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龍舒淨土文講記(八)

  龍舒淨土文講記(八)

  普勸修持七

  【予爲此淨土說,欲勸一切見者聞者,廣大其心,以佛之心爲心。使人人知之而盡生淨土。當起念雲:此法門人若知之,如己知之。豈不快哉?人若不知,如己不知。豈不痛哉?】

  我作此淨土文是想勸導一切見到和聽到的人,都拓廣心量,以佛的發心爲自己的發心,廣泛地去宣揚淨土,讓人人知道淨土,往生淨土。要想:這個對衆生有極大利益的淨土法門,如果別人也像自己一樣知道,豈不是快事?如果別人都像自己以前一樣不知道,豈不是可悲的事?

  要這樣推己及人,別人有難處,就像自己身上有;自己得到利益,就想讓別人得到。人天福報享盡即轉爲痛苦,所以不是真安樂。能聞到淨土法門,並生起真實信願,才是開啓了未來無邊安樂的大門。所以要發心把淨土傳到每個衆生面前,讓人人知道這條即生解脫的易行道,讓人人都對阿彌陀佛生信,對極樂世界欣求,這是在做極大的菩薩行,使一切衆生即生得到解脫。

  【若止于自修,則是聲聞之徒,名爲小乘。蓋如車乘之小者,僅能自濟而已。此佛所謂斷佛種者也。能廣勸人者,名爲大乘菩薩。蓋如車乘之大者。人我兼濟之。謂此獲無量福報,所以能至佛地也。】

  如果只停留于自己一人修,那是學聲聞乘的人,叫小乘。就像騎自行車只運載自己一人,這是佛說的斷佛種性者(斷了成佛種性或者斷了大乘種性)。如果不單是自己修,還能廣泛勸人共修,使自己和千千萬萬的人共同往生極樂世界,那就叫大乘菩薩。就像一輛火車,能同時運載千人駛向目的地。勸人修淨土,自己能得無量福報,以此能到達佛地。

  【十方恒河沙數諸佛,皆共贊歎阿彌陀佛功德不可思議。謂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也。其功德如此,可謂至矣,何所施而不可?故能勸一人修淨土,以此善緣,消釋罪惡可也;增崇福壽可也;莊嚴往生功德亦可也;追薦亡者亦可也。然必至誠發心,無不獲其功果。觀房翥傳,可見其略矣。】

  《彌陀經》上講,十方恒沙諸佛,都共同贊歎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議。這是說佛有無法心思、言議的功德。這樣的功德,可謂深廣到極點,用在哪方面不能起大作用?(也即,借助佛不可思議的功德,有什麼願不能實現?)所以,能勸一人修淨土,以這份善緣,消罪業可以,增福延壽可以,莊嚴往生功德可以,利益亡者也可以。但一定要用至誠心往所求的方面祈禱發願,這樣做無不收到功效。對照房翥的事迹,可以知道大概。

  勸人修淨土,能使對方得到現前及究竟無量無邊的利益。即從被勸者修淨土時起,直到他成佛之間,會得到無量的福德、受用,以及廣大的神通、智慧、叁昧、總持、辯才、相好等等。由于這是以自己的幫助使他人得到無量無邊的利益,因此自己身上會得到相應的回報。所以,勸一人修淨土,結上善緣,自己就積下了深厚資糧,拿它淨罪,可以;增福延壽,可以;莊嚴往生功德,可以;超度亡者,也可以,但必須以至誠心祈願回向。

  《往生傳》記載,有個房翥有一天暴死,下到陰府。

  閻羅王對他說:“我查過生死簿,你有一項功德,曾勸一個老人念佛,已生在淨土。以這項福德你也會往生,所以才召見你。”

  房翥說:“我生前許願要念一萬卷《金剛經》,還要朝五臺山,我現在不想往生。”

  閻羅王說:“當然,誦經、朝山是好事,但不如早生淨土。”閻羅王知道他許願堅固,志不可奪,就把他放回人間。

  從這件事看出,勸人修淨土,的確能資助自己往生,所以應當盡己所能,多多勸人修淨土,這是自利利他的大方便。

  【況勸一人以上,至五人、十人乎。又況使其受勸者,轉以相勸,遞相繼續而不已乎。如是則西方之說,可遍天下。苦海衆生,可盡生淨土矣。】

  房翥勸一個老人念佛往生淨土,就得到這樣大的功德,何況勸一人以上,乃至五人、十人,甚至更多人?更何況受勸化的人,又輾轉地勸別人,就像一盞燈點燃另一盞燈,被點燃的燈再點燃其它燈,輾轉無窮。按這樣做,西方淨土的教法就可以傳遍天下,無數沈溺苦海的衆生就都可以往生淨土了。

  所以,要廣泛地宣揚勸化,讓彌陀法門傳遍十方,讓苦海衆生都坐上彌陀大願船,徑生淨土,永脫生死。

  【勸人善道,名爲法施。此淨土法門,爲法施之大者。遂超出輪回,非其它法施之比。故其福報不可窮盡。】

  勸人行善道,叫法布施。傳授淨土法門是大的法布施。得到此法的人信受修習,就能直超輪回,不是其它法布施可比的,所以它的福報無窮無盡。

  法有很多種,有人天乘法、小乘法、大乘法,有經過叁大阿僧祗劫成佛的法,有一生成就的法,各種法的作用深淺不同,法布施的利益也就有所不同。

  比如,勸導人行人天善法,確實能得到人天安樂,但不能了生脫死,福報享盡,依然墮落。而如果教人淨土法門,助他發起信願修持淨業,就是把他送到極樂世界,登上不退地,獲得叁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智慧、辯才、總持、叁昧,之後在虛空界盡之間,救度無邊衆生。這一切往生後所現前的無盡利益,都源于最初引導他對于淨土生信發願。所以,宣講淨土法的福報無窮無盡。

  【故大慈菩薩勸修西方偈雲: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余人,福德已無量。如勸百與千,名爲真菩薩;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觀此則知西方之說者,豈可不廣大其心,而使人人共知此道,以積無量福報乎。】

  以此原因,大慈菩薩在《勸修西方偈》中說:能勸兩個人修,就比自己單修精進。能勸十余人,福德已無量。能勸百人千人,叫做真菩薩。能勸過萬數的人,就是阿彌陀。

  觀此就知道淨土法門要廣泛地流通。彌陀的本願是讓他的名號普聞十方,饒益衆生。這一法有極爲深的度生作用,怎麼能不拓廣心量,盡可能地弘揚,讓人人都知道有淨土妙道,而積累無量福報呢?

  普勸修持八

  【且若人苦饑者與之一食,苦寒者與之一衣,已爲大惠。況彼沈淪六道,無有出期。我指示以此法門,使直脫輪回,受無窮無極之壽樂,其惠豈可窮盡哉。】

  而且,人在饑餓時,給他一碗飯吃;人在寒冷時,給他一件衣穿,已是很大的恩惠,何況衆生無量劫來沈淪六道,無有出期。這時我指示他淨土法門,讓他即生就直超輪回,感受無有窮盡的長壽安樂,這樣的恩惠哪裏有窮盡呢?

  一般人沒踏上淨土這條易行道,就免不了隨煩惱、業力一生生地輪回,感受叁惡趣等的無量衆苦,這遠遠比吃不上飯、穿不上衣的痛苦深重得多。如果指示他淨土法門,讓他一生頓超輪回,從此享受無有窮極的安樂。這個恩德就比虛空還廣大。如果說解除人的饑寒是大的恩惠,那麼教人修淨土,拔除他曠劫以來的生死苦,給予他一生解脫、成佛的大安樂,那更是廣大、無盡的施恩了。

  【金剛經雲:若人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不如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蓋以身布施者,不免受世間福報,有時而盡。若信此經典,則有悟真性之漸,其爲福則無時而盡,所以勝于彼也。】

  《金剛經》上說,若有人以恒河沙數的身體布施,持續做無量百千萬億劫,比不上聽聞《金剛經》後信心不逆的福德。這是因爲:布施身體不免受世間福報,畢竟有窮盡之時。無論用多少身體、在多長的時間裏布施,有限的福德加起來還是有限,所以有享盡之時。但如果對《金剛經》的義理生起不逆不退的信心,由此漸能悟明本性,由此所生的福德就無有窮盡之時,因此勝過前者。

  【以予觀之,豈唯信金剛經者如此。若勸人以淨土,其福報亦然。】

  依我看,不但信受《金剛經》有無盡的福德,勸人信受淨土也同樣得到無盡的福報。

  【何則?淨土更無輪回,已不退轉,直至成佛而後已。生于彼者,雖未成佛,乃成佛之階梯。是勸一人修淨土,乃成就一衆生作佛也。凡作佛者,必度無量之衆生。彼所度之衆生,皆由我而始。則其福報,豈不勝于以恒河沙等身布施無量百千萬億劫乎?】

  爲什麼?因爲一生淨土就不再輪回,已經登入不退轉地,從此修行,只進不退,直至成佛而後已。雖然初生淨土還沒有成佛,但已經踏上了直趨成佛的階梯,一定能到達佛地。

  所以,勸一個人修淨土,就是成就一個衆生作佛。凡是人成佛,一定會救度無量無邊的衆生,而所救度的衆生獲得的利益,都是由我勸修淨土作爲起始。這樣輾轉生起的利益,都有我的功勞在內,因此我獲得的福報,怎麼不勝過以恒河沙數身體布施無量百千萬億劫的功德呢?

  普勸修持九

  【凡受師友之訓誨,恩施之提挈,交遊之禮遇,悉皆告以淨土而爲之報。以至與一切人,或有一飯一茶之恩,或一言一坐之接,下至仆隸有事我之勞,凡吾受用處,一切致力者,皆以此告之,使脫離苦海。】

  凡受過師友的教誨、恩人的提攜、交遊的禮遇,都告訴他淨土法門,以作回報。以至一切人,或對自己有過一飯一茶的恩德,或有過說一句話、坐在一起的接觸,下至傭人爲自己做事付出了辛勞,總之,爲我的受用出過力的人,都要告訴他淨土法門,讓他早出苦海。

  供養衣食等財物是小報恩,以淨土法門引導人往生極樂究竟成佛是大報恩。而且,這不是傳授人天乘或小乘法所能比,因爲把人安置在人天安樂或小乘涅槃的利益,遠不如安置在西方淨土得不退轉終至成佛的利益。

  【非唯此耳,凡一切知與不知,識與不識,皆欲以是化之,使共生淨土。】

  又不但對自己有恩、有接觸的人,連同一切知道或不知道、認識或不認識的人,都發心以淨土法門化導他,讓他同生淨土。

  【又非唯此耳,釋迦佛在世時,有一國難化。佛言:與目連有緣,使往化之。其國人皆從化。】

  又不僅局限于人類的範圍,還要利益人類外的衆生。釋迦佛在世時,有一國人難以調化。佛說:“這國人和目連有緣。”就派目連去教化。結果一國人都非常樂意受他教化。

  【人問佛雲:“與目連有何因緣。”佛言:“往昔世目連嘗爲樵人,于山間驚一群蜂子。目連乃發善言雲:“我得道後,盡度此蜂子。”今此一城人者,乃當時蜂子也。”目連發此善言,故爲有緣。】

  後來有人問佛:“這國人跟目連有什麼因緣?”

  佛說:“目連往昔有一世做樵夫,在山中打柴,驚起一群蜜蜂。當時他發善願說:“等我將來得道,就度盡這群蜜蜂。”現在這一城人就是當時群蜂的轉世。”目連當時發下善願,就和群蜂結了善緣。過了多世,群蜂轉爲人身,由前世的因緣,目連去教化他們,個個歡喜聽從。

  (也許我們認爲樵夫發願,蜜蜂也聽不懂,怎麼隔了多世還出現感應。其實,心與心是感通的,在發起善願的當下,無聲無形中在自他的心上起了作用,彼此間的善緣就結上了。多世之後,彼此再見面,善緣種子立即成熟,彼此會很投緣。所以,度衆生先結善緣,而結善緣,很重要的是內心發善願。發了善願,結了善緣,將來因緣成熟,教化就很容易了。)

  【由此觀之,非徒于一切人當勸修淨土,一切飛禽走獸,下至蜎飛蠕動之類,凡有形相可見者,吾因見之,皆當爲念阿彌陀佛數聲。發善願雲:願汝等盡生極樂世界。我得道後,盡度汝等。】

  由此看來,不但對一切人要勸導修淨土,對一切飛禽走獸,下至飛蟲爬蟲,凡是有形相可見的,見到時,也都要給它念幾聲阿彌陀佛,在心中發善願:願你們都往生極樂世界,等我得道就來度你們。願力不可思議,這樣發願,將來因緣會遇時,就能起很大的作用。

  【非徒于有形相可見者如是,其形相不可見者,吾亦當作是念作是言。】

  又,不但對有形有相可見的生命要這樣發願,對不見形相的衆生,也一樣心裏這麼想、口裏這麼說。

  人心廣大,無有限量,發善願不應有局限,要像普賢行願那樣,按盡虛空遍法界的量來發。所以,不但對有形有相可見的衆生要發善願,對不見形相的地獄、餓鬼、海裏的水族等,也要這樣發願。總之,對全法界的衆生都發這個善願,發起“普願沈溺諸衆生,速往無量光佛刹”的心。

  【如此則吾善念甚熟,于一切衆生皆爲有緣。吾上品上生必矣。他時化度,無不樂從者也。】

  這樣常發善願,就會使善念純熟,對一切衆生,無論是誰,都成爲有緣。以大願的力量,一定能資助自己上品上生。而且,將來度化衆生時,衆生沒有不樂意聽從的。

  龍舒淨土文卷叁終

  

  

《龍舒淨土文講記(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