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維行苦講記(十四)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維行苦講記(十四)

  (二)故應了知輪回一切過失之理

  【爲如是叁種苦性所系縛故,一切有漏蘊或爲苦本身,或與苦相連,或成苦之因,由此角度將通達苦之聖谛。以此義宣說了一切有漏皆苦。】

  四法印當中,第一印——諸行無常是印定一切由因緣造成的有爲法都是刹那滅的自性,下至連兩個刹那的常住也沒有,這就全盤認定了一切有爲法都是無常。而有爲法中的特殊部分——有漏法的周遍苦性,就要由第二印——有漏皆苦來進一步認定。也就是要觀察:一切被煩惱和業驅使著的五取蘊,或者是受著逼惱的苦受本身;或者暫時有樂的感受,但它是壞滅自性,一旦變壞就使心陷入憂苦,所以與苦相連;或者不苦不樂時隨逐有無數煩惱種子和苦種子,而成爲結生後蘊引發後來種種苦的主因。

  由此就斷定一切由惑業因緣造成的有漏蘊純一是苦的自性,其中沒有絲毫真實的安樂自性。這就給極廣大輪回範圍中的每一刹那的顯現做了統一定性,也就是由惑業緣起的特有規律得出了有漏皆苦的結論。

  這以後觀念就有徹底的改變。凡是世間說樂的地方,在你眼裏都認定是苦。比如,世間說生是樂,你說生是苦;世間說健康是樂,你說健康是苦;世間說年輕是樂,你說年輕是苦;世間說家庭是樂,你說家庭是苦;世間說享受是樂,你說享受是苦;世間說財富、權利、名譽是樂,你說財富、權利、名譽是苦;世間說有漏禅定是樂,你說有漏禅定是苦;世間說做富翁、做總統、做轉輪王、做天王是樂,你說這些全是苦。

  這樣的見解會讓一切世間感到震驚。這是超出一切世間凡情的見解,世間一切宗教、學術都不能開示這一真理,無數人做夢也想不到它。

  這是諸佛和出世間聖者現量照見的真谛,能有幸值遇它並且學習、生信,是生死凡夫長劫流轉過程中出現的極重大轉機,從這裏開始瓦解掉樂著生死的心,開始引出趣向涅槃的心。它把人從見世間處處有樂的嚴重錯亂中解脫出來,開啓了普見有漏皆苦的智慧眼。

  叁、殊勝利益

  【若能如是了知,則會生起從輪回自性中出離之意樂,並將趣入解脫正道。】

  規律上認定好了從無始至無終的任何輪回現象的自性一概爲苦性,再看輪回中的任何法就不再羨慕、不再希求。無論出現高下哪種顯現、哪種受用、哪種暫時的境遇,都平等是苦的體性,經由見到輪回純一是苦,就會生起從輪回自性中出離的意樂,就會堅定地趣入解脫正道。

  所謂輪回自性,就是衆生在叁界六道中不斷上、下輪轉的自性。即使升到上界的色界、無色界,仍然在勢力窮盡時遇緣現行煩惱、惡業,而退回到下界苦苦中。原因就是煩惱和業沒有從根本上止息,所以就不斷隨著惑業的力量,轉生死輪。見到只要身處輪回,就會按這樣無止境地輪轉下去,只會無止境地受大大小小的苦,就立誓一定要從這個輪轉中超出,這就是求出離的意樂。

  從細分上說,輪回的自性就是五取蘊不斷地從前蘊結生後蘊,發誓要止息這個結蘊相續的意樂,就是出離意樂。

  這種對輪回的厭離是普遍地厭離,無論世間哪種苦樂舍的境界,都認定爲苦。這種認定是徹底的,不留下任何一點樂的執著。它的作用是會讓內心從原來希求輪回的趣向整個反轉過來,決定地尋求解脫,全心全意地尋求解脫。這樣把心完全轉向解脫道之後,戒定慧各方面的修行就真正地啓動,就開始貫注于解脫道的修行。

  這是由深細觀察世間苦性得到的效果,和粗淺、籠統地認識輪回的苦不同。苦見得深細,看到每個刹那都有問題,取舍也會跟著變得精細。也就是在見到種種世間相都是苦相,種種世間因緣都是苦因之後,就會有警覺、有正念,非常小心地避開生死業因,非常用心地趣向解脫。

  這個求解脫的意樂一旦穩固起來,占據心中的主導地位,之後一切修行就會被它攝持,身口意的所作所爲全部轉向解脫道,像少欲知足、遠離紅塵、修頭陀行、護持淨戒、念無常、苦、空、無我等等,整個一套修行就真正上了軌道。

  以前正因爲對苦谛的認識很粗淺、很含糊,所以沒有強大力量攝持住心、堅定地朝向解脫道。實際狀況還是處處受樂的顛倒妄想支配,在輪回裏不斷妄想攀求。正見上沒有打開,行爲就基本是顛倒的、糊塗的,舉步動念都是造生死業、都是在增長生死。而真正通達了苦谛,方向和做法就會跟原來完全相反,意樂上是強有力的想盡快脫出生死的願望,行爲上是時時止息貪、止息我執,會在出離意樂的引導下堅持戒定慧的梵行,會著重息滅我執和煩惱,這就真正趣入了解脫正道。

  

  下面再補充五點:

  (一)聖者種性所依

  基本的聖者種性就是少欲知足。一個人不能做到少欲知足,心就被貪欲綁住,無望得解脫,而能少欲知足不被貪欲所纏,就能一心修道,成辦聖果,所以少欲知足是出生聖者的種性。

  了知了有漏皆苦就知道無論衣、食、住房、種種五欲受用,越是貪著,就越有大苦降臨。因爲怕壞苦膨脹、怕永沈生死,就不敢放縱貪欲,也就自然趣入少欲知足。釋迦佛製定戒律時非常善巧,佛教導我們生活要盡量簡單,吃的簡單、穿的簡單、用的簡單、連頭發都要簡單。佛自己次第托缽乞食,就是給佛弟子做榜樣。而且佛贊歎大迦葉的苦行說:“頭陀行存在,我的佛法就存在。”懂了有漏皆苦,就知道頭陀行的內涵和取向。頭陀行就是“抖擻身心出塵勞”,無論衣、食、資具、受用、人際關系,這些上面有貪著,不知要生起多少煩惱、業、多少苦,不知增長多少生死,多一分貪欲,就多一分煩惱、多一分業、多一分生死,問題是這樣嚴重,所以盡量掃除對世間法的貪欲,在行爲上完全轉換方向,少衣、少食、少希望住,真正如眼目一樣守持別解脫戒。這就是以了達苦谛作爲所依而出現的。所以了達苦谛是聖者種性的所依。

  (二)無我所依

  愚蒙凡夫都計執五蘊爲我,而且認爲“我”是自在的。了達行苦,才知道這個五蘊體完全被由業和煩惱所左右,刹那刹那在無自主地跟著惑、業轉,完全是一種純苦的相。這樣越看到五蘊無自在的苦相,就越明白這個五蘊除了以惑業緣起生苦之外,再沒有什麼主宰的“我”。所以通達苦谛是通達無我的所依。

  (叁)無願叁昧所依

  無常和苦這兩印是現前無願叁昧的所依。也就是在了達諸行無常、有漏皆苦之後,見到所有的世間法都是刹那生滅、毫無實義,又是苦的自性,因此就對像鋸齒、像毒品一樣的有漏法再不起任何願求,這就是現前無願叁昧。不以智慧看清世間法都是苦性,是沒辦法止息對世間的希望。所以,了達有漏皆苦是引發無願叁昧極重要的基礎。

  (四)大悲所依

  了達有漏皆苦,見到叁界有情都在苦中,都在無自主地流轉,往後的結局都是從五取蘊中層出不窮地生苦,這樣普見叁界上、下都是同一苦相,就是引發大悲的依處。相反,不生起“有漏皆苦”的認識就無從發起廣大、平等的悲心,最多覺得苦苦衆生可憐,不會覺得處于樂受和舍受中的衆生可憐,甚至對他們擁有財富、地位、名譽等等世間圓滿心生羨慕。

  大悲心的所緣是盡十方界的一切六道衆生,包括苦苦衆生、壞苦衆生、行苦衆生,不論親怨、高低、貴賤、貧富,都同樣存在五取蘊苦、存在無邊的流轉大苦,這些衆生的五取蘊體同樣是能層出不窮生起無量諸苦的苦器;大悲心的行相是誓願把所有的叁界衆生從生死苦海中拔出。

  所以,修大悲心的基礎實際就是了達有漏皆苦。也就是,首先要開啓深廣的苦谛正見,從方所上看到周遍法界無量無數的六道衆生;從種類上看到下至地獄、上至無色界任何種類的衆生,分分秒秒都被業和煩惱綁在輪回裏、綁在叁苦上,都被拴在五取蘊的相續鐵鏈上脫不出來;從時間上看,直到盡未來邊際,都會有無量無數的衆生在毫無自主地起惑、造業、受苦,輾轉相續。從這個周遍的苦谛認識上,才會引發平等廣大的悲愍,誓欲拔除盡虛空界六道一切衆生的生死大苦。這樣的悲心是平等的,不僅悲愍苦苦衆生,而且悲愍壞苦衆生、行苦衆生。又是無盡的,不是發有限的一段時間,而是發到衆生界盡爲止。又是徹底的,拔除的不只是貧窮、疾病等的支分小苦,而是從根本上拔除生死大苦,讓衆生徹底寂滅五取蘊這個苦源,由此止息生死流轉中的一切種類的叁界諸苦。所以,所謂的大悲就是遍緣一切叁苦衆生發起平等、徹底、無盡的悲心。它的基礎就是周遍見到衆生平等具有五取蘊苦。

  總之,大悲的所緣是叁界衆生身上的叁苦,而這只有認識有漏皆苦才會出現。所以,認識苦谛是引發大悲極重要的所依。

  (五)淨土願所依

  前面曾講過淨土願的內涵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其中前一部分完全建立在了達苦谛上。像叁苦、八苦、六道諸苦這些都思維了達之後,再看娑婆世界的萬事萬物就全是苦因、苦果,真的就只是苦的體性,除此之外沒有極微塵許的安樂可得。有了這個定解,就對娑婆徹底厭離,再不生起一刹那的希望。

  再想到:今生沒有解脫,死了就有生處,不生淨土就生叁界。要是生在叁界,無論到哪裏,也是苦海。而生淨土,頓時就超出長劫輪回,一切叁苦、八苦、六道諸苦在一刹那間就徹底無余地了脫,從此在清淨佛國永無憂惱,常享殊勝喜樂。這樣就會在心裏下決心:今生一定要往生極樂,永超苦海。

  再說,越知道叁苦、八苦、六道諸苦,就越知道極樂淨土的殊勝、阿彌陀佛的慈悲。一生到淨土就徹底丟開了有漏身,從蓮花中化現的清虛之身,沒有任何生、老、病、死的逼惱;一切受用自在,諸上善人聚會,沒有任何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苦;觀照五蘊空寂,不增長煩惱種子和苦種子,又沒有任何起惑造業的助緣,所以不會遇緣現行苦苦、壞苦,永遠寂滅五取蘊苦。西方淨土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無衰無變,所以沒有壞苦。超過叁界,沒有有漏蘊的念念遷流,所以沒有行苦。所以極樂淨土“沒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維行苦講記(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