就是證道。這個道無形無相,明白了就連一個字都多余,不明白,說盡語言文字也粘不得半邊。故以非有非無名耳,不是非有非無,既非有無,又非非有非非無也。如是何獨言語道斷,亦乃心行處滅也。雖然被稱作非有非無,但並不是非有非無,也不是有,也不是無,更不是不是有,也不是不是無。指點到這裏,已經說得很明白了,諸位不知聽得明白不明白?你若能答得一句,即非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又落入巢穴裏,還是不明白,這又如何是好呢?

  

好在永嘉大師不但佛法修學上讓人難望其項背,文學上的功夫也實在令人歎爲觀止,可謂言簡意赅,義理深邃,妙語連珠,風韻非凡,因爲篇幅所限,我們不能逐字逐句地進行解析,實爲憾事;不過,即便我們不能欣賞大師的文辭風範,只要能從一字半句中得個悟處,瞬間捅破天地,也算沒有枉費大師一片拳拳愛子之心了。

  

永嘉大師開口便道,夫妙悟通衢,則山河非壅,迷名滯相,則絲毫成隔。如果學人能學會用心去悟,那山河都不成障礙,悟道之人理事不二,山河就是道,事相就是理;如果只是靠六根去分別名相,那很小的東西就能讓你與道相隔。比如我們聽聞經教時,都是用第六意識妄想來聽的,並沒有用心去體悟,所以即便是聽懂了、理解了,也是妄想分別的産物,即便能說得頭頭是道、天花亂墜,也全是法塵概念,早已迷名滯相,與道不相幹矣!所以我們要想悟到佛法之理,就要抛開名詞文字,用心去契入,可是心在哪裏呢?又向哪裏去契入呢?這就是著相凡夫難以入門的地方,也是讓古聖先賢費盡了口舌的地方,我們且看永嘉大師是如何诠釋的。

  

一、真妄不二

  

從開始到愚智自異耳這一大段內容,永嘉大師先極其智慧地剖析了真、妄的內涵和起源,真是體,妄是事,凡夫只見事相不見體,全是無眼人。永嘉大師通過詳盡的筆觸,讓我們對素日來根深蒂固的真妄認識開始重新思索,如果能把固有的錯誤知見抛開,我們就有機會隨著大師的指點,將事相與理體統一起來。其實理事本來就是統一的,說統一已成兩個,但這是凡夫悟道的必經之路,是我們嘗到佛法味道的敲門磚。

  

“夫妙悟通衢,則山河非壅,迷名滯相,則絲毫成隔”之後,永嘉大師又說,然萬法本源,由來實相,塵沙惑趣,原是真宗。萬法雖然千差萬別,但其本源都是實相,凡夫的諸多迷惑,以及六趣分別,也從不離真心半毫,所以說真妄不差,愚智自異耳,真妄並沒有絲毫差別,只是因爲愚、智的不同自起虛妄的分別罷了。

  

以其不知物有無形之畔,渠有窮虛之域故也。物都是事相,物是有大小的,渠是有範圍的,因此都是有相的;無形之畔窮虛之域都是理,理是無形的,都是空的意思,就是限製,也就是說事相都是因無相的理體而成的,離開理體,並無一事可成,但凡夫平常只見事相,不見理體,這就叫迷惑顛倒。比如我們剛開始修行時,會很著相,認爲只有打坐、拜忏、誦經才是修行,平常做事情都是生死輪回,這就把事和理硬分開來了,所以修了半天也不見道。因爲沒有行由通徑,沒有在通達的理上去修行,而觸物沖渠,只在事相上作文章,則終朝域內,那永遠也跑不出生死巢穴。

  

沒有悟道的人見不到理,所以只會在事相上去執著,打坐、參禅、誦經、禮佛忙得不亦樂乎,一不忙了就心裏發慌,覺得自己是不是墮落了,這就是只會事相上用功,卻忽略了理上的用功,以其不知有有非有之相。無有非無之實故也。第一個指事相,與無相對,第二個是存在、包含的意思,也就是他不知道看得見的事相裏存在看不見相的,本無的體也不離非無的事相。“有”裏面藏著“無”,“無”也從未離開過“有”,有無無差,不能如此領悟,就會執有滯無,則終歸邊見。修了半天落在邊見上,或者執爲實有,或者落于空亡,修行就錯掉了。是以學遊中道,則實相可期,只有理事不二地去修行,才有希望契入中道實相。

  

《禅修要義 第六章 理事不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