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十)
──寬運法師西方寺「華嚴吉祥法會」午齋過堂開示
另外,在本經的卷二十一〈無盡藏〉品中說到菩薩有「十種無盡藏」:這時,功德林菩薩又告訴諸菩薩們說:
佛子啊!菩薩大菩薩有十種藏,此事乃過去、未來、現在的諸佛已說過、當會說、現在將要說的。什麼是其十種呢?所謂「信藏、戒藏、慚藏、愧藏、聞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辯藏」,這就是十種無盡藏。
「藏」就是「蘊積」之義,也是「包含」之意。所謂一藏能含法界之義。無盡則爲無窮盡,也就是說,德廣而無窮無盡,故包含無盡之德,是名爲藏。「十藏」就是十行後,約其勝進而言,也就是「十行勝進」,所謂明法即勝進所成故,菩薩滿足如是之願時,就得十種無盡藏。又十種之法各含藏無盡之法海,故名十無盡藏。
特別是其中的「聞藏」,所謂「聞」,乃爲了知之本,有聞才會有知,乃至多知一切法──包括善惡、有記無記、世間法、出世間法等諸法。
據經文所說:
佛子啊!何等爲菩薩摩诃薩聞藏?「此菩薩知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無故是事無,是事起故是事起,是事滅故是事滅;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是有爲法,是無爲法;是有記法,是無記法。
何等爲【是事有故是事有】?謂無明有故行有。
何等爲【是事無故是事無】?謂識無故名色無。
何等爲【是事起故是事起】?謂愛起故苦起。
何等爲【是事滅故是事滅】?謂有滅故生滅。
何等爲【世間法】?所謂色、受、想、行、識。
何等爲【出世間法】?所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何等爲【有爲法】?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衆生界。
何等爲【無爲法】?所謂虛空、涅槃、數緣滅、非數緣滅、緣起、法性住。
何等爲【有記法】?謂四聖谛、四沙門果、四辯、四無所畏、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
何等爲【無記法】?謂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世間有常,世間無常,世間亦有常亦無常,世間非有常非無常;如來滅後有,如來滅後無,如來滅後亦有亦無,如來滅後非有非無;我及衆生有,我及衆生無,我及衆生亦有亦無,我及衆生非有非無;過去有幾如來般涅槃、幾聲聞辟支佛般涅槃;未來幾如來、幾聲聞辟支佛、幾衆生;現在有幾佛住、幾聲聞辟支佛住,幾衆生住;何等如來最先出;何等聲聞辟支佛最先出;何等衆生最先出;何等如來最後出;何等聲聞辟支佛最後出;何等衆生最後出;何法最在初,何法最在後;世間從何處來,去至何所;有幾世界成,有幾世界壞;世界從何處來,去至何所;何者爲生死最初際,何者爲生死最後際;是名無記法。菩薩摩诃薩作如是念;一切衆生于生死中無有多聞,不能了知此一切法,我當發意持多聞藏,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諸衆生說真實法。是名菩薩摩诃薩第五多聞藏。」
經文中自「何等爲是事有」以下,至「是名無記法」:說明自無明起,乃至生,包括老、死、憂、悲、苦、惱等,爲十二因緣中之生與滅之法。
什麼是世間法呢?「世」爲遷流、破壞、覆真等義;「間」是「中」之義;墮于世中的事物,故爲世間。世間法乃指叁界之有情或物理,都是由惑與業之因緣而生的。所謂色、受、想、行、識,指「五蘊」,舊譯爲「五陰」;「陰」爲蔭覆、陰積之義;「蘊」則爲積聚、衆之義。即衆多和聚之義。色蘊爲物理,如五根、五境等是。「色蘊」與「受蘊」爲對境而承受事物的心理作用。「想蘊」爲對境而想象事物的心理作用。「行蘊」爲對境而有關于貪瞋等善惡的心理作用。「識蘊」則爲對境而了別、識知事物之心理的本體。因此,「五蘊」就是「物質」與「精神」,也就是身、心合一之法,而存負有雜染之法。
什麼是出世間法呢?所謂戒──身、口、意離一切過非之戒法;定──離一切妄念,是真心寂靜;慧──能觀達法性,也是真知圓明、解脫(離開煩惱系縛)、解脫知見(離縛後,對于境能自在覺知)就是。以上本爲如來的五分法身。這裏特別提示轉五蘊爲成此五分法身──五蘊爲世間法,五分法身爲出世間法。所謂轉色蘊而成戒身,轉受蘊而成定身,轉想蘊而成慧身,轉行蘊而成解脫身,轉識蘊而成解脫知見身。
什麼是有爲法呢?「有爲」就是有造作因緣之法。所謂衆緣聚集,而共所生之法。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衆生界是。「欲界」爲有淫欲與食欲之衆生所住之處,包括六欲天,乃至無間地獄。「色界」爲有質礙之身之界,是指色界天。由于禅功之深法而分爲四種禅天。「無色界」則爲已沒有身體等物質之界,是唯有心識而住于深妙的禅定;分爲四種空處天。以上就是叁界。至于「衆生」乃爲舊譯,新譯爲有情。衆生就是衆人所共生之義,也是假和而合生之法。衆生界本指佛界以外之九界,這裏唯指衆生所依之衆生界,也就是叁界,衆生爲能依,界爲所依之處。
什麼是無爲法呢?爲離開因緣造作之法。所謂虛空、涅槃、數緣滅、非數緣滅、緣起、法性住是;「虛空」爲沒有障礙,「涅槃」爲寂滅,「數緣滅」指數滅無爲,數爲慧數,由于慧爲緣而揀擇諸惑。所謂以智慧斷滅惑障,而證悟之寂滅涅槃是。「非數緣滅」就是非由慧數緣而斷滅惑障之義。所謂本性清淨,以及緣阙所顯之寂滅涅槃是。「緣起」爲以十二緣起爲無爲。所謂以次第作緣,互無雜亂。不管有佛出世,或無佛出世,皆是如此;此法乃自然而然,法自爾故。也就是永恒不變而常在的真理,「法性」就是真如,所謂恒如其性,真實如常是;「住」則爲離開遷變之義。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