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將一點紅爐雪 散做人間照夜燈——聖凱法師訪談
引自:《茶周刊》2009年12月29日
聖凱法師
叁昧·叁味
禅茶一味,是近年來茶禅兩界樂議的話題,那麼此“一味”究竟味在何處呢?在我看來,涵蓋于叁點:功夫一味,恭敬一味,載體一味。功夫一味,是指茶與禅都講落實,熬工夫。由禅達悟,論的是根器與修行,自古至今,哪一間禅堂沒有蒲團坐爛?而茶如白琳(注1)者,一看産地,二看火候——非生于峻險之地,非老火慢焙者不爲上品。這是茶與禅共通的第一點:考功夫。恭敬一味,講的是態度。這需要從內心樹立起對佛陀、佛教獨立正確的認識,進而抽發出自然的尊敬。佛教的儀式中常常用茶禮、茶儀、茶供等方式來表達對“佛”,即“覺者”的尊崇,清雅莊重的儀式,正是寄托了信衆們清淨無染的恭敬之心,這是茶與禅共通的第二點:起恭敬。載體一味,是說茶與禅都需要表達和衍演,古來祖師唱和酬答,曆代茶人烹茶盡具,都是通過形式來表達一個內涵物的核心。在中國曆史上,茶與禅的興起、發展趨勢相近,同根同源,這使茶之一事成爲表“禅”的一個很好的載體,使“禅”之一境,成爲茶人們修行的最高追求。茶人們修研茶道,是爲了克服局限,達到自在無礙。而古來禅宗巨匠,無論是趙州的叁稱“吃茶去”,還是圓悟手書的“茶禅一味”無不是祖師籍茶表禅的方便手段。這是茶與禅共通的第叁點:互爲載體,互爲道器。
雅味·況味
打禅七時,在行香、坐禅的間隙,都要喝一杯茶,茶與禅似乎發生了一點聯系,于是便漸有“茶禅一味”的說法。但是,禅堂裏的茶絕無半點風花雪月,大家在與腿疼厮捱,在與煩惱、妄念鬥爭,在與昏沈抗衡。正是在這種激烈的厮殺中,漸漸有點禅味。這種禅味是“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是在一番劇痛之後,漸漸才有那麼一點。
世人所傳的“茶禅一味”多是一種被文學化的意境:老松之下,童子煮茶,自己撫琴清吟,以天地爲茶舍,以北鬥爲茶勺,以萬象爲侶,引清泉爲知音。松風,茶铫,懸泉,飛瀑……茶,暗香悠遠,沁人心脾;人,孤高清遠,不染纖塵。于是,在谧靜的山中,伴著幽幽的琴聲,夾雜著木魚的聲聲點點,茶的幽香從遠處傳來,襲入鼻腔,仿佛心靈得到一番淨化。"碧沈霞腳碎,香泛乳花輕。""溪花與禅意,相對亦忘言。"品茶者手捧茶杯,注目翩翩下墜的茶芽,品味香甜苦澀諸味,便有一種空靈玄妙深遠的意境。空留余味,回蕩,回蕩……
在禅堂裏喝茶,首先是一種現實的需要,因爲整日坐禅、行香,極易上火,于是便需喝茶來清火、醒腦。泡茶、分杯、倒茶的工作,由專門護七的法師和居士承擔。茶具亦極爲樸素、簡單,泡茶用大銅壺,茶杯是粗磁的,杯壁極厚,不易打碎,落在地上會發出清脆的響聲,襯托禅堂的甯靜。
禅堂經常稱爲“選佛場”,即爲從我們這些凡夫中選出佛來的場所;或者稱爲“大冶洪爐”,我們將自己的身心交給禅堂,經受痛苦的煎熬,規矩的約束,禅機棒喝的鍛煉,最後能夠戰勝自己的身心障礙而脫胎換骨。閉上雙眼,真誠地面對自己,疲倦地拖著這具屍體,心靈深處莫名的煩躁。對于初修者來說,腿疼無疑是最大的痛苦,以前聽說有些師父爲了鍛煉腿功,用磨石壓著自己的雙腿,直至昏過去,聽起來有點自我折磨。可是,人要戰勝自己,必須要有勇狠之心,這樣才能戰勝那麼一點的我執。有時實在痛不欲生,幹脆睜開雙眼,瞧著不遠處的香,希望它早點燃完……
這時,你不會有一種品茶的心態,不會管它是什麼茶,更不會有閑心閑情欣賞茶具。靜靜地拿著茶杯,等候行茶者來到面前。一切都在無言中,行茶者丁字步站立,緩緩地倒茶,雙方都專注于茶水的傾注與入杯。當茶湯滾過唇舌咽喉進入肺腑時,一股清流注入燥熱的身心中,頓得清涼,頓解身心的疲倦,一位勇士又回到戰場了。當下的味道,該是“茶禅一味”了!
編後
與聖凱法師叁小時茶話,收獲頗豐。與其說是一次采訪,不如說是一堂有益有趣的課程。及歸家,反複思索法師的話,有兩點淺近的體驗願與讀者分享。
一是關于修行的體驗,在筆者短暫又懈怠的修行體驗中,也曾向自已苦苦追問“什麼是幸福”?“什麼是最珍貴的”?其實那幸福與珍貴平常的很,一字即可涵蓋:轉。這是說,在修行的道路上要保持獨立與清醒的心態和眼光,保持無礙無染的心境,不依賴萬物而又信賴萬物,將渺小的個體放入無量的事物之間的聯系之間去,將心頭一點紅爐雪,化做照亮他人的一點光明。
轉,即能轉識成智,轉危爲安,轉煩惱爲菩提。誘惑面前,可以轉身;不舍當前,可以放下。心念始終是活潑潑,清淨淨的,“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念念清明,沒有偏見,沒有積存,那便沒有什麼不能接納的,沒有什麼可以造成傷害的。一顆寬廣如宇宙的心胸之內,山河湖海,日月星漢盡可包容,如是提起正念,真是“日日是好日”。
二是關于茶禅的批判,茶與禅,本是兩個。近日浮躁之風漸起,茶禅一事,也變得浮躁功利,專注不存。越來越多的人拿茶禅一味說事兒,動機如何,其人自知。世人無好壞,世事無對錯,只是莫以茶誤禅,勿以禅誤茶,便是我輩不欺世了。
注1:
白琳工夫:工夫紅茶的一種, 白琳工夫産于福鼎縣太姥山白琳、湖林一帶,以選料考究,製作精嚴著稱。
--------------------------------------------------------------------------------
聖凱法師簡介
1993年9月,出家于福建省太姥山平興寺;
1997年7月,畢業于中國佛學院本科部;
2000年7月,畢業于中國佛學院研究生部,獲佛學碩士;
2002年6月,畢業于南京大學哲學系,獲哲學碩士學位;
2005年6月,畢業于南京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
2005年10月,清華大學哲學系博士後;
2007年4月至7月,爲大谷大學真宗綜合研究所特別研究員。
現爲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普陀山佛學院研究生導師、《真如叢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副主編、《寶慶叢書》(宗教文化出版社)副主編、《真如因明叢書》(中華書局)副主編。
出版有《中國漢傳佛教禮儀》、《佛教情緒觀》、《四大淨土比較研究》、《中國佛教忏法研究》《佛教忏悔觀》、《禅心無語》(散文集)、《攝論學派研究》、《晉唐彌陀淨土的思想與信仰》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