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念住經》概要(了幻)

  《大念住經》概要

   佛陀臨涅槃時,叮囑弟子們以四念住爲住.

   這觀身念住、觀受念住、觀心念住、觀法念住的四念住,是佛陀親自修行的體驗,是借著觀察覺知當下身心內外生滅變化的狀態,來體驗所謂的我,是一連串身心現象不斷瞬間快速生滅變化所組成的幻相,體悟身心五蘊無常、苦、無我的本質,漸漸去除對自我的貪瞋執著,滅除煩惱痛苦的根源,一歩歩獲得內心的清淨安祥。

  

  培養保持覺性和不貪不瞋的平等心,以正念正知活在當下,觀照自己的身體、身體的感受、心、心的內含的生滅無常、苦、無我雖然不容易,但也不是不可能。這部《大念住經》爲我們指出一條清晰詳實的修行大道,《大念住經》是克服愁悲、滅除苦憂、體證涅槃必須遵循的重要經典。

   《大念住經》概要 / 了幻編輯

  

  導言:

  (1)佛陀:“比丘們!只有一條道路可以使衆生清淨、克服愁歎、滅除苦憂、實踐真理、體證涅槃,這條道路就是四念住。”

  (2)是哪四個念住呢?即:“比丘就身體觀察身體,…就感受觀察感受…,就心觀察心…,就諸法觀察諸法,精勤、覺知、時時徹知無常,去除對身心世界的貪嗔。”

  

  1、觀身念住:佛陀教導禅修者以堅定正住、熱忱精勤的態度去正確了知、清楚覺照:

  A、觀呼吸:“比丘到森林中,或到樹下,或到隱僻無人之處,盤腿而坐,端正身體,把注意力放在嘴巴周圍的區域,保持覺知,覺知呼吸時氣息的出入情況。”

  

  B、觀姿勢:行住坐臥四威儀 (走路、站立、坐著、躺著)

  “比丘在走路時,他清楚了知:「我正在走路」;在站立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站立著」;在坐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坐著」;在躺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躺著。」”無論何種姿勢,他都清楚了知。

  

  C、時時徹知無常:禅修者應覺知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動作。行走、站立、坐臥、醒覺、說話或沈默時,時時徹知無常。就身體內部觀察身體,就身體外部觀察身體,同時就身體內部、外部觀察身體。觀察身體當中不斷生起的現象,他觀察身體當中不斷滅去的現象…。

  

  D、思惟不淨:身體叁十二種不淨相。“比丘仔細思考這身體,自腳底而上,自頭發而下,皮膚所覆蓋的都是充滿種種不淨,他這麼想:「在這身體中,有頭發膚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髓,腎心肝髒,肋膜脾髒,肺腸腸膜,胃髒糞便,膽汁痰膿,血汗脂肪,眼淚淋巴,口水鼻涕,滑液尿水。」…”

  

  E、思惟四大:地水火風四大。“不論置身何處或何種姿勢,依身體組成要素的特性,他這麼想:「在此身中,有地大、水大、火大及風大。」”

  

  F、觀墓園九相:是指觀察在墳場中見到被丟棄的屍體的九種狀態:

  1、屍體腫脹、變色、腐爛;

  2、屍體,被烏鴉、老鷹、或各種蟲所噉食。

  3、屍體已變成只剩下(一些)血肉附著的一具骸骨,依靠筋腱而連結在一起。

  4、屍體已變成一具沒有肉而只有血迹漫塗的骸骨,依靠筋腱而連結在一起。

  5、屍體已變成沒有血肉的骸骨,依靠筋腱而連結在一起。

  6、屍體已變成分散在各處的骨頭:這裏一塊手骨、那裏一塊腳骨……

  7、屍體已經變成貝殼色的白骨。

  8、屍體已變成經過一年以上的一堆骨頭。

  9、屍體骨頭已經腐朽成骨粉。

  

  2、觀受念住經文:“比丘們!比丘在經曆快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曆快樂的感受。」在經曆痛苦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曆痛苦的感受。」……

  

  佛陀教導禅修者以堅定正住、熱忱精勤的態度去正確了知清楚覺照:

  愉悅(樂)的感受;不愉悅(苦)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愉悅而有執著的感受;愉悅而沒有執著的感受;不愉悅而有執著的感受;不愉悅而沒有執著的感受;不苦不樂而有執著的感受;不苦不樂而沒有執著的感受。

  以這九種身體感受的現象爲所緣,分別去直接覺知、直接體悟身體感受的生滅無常、苦、無我的究竟實相,産生般若智慧。

  

  3、觀心念住

   佛陀教導禅修者以堅定正住、熱忱精勤的態度去正確了知、清楚覺照:

  心貪愛;心不貪愛;心瞋恨;心不瞋恨;心愚癡;心不愚癡;心收攝;心不收攝;心廣大;心不廣大;心有上;心無上;心專注;心不專注;心解脫;心未解脫。

  以這十六種心的現象爲所緣,直接覺知,體悟心的生滅無常、苦、無我,産生般若智慧。

  

  經文:“當心有貪愛時,比丘清楚了知心有貪愛,當心沒有貪愛時,清楚了知心沒有貪愛;當心有嗔恨時,清楚了知心有嗔恨,當心沒有嗔恨時,清楚了知心沒有嗔恨;當心有愚癡時,清楚了知心有愚癡,當心沒有愚癡時,清楚了知心沒有愚癡;當心收攝時,清楚了知心收攝,當心渙散時,清楚了知心渙散;” ……

  

  4、觀法念住

  A、觀五蓋 一、貪欲蓋;二、嗔恚蓋;叁、睡眠蓋;四、掉悔蓋;五、疑蓋。

  

  B、觀五取蘊 即: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C、觀內外六處 六內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外處:色、聲、香、味、觸、法六境。

  D、觀七菩提分 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覺支。

  

  E、觀四聖谛禅修者應正念正知一切苦,應正念正知苦集(苦的原因),應正念正知滅苦的八聖道(戒定慧),應正念正知體悟苦的息滅(貪瞋癡熄滅、涅槃)。

  

  修四念住的結果佛陀說,任何人依照以上方式,修行四念住七年,或六年、五年、四年、叁年、二年、一年、半年、一個月、半個月,根器特別殊勝者,只要七日,就可期望得到兩種果報中的一種:現生得阿羅漢果,或者五蘊身心仍然存在的話,則得阿那含(不還果)。

   ——《大念住經》概要

  

  

  【四禅】又作四禅定、四靜慮。指用以治惑、生諸功德之四種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故又稱色界定。此四禅之體爲“心一境性”,其用爲“能審慮”,特點爲已離欲界之感受,而與色界之觀想、感受相應。

  初禅五支:尋、伺、喜、樂、一心。(離生喜樂地) 覺、觀、

  二禅四支:內淨、喜、樂、心一境性。(定生喜樂地)

  叁禅五支:舍、念、慧、樂、一心。(離喜妙樂地)此樂與外境無關,故世間之最樂在叁禅。

  四禅四支:不苦不樂、舍、念清淨、一心。(舍念清淨地)

  入第四禅時,因已脫離八災患(即尋、伺、苦、樂、憂、喜、出息、入息等八種能動亂禅定之災患),故稱第四禅爲不動定。相對于此,四禅以下則稱有動定。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