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靈鬼妖邪之事,也無不預先知道。
體流矢集
我以累世修積善行,漸漸恢複了神職,但沒償還的命債仍然不放過我,又讓我轉生在河朔地方。我隨鄧艾討伐蜀國,擔任行軍司馬,勸鄧艾從小道出擊,避開鋒芒之禍。
等到深入敵軍,遇到諸葛瞻,答應封他作琅琊王,他不聽從。結果兩軍交戰,諸葛瞻的精銳部隊和我交鋒,亂箭紛紛射在我身上。諸葛瞻被抓住時,我想營救它,但我已經身受重創。這是以前邛池命債的報應。
隸掌桂籍
帝君說:天帝因爲我累世爲儒,刻意古典,命令我掌管天曹桂籍(“桂籍”就是科舉登第人員的名冊)。
當來證果
帝君說:我聽佛教導,頓超不二法門。身心如在清涼寶山,仍然關心人民的疾苦。
當時四川發生水災,人民流離失所,遭受種種瘟疫疾病之苦。我化作當地人,做了一名船夫,救了幾千個溺水的人。又變作醫生,親自診病,救活了很多人。
有一天,我遇見釋迦如來,佛爲我授記說:“你來世當作佛,號安樂不動地、遊戲叁昧定慧王菩薩、釋迦梵證如來。”
帝君累世曆程給予的啓示
一、帝君宿世的愚蒙分五:(一)不明壞苦 (二)不明行苦 (叁)不明煩惱 (四)不明無我 (五)人生重點的偏差
(一)不明壞苦
帝君遇到人間仙境,非常悅意,認爲是安樂。其實這還是五欲樂,只是外境五塵清淨一些,體性上唯一是壞苦。但他在這裏迷惑了。他想多停留一下,透視他的內心是舍不得離開,想多享受一下,可見他的心已經貪著在上面。他不懂這是壞苦,不知道自己已經被套在裏面,換成了達壞苦的人,會在這時警覺到這是壞苦,趕快遮止貪著,這樣就不會停留,也就沒有後面一波接一波的投生、造業、受苦的事。
其次他說:“這時上無君王管製,下無骨肉牽挂,超然物外,快樂無比”,也暴露出他不懂苦谛、不懂什麼是真正的安樂。這只是暫時脫離了塵勞,君王、骨肉等所緣境不在眼前而不生苦受。他不了解自己身上有無量煩惱種子和苦種子隨逐,完全是苦的自性,在這上面沒有一刹那出現安樂的機會。他把暫時脫離塵緣出現的苦受減輕錯認成真正的安樂,就像把千斤擔子換成百斤時的輕松看成安樂一樣。
又比如他投胎做漢高祖的兒子,漢高祖視他爲掌上寶珠。可以想象,他當時得到種種寵愛、榮耀,有多快樂。他自己也沈浸在裏面,不知道這是招來大苦的前因。過分受寵、過分顯耀,給他帶來的是殺身大禍。後來他們母子被呂後排擠,母親罰做奴隸、被殘害、自己被殺死——這一切都是由前面極度榮顯招來的苦。
他想不到世間的樂就像刀刃上的蜜,短暫一刻的享受會帶來多世接連不斷的大苦。像後來他的被害、母親的慘死、他內心被仇恨之火焚燒的苦,以及投胎做蛇報複呂家、被罰爲龍身囚禁在水中、被烈日燒烤、被小蟲咬食,乃至後來戰場上被箭射傷等,前前後後數不清的煩惱、惡業、苦惱都是前面的樂帶來的。
大家要知道世間的享樂是引來禍患的前因,不是想象中的好東西。實際是沾不得、貪不得的。
(二)不明行苦
帝君不明自己累世的遷流都是行苦,都是隨惑業他自在轉,沒有一件是他能自主的。這生死遷流中的每一刹那都成爲引出後面無量諸苦的因。他在多生累世中,這種煩惱種子和苦種子隨逐在身的狀況絲毫沒有解除,所以總的流轉的方式一直沒有得到轉變。無論是行善、造惡,還是無記狀態,煩惱種子和苦種子始終也是伴隨不舍。但他自己渾然不覺,這是不明行苦。
多生多世不斷的受生流轉,從深層上去看,就是不斷隨惑業而轉,也就是煩惱種子和苦種子不斷遇緣現行,現行時又熏入新的種子,種子成熟又遇緣現行,生死的真相就是如此,再沒有其它的了。但帝君並不認識這個行苦,所以不知道尋求出離。
他心中始終沒有出現過出離心和無我慧,因爲沒有深入修習過叁苦和無我。因此只有隨惑業累世常轉苦輪,無有停息。
(叁)不明煩惱 (四)不明無我
比如他做君山主宰時,走在雲間,見到女人哭著禱告,心裏就悲痛淚水直流。他不知道自己已經動了情,以一念動情,隨著就入胎受生。
大家知不知道情和愛是煩惱?知不知道它是生死的根本?不學集谛,不認清煩惱的體相,十有八九分不清愛和慈悲的差別。平常愛著一個人動了情,對他(她)好或者爲他(她)流淚,這是情、是愛,裏面有貪染的成分,所以是煩惱。真正了解苦集,能看到衆生都在叁苦中、毫無安樂,這時想盡量幫他,拔除他的大苦、給他真實安樂,這是慈悲,沒有貪染。所以愛和慈悲完全不同。現代人左一個“愛”、右一個“情”,有幾個能真正分清愛和慈悲的差別。
再說帝君見自己和母親遭到呂家毒害,常常把自己想成大蛇吃盡呂家滿門。這時他不知道自己陷在嗔心當中,而且越串習越厲害,竟然以嗔心變成蛇,一見呂家的人就吃掉,最後發展成肆意傷害衆生。這表明他完全被煩惱所轉,不能自拔。
從根本上來說,這些都是不明無我造成的。他一直認爲有個“我”,在投胎和戚妃做了母子之後,就把戚妃看成“我的母親”,母親對自己好,當然就執著成自方,呂家對自己和母親不好,就執著成他方。從這裏就演出了愛恨的生死劇。以他的愛,來世又隨業力不斷地給戚妃做兒子;以他的恨,又不斷地跟呂家結怨。這只是隨惑業不自在地在轉。其實,本來沒有如意這個“我”,也沒有戚妃這個“我的母親”,也沒有呂家這些“我的怨敵”,一切都像一場夢,是從無明中幻化出來的。但他絲毫不知,覺得這一切都是實在的,有實在的親、實在的怨、實在的恩仇,這是他不懂無我。
(五)人生重點的偏差
帝君人生的重點搞錯了,他把所有精力都投在世間法上。暫時來說,行人天善法能得到欲樂、定樂等,但這只是暫時的,終究落空,並沒有超出生死大苦。
他多生多世致力于世間的忠孝仁義,人生的重點沒有放在出離生死上。他沒有意識到需要全力尋求出離生死,全力對治生死的因——我執和煩惱。原因是他不知道世間都是苦法,他不知道,就始終對世間有愛,因此才耽著世間,生愛生情,又由動情,不斷取生死。在他的多生中,沒有真實對治過無明、煩惱,以煩惱種子和苦種子隨逐,一遇境緣,情執就現行,就不斷造業,又隨業墮入生死。
問:他曾遇到過佛法,爲什麼他的重點還有偏差?遇到只是結了緣,不是真正趣入。像我們遇到“有漏皆苦”的法,只是簡單聽聽,不見得有什麼出離心。這要抉擇透徹,在內心引生定解之後,才開始遣除對世間的愛著,引發出出離心,之後才真實轉入解脫道。在這之前只是結個善緣、種個遠因。內心沒有由抉擇生起斷定的智慧,心就不能真正扭轉過來,或者說,不能真正破除以往的顛倒執著——樂執、我執等等。
我們看到,帝君的心始終受無明的障蔽,在一個狹小的範圍裏活動,相比于出世間解脫道、菩薩道,他所作的是不具大義的小事。他的多生累劫除了世間法還是世間法。
這讓人想起十二緣起圖那個象征無明的瞎子,被無明封住的人,確實只有一再走入生死,一再跌入苦中。沒有學四谛,對苦、集、滅、道一個都不了解,那是一刹那也走不上出世間道。所以需要聞思聖法開啓正見,來把自己的心開拓深遠,在這之後才能走深廣的大乘道。這是帝君公案給人的一條啓發。
二、世善不可靠分叁:
(一)世善會退 (二)後邊際以衰所攝 (叁)原因:有漏
帝君累世做了不少好事,學習禮儀、忠孝友悌、周濟貧苦,做諸山之王時秉公執法,懲罰淫亂的山神,但後來見自己和母親遭難,頓時大發嗔毒,肆意殺生。這就看到世間的善會退掉。
再看世間善業的果是人天圓滿,而這一切走到後面都是衰所攝。比如帝君做神仙、做諸山之王、做帝王的兒子,最終都蕩然無存,更廣地說,無量劫來的人天福報也都過後成空。比如他墮爲龍身受大苦時,往日的逍遙、富貴到哪裏去了?不是一切都轉爲苦嗎?所以世間富貴的後邊際是惡趣。這就看出世間的樂都是欺诳性。
再看:世間善爲什麼不可靠?原因是:有漏。有漏善是不可能帶來真正寂靜安樂的。因爲心裏有我執、有煩惱、業的雜染,這些就是毒素,就有大患在身。現在隨著好因緣能做好人,以後遇到別的因緣,又現行嗔心、殺生等惡行。所以這個善會退掉、會變壞。總之,心裏有無明、有煩惱,就一切都不可靠,它的表現是會由善變成惡,由樂變爲苦。
所以單憑世間善業不能出生死,不可能依靠它得到寂靜涅槃,它是會變、會退的。所以不能僅僅滿足于人天善法,一定要修出世間道——出離心、菩提心、無我慧,否則出不了生死。
叁、帝君命運的轉折分四:
(一)遇佛開示 (二)悟明真谛 (叁)皈命叁寶 (四)行菩薩道
帝君直到值遇佛開示之後才出現轉機。佛說“你以人我相傷害衆生,才淪落到此”,這是給他開示集谛的根本。“人我相”是指“人相”和“我相”,因爲執著五蘊是我,有了“我”就有對面的“人”,就分自方和他方,這樣緣自方起貪、緣他方起嗔,就是造罪、墮落的根源。所以“人我相”叁字是開示集谛根源。
佛又說:“你現在還有親怨的想法和嗔恚、愚癡的念頭嗎?”帝君隨著反照自心,只見無人無我,妄念止息。這才知道貪嗔分別都是虛妄而起。這是佛在指點道谛的關鍵是無我。之後,帝君的身體隨念消失,又恢複了男子身,得灌頂智。這才知道是叁寶從生死中救護了自己,從此就皈命叁寶。
再往後,不論掌管科舉功名或者救濟人間疾苦,都是行菩薩道。這些被出世間智慧攝持的善行就不再是衰所攝,不再退入惡趣,而是漸出生死、漸趣涅槃,最後得佛授記。
從這裏我們就能堅定信念:生生世世唯一皈依佛的聖教,如教奉行,這才是唯一的解脫正道。
四、出世法迥超世法分二:(一)出世法的關鍵作用 (二)無數世善不及一念出世善
(一)出世法的關鍵作用
斷我執、滅煩惱的出世間法是截斷生死流的關鍵。在此之前,只要沒有跟苦谛相應、沒有跟無我相應,就始終順著生死而流轉,無法脫出輪回。雖然也做善事,也行得很好,但世間善行自身的功能並不能出生死,因爲它是隨著我執在轉,又是隨順後有愛(對後有的叁界的貪愛),所以無論怎麼做,都和我執、後有愛攪在一起,截斷不了結蘊相續,斷不了生死流轉。
反過來,如果對苦谛生了定解,一遇到樂執就對治掉它,而且對無我生起定解,一遇到我執就對治掉它,這樣從因上破掉生死流轉的兩大根本,就開始從流轉走向還滅。
比如,我們深入修學苦谛、空性等出世間法,讓自己的見解、意樂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從這時開始就會往止息結蘊相續的方向上走。反過來,不了達苦谛、無我等,生死流轉就無有了期。所以,出世間法具有解脫輪回的關鍵作用。
(二)無數世善不及一念出世善
帝君多生累世做了那麼多善法,也做得那麼好,但都不解決問題,後面還是一再地落入生死、落入苦,直到後來相應了佛法,才開始止息無窮無盡的苦的相續、生死的相續,從這裏看到佛法的價值,超過前面那麼多的世間善。前面處在無明當中,一切都是在真實義愚當中做,後面一念覺悟是出現光明,是在出世間智慧中做,所以前面的無數世間善不及後面一念出世間善。這就顯示出出世法的珍貴。
最後還要注意,忠孝仁義是成聖成賢的根基,不是要舍棄,而是要把它提升爲出世間的善,成爲大菩提的因,也就是要以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攝持,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
[1] “西方大聖人”,就是釋迦如來。“不語而自化,無爲而自理”,就是不必言語,而自然感化衆生;無分別無功用,而任運調伏衆生。“以慈悲爲主”,就是以慈悲爲根本,給一切衆生拔苦與樂。“以方便爲門”,就是設立無量方便,接引衆生趣入解脫和成佛。“以齋戒爲常,以寂滅爲樂”,就是一切時住于清淨戒中,以寂滅妄分別爲樂。“視死生如朝暮”,就是把生、死看成白天和夜晚,生時顯現色、受、想、行、識五蘊,死時隱沒生的顯現,由生而死、由死而生,就像白天過了是黑夜,黑夜過了又是白天,都是虛妄的幻現。“等恩仇如夢覺”,恩親、仇怨都是自心假立的,就像夢中有恩仇的顯現,醒來後,夢裏的恩怨分別都蕩然無存。“無憂喜悲憤之情”,“情”是煩惱,“憂喜悲憤”表示八萬四千煩惱。內有分別執著,才生憂喜悲憤;而寂滅分別,就沒有憂喜悲憤了。“知浮生不久,而求無生”,就是了知有爲法緣聚而生,緣散即滅,畢竟不久住,就像浮雲,很快就滅盡,所以尋求無生。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維行苦講記(十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