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一)
子二、修菩提心次第分叁:一、修七種因果教授 二、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 叁、攝義[1]
【第二,修菩提心次第者,從大覺沃所傳來者分二:一、修七種因果教授;二、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 今初】
從阿底峽尊者傳下來的菩提心修法,總共有兩種:一、修習七種因果的竅訣;二、出自寂天菩薩《入行論》中自他相換的修法。
七種因果教授,是由佛陀傳給彌勒菩薩,再傳無著菩薩,後傳至金洲大師。自他相換教授,是由佛陀傳給文殊菩薩,再傳寂天菩薩,最後傳至金洲大師。阿底峽尊者在金洲大師前求得此二教授,再傳到西藏。
當年在印度,尊者是位大善巧的班智達,對顯密教法都圓融精通。爲何要不遠萬裏去印尼金洲島依止金洲大師,求受菩提心的教授呢?
一次,尊者在繞菩提迦耶金剛座的大佛塔時,心想:修什麼法才能快速成佛?
這時,小佛像站起來問大佛像:“若欲速疾成佛,應修何法?”
大佛像說:“應修菩提心。”
尊者聽後生起了定解,原來成就佛道最重要的是菩提心。
于是,尊者到處詢問何處有真正教授菩提心的傳承者,當他打聽到真正的持有者是金洲大師之後,就曆盡千辛萬苦去求法。
他到了印尼金洲後,就向金洲大師求受菩提心的教授。
金洲大師問:“你修學菩提心能貫徹始終嗎?”
尊者答:“我能。”
金洲大師又問:“你能用十年時間來修學嗎?”
尊者堅定地回答:“可以!”
于是,尊者依止大師修學菩提心的精髓,曆經十二年。尊者所修的發菩提心法,即以下兩種教授。
醜一、修七種因果教授分二:一、于其漸次令發定解 二、如次正修
【七因果者,謂正等覺菩提心生,此心又從增上意樂,意樂從悲,大悲從慈,慈從報恩,報從念恩,憶念恩者從知母生,是爲七種。】
“七因果”,具體是:正等覺佛果從菩提心生,菩提心從增上意樂生,增上意樂從大悲生,大悲從大慈生,大慈從報恩生,報恩從念恩生,念恩從知母生,總共有七對因果。
【此中分二:一、于其漸次令發定解;二、如次正修。】
寅一、于其漸次令發定解分二:一、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 二、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初中分二:一、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二、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卯一、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分五[2]:一、大悲初時重要 二、大悲中時重要 叁、大悲後時重要 四、總示大悲叁時重要 五、特別教誡應以大悲與菩提心的教授爲中心
【初中有叁。】
即大悲初時重要、中時重要、後時重要。
辰一、大悲初時重要分四:一、荷擔盡度衆生的重擔依賴大悲 二、佛子行之前導爲大悲 叁、大悲是能發起菩薩行之處 四、大悲是能趣入菩薩行的依處
【初重要者。】
巳一、荷擔盡度衆生的重擔依賴大悲
【若由大悲發動心意,爲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決定誓;若悲下劣,不能如是。故荷盡度衆生重擔,賴此悲故,不荷此擔便不能入大乘數故。】
由大悲的力量,就能推動自心,爲了從生死海中拔濟一切有情,而發起決定的誓願;若悲心下劣,就不能如是發願。因此,荷擔度盡衆生的重擔完全依賴大悲,不荷擔度生重擔,畢竟不能入于大乘。因此,大乘最初以大悲最爲重要。
大乘最初以大悲最重要,因爲:不能荷擔盡度衆生的重擔,則不能入大乘數,而荷擔度生的重擔又完全依賴大悲,若悲心下劣則不能立誓荷擔。
巳二、佛子行之前導爲大悲
如命根前導爲呼吸,佛子行之前導是大悲。
【悲初重要,如《無盡慧經》雲:“大德舍利弗,又諸菩薩大悲無盡,所以者何?是前導故。”】
大悲初時重要,如《無盡慧經》中所說:大德舍利弗!諸菩薩的大悲沒有斷絕之時。爲什麼呢?因爲大悲是佛子行的前導之故。
【“大德舍利弗,如息出入是人命根之所前導,如是諸菩薩所有大悲,亦是成辦大乘前導。”】
大德舍利弗,猶如呼吸是人命根的前導。同樣,菩薩大悲也是成辦大乘的前導。
由于大悲的牽引,才引發大乘的六度萬行,故說大悲是成辦大乘的前導。
巳叁、大悲是能發起菩薩行之處
【《伽耶經》[3]雲:“曼殊室利,諸菩薩行,雲何發起?何爲依處?”】
《伽耶經》中,天子提問說:文殊菩薩,如何發起菩薩萬行,什麼是菩薩行的依處?
【“曼殊室利告曰:天子,諸菩薩行,大悲發起,有情爲依。”】
文殊菩薩回答:天子,菩薩萬行是由大悲而發起,以有情爲依處。
心不緣有情,便不會有菩薩行。比如,離開有情這個所緣境,如何發菩提心、行持布施等六度呢?所以說,菩薩行是以有情爲依處。
巳四、大悲是能趣入菩薩行的依處
【若不修學至極廣大二種資糧,終不能滿如是誓願,觀見是已,轉趣難行廣大資糧,故爲轉入諸行所依。】
如果不修學最極廣大的福慧二資糧,終究不能圓滿度盡衆生的誓願,觀見此點後,菩薩轉而投入積集難行、廣大的資糧,故大悲是令身心轉入菩薩萬行的所依。
辰二、大悲中時重要分二:一、若不數數修習大悲則墮小乘 二、以大悲堅固而不厭離利他並易圓滿資糧
【中重要者。】
巳一、若不數數修習大悲則墮小乘
【如是一次發如是心趣入正行,然因有情數量衆多、行爲惡暴,學處難行、多無邊際,經劫無量,見已怯畏退墮小乘。非惟一次發起大悲,應恒修習,漸令增長。】
雖然一次發起如是的大悲心,而趣入了利他正行,但因爲有情數量多于恒沙、行爲惡劣粗暴,菩薩學處難以行持、多無邊際,而且要經曆無數劫恒常精進,見到這種情形後,菩薩膽怯、畏懼而退墮到小乘中。
因此,不是僅僅一次發起大悲心,就能真正荷擔起救度群生的重擔,而應恒時修習,使大悲逐漸增長。
《大智度論·第十二卷》記載:舍利弗曾在六十劫中行菩薩道,當時有人向他乞討眼睛。
舍利弗說:“眼睛沒什麼用,要它幹什麼?我的身體和財物,可以給你。”
來人說:“我不要身財,我只想得到眼睛。如果你是布施度的行者,就應施舍給我。”
于是,舍利弗便挖出一只眼睛給他。那人用鼻子嗅了一下,嫌眼睛臭,便丟到地上,又用腳去踩。
舍利弗心想:“這種惡人真難度化!眼睛用不上偏要討,得到後又抛棄、踐踏。這種人我度不了,不如自調身心,早日脫離生死。”
于是,舍利弗又從菩薩道退到小乘中。
由這則公案可見,如果大悲沒有增長堅固,在遇到艱難困苦或者衆生的邪行時,極易從大乘道中退轉。
巳二、以大悲堅固而不厭離利他並易圓滿資糧
【于自苦樂全不顧慮,于利他事毫無厭舍,故易圓滿一切資糧。】
由于大悲堅固,則能在實踐菩薩道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苦樂完全不顧慮,對一切利他之事毫無厭舍,因此極容易圓滿一切資糧。
【如《修次初篇》雲:“如是菩薩大悲所動,全不自顧,極欲希求利益他故,而能趣入至極難行,長夜疲勞集聚資糧。”】
如《修次初篇》中說:如是,菩薩由大悲心推動,完全不顧自己,極其渴求利益衆生,由此便能趣入極其難行的菩薩行中,安忍長夜的身心勞苦,精勤集聚資糧。
【“如《聖發生信力經》說,其大悲者,爲欲成熟一切有情,全無苦生是所不受,全無樂生是所不舍。”】
如《聖發生信力經》說:菩薩由于大悲,爲了成熟一切有情,沒有一種苦不能接受,沒有一種樂不能舍棄。
【“若趣如是極大難行,不久即能圓滿資糧,決定當得一切智位。”】
如果趣入這樣的極大難行,不久就能圓滿資糧,決定獲得一切智智的佛位。
【“是故一切佛法根本惟是大悲。”】
因此,一切佛功德法依賴大悲,一切佛法的根本唯獨是大悲。
《菩薩本行經》中有一則公案:
過去南贍部洲有個叫不流沙的國家,國王名婆檀甯,夫人叫跋摩捷提。
當時,市場上米價昂貴,人民饑餓,加上瘟疫流行,國王也身患重病。
有一戶人家,丈夫出門在外,家中婦女剛生完孩子,身體虛弱饑餓,無以充饑,便想以剛誕生的孩子充饑。當她正取刀想殺嬰兒時,不覺黯然神傷,放聲大哭。
當時,王後獨自出門祭天,在返回皇宮的途中,路過她家,聽見女人悲切的嚎哭聲,心生憐憫,便駐足靜聽。
女人舉刀又想殺孩子,但實在不忍吃自己的親生骨肉,便又是一陣痛哭。
王後走進房間,問她:“你爲什麼哭?你想做什麼?”女人便實話相告。
王後心生悲愍,說:“別殺自己的孩子,我回宮後就給你送食物。”
女人回答:“您是貴人,也許會忘記,而我危在旦夕,實在等不及您的食物,不如吃了孩子還可以活命。”
王後問:“吃其它肉可以嗎?”
女人回答:“只要能活命,也不管好壞了。”
王後就取刀割下乳房,發願說:“今天我以乳房施濟苦難,我不願做轉輪王、帝釋天王、魔王、梵王,我願以此功德,成就無上佛道。”說完就把乳房送給女人。
當她剛要割下另一個乳房時,叁千大千世界頓時劇烈震動。
天帝觀見王後自割乳房救濟危難,便與無數天人降臨在空中,爲王後舍身而落淚。
天帝上前問:“你今天施身,極爲難得。你心中願求什麼?”
王後回答:“我以此功德願求無上菩提,度脫一切苦難。”
天帝問:“怎麼能證明你是如是發願呢?”
王後當即立誓:“以我今天施身的功德,若能成佛,我的乳房應恢複如初。”不久果然恢複了。
天帝贊歎:“不久即將成佛。”
諸天歡喜,也現形贊歎道:“你今天施身,是否有悔恨,是否痛苦呢?”
王後答:“我施此身,唯求佛道,若我無悔恨痛苦,就轉女身爲男身。”誓畢,立即轉爲男子。
諸天贊歎:“不久即將成佛。”
這時,全國各種疾病都應時消除,五谷豐登,糧食便宜,人民安樂。
後來國王駕崩,王後拜爲新國…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