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一)
子二、修菩提心次第分三:一、修七种因果教授 二、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 三、摄义[1]
【第二,修菩提心次第者,从大觉沃所传来者分二:一、修七种因果教授;二、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 今初】
从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菩提心修法,总共有两种:一、修习七种因果的窍诀;二、出自寂天菩萨《入行论》中自他相换的修法。
七种因果教授,是由佛陀传给弥勒菩萨,再传无著菩萨,后传至金洲大师。自他相换教授,是由佛陀传给文殊菩萨,再传寂天菩萨,最后传至金洲大师。阿底峡尊者在金洲大师前求得此二教授,再传到西藏。
当年在印度,尊者是位大善巧的班智达,对显密教法都圆融精通。为何要不远万里去印尼金洲岛依止金洲大师,求受菩提心的教授呢?
一次,尊者在绕菩提迦耶金刚座的大佛塔时,心想:修什么法才能快速成佛?
这时,小佛像站起来问大佛像:“若欲速疾成佛,应修何法?”
大佛像说:“应修菩提心。”
尊者听后生起了定解,原来成就佛道最重要的是菩提心。
于是,尊者到处询问何处有真正教授菩提心的传承者,当他打听到真正的持有者是金洲大师之后,就历尽千辛万苦去求法。
他到了印尼金洲后,就向金洲大师求受菩提心的教授。
金洲大师问:“你修学菩提心能贯彻始终吗?”
尊者答:“我能。”
金洲大师又问:“你能用十年时间来修学吗?”
尊者坚定地回答:“可以!”
于是,尊者依止大师修学菩提心的精髓,历经十二年。尊者所修的发菩提心法,即以下两种教授。
丑一、修七种因果教授分二:一、于其渐次令发定解 二、如次正修
【七因果者,谓正等觉菩提心生,此心又从增上意乐,意乐从悲,大悲从慈,慈从报恩,报从念恩,忆念恩者从知母生,是为七种。】
“七因果”,具体是:正等觉佛果从菩提心生,菩提心从增上意乐生,增上意乐从大悲生,大悲从大慈生,大慈从报恩生,报恩从念恩生,念恩从知母生,总共有七对因果。
【此中分二:一、于其渐次令发定解;二、如次正修。】
寅一、于其渐次令发定解分二:一、开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 二、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初中分二:一、开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二、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卯一、开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分五[2]:一、大悲初时重要 二、大悲中时重要 三、大悲后时重要 四、总示大悲三时重要 五、特别教诫应以大悲与菩提心的教授为中心
【初中有三。】
即大悲初时重要、中时重要、后时重要。
辰一、大悲初时重要分四:一、荷担尽度众生的重担依赖大悲 二、佛子行之前导为大悲 三、大悲是能发起菩萨行之处 四、大悲是能趣入菩萨行的依处
【初重要者。】
巳一、荷担尽度众生的重担依赖大悲
【若由大悲发动心意,为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决定誓;若悲下劣,不能如是。故荷尽度众生重担,赖此悲故,不荷此担便不能入大乘数故。】
由大悲的力量,就能推动自心,为了从生死海中拔济一切有情,而发起决定的誓愿;若悲心下劣,就不能如是发愿。因此,荷担度尽众生的重担完全依赖大悲,不荷担度生重担,毕竟不能入于大乘。因此,大乘最初以大悲最为重要。
大乘最初以大悲最重要,因为:不能荷担尽度众生的重担,则不能入大乘数,而荷担度生的重担又完全依赖大悲,若悲心下劣则不能立誓荷担。
巳二、佛子行之前导为大悲
如命根前导为呼吸,佛子行之前导是大悲。
【悲初重要,如《无尽慧经》云:“大德舍利弗,又诸菩萨大悲无尽,所以者何?是前导故。”】
大悲初时重要,如《无尽慧经》中所说:大德舍利弗!诸菩萨的大悲没有断绝之时。为什么呢?因为大悲是佛子行的前导之故。
【“大德舍利弗,如息出入是人命根之所前导,如是诸菩萨所有大悲,亦是成办大乘前导。”】
大德舍利弗,犹如呼吸是人命根的前导。同样,菩萨大悲也是成办大乘的前导。
由于大悲的牵引,才引发大乘的六度万行,故说大悲是成办大乘的前导。
巳三、大悲是能发起菩萨行之处
【《伽耶经》[3]云:“曼殊室利,诸菩萨行,云何发起?何为依处?”】
《伽耶经》中,天子提问说:文殊菩萨,如何发起菩萨万行,什么是菩萨行的依处?
【“曼殊室利告曰:天子,诸菩萨行,大悲发起,有情为依。”】
文殊菩萨回答:天子,菩萨万行是由大悲而发起,以有情为依处。
心不缘有情,便不会有菩萨行。比如,离开有情这个所缘境,如何发菩提心、行持布施等六度呢?所以说,菩萨行是以有情为依处。
巳四、大悲是能趣入菩萨行的依处
【若不修学至极广大二种资粮,终不能满如是誓愿,观见是已,转趣难行广大资粮,故为转入诸行所依。】
如果不修学最极广大的福慧二资粮,终究不能圆满度尽众生的誓愿,观见此点后,菩萨转而投入积集难行、广大的资粮,故大悲是令身心转入菩萨万行的所依。
辰二、大悲中时重要分二:一、若不数数修习大悲则堕小乘 二、以大悲坚固而不厌离利他并易圆满资粮
【中重要者。】
巳一、若不数数修习大悲则堕小乘
【如是一次发如是心趣入正行,然因有情数量众多、行为恶暴,学处难行、多无边际,经劫无量,见已怯畏退堕小乘。非惟一次发起大悲,应恒修习,渐令增长。】
虽然一次发起如是的大悲心,而趣入了利他正行,但因为有情数量多于恒沙、行为恶劣粗暴,菩萨学处难以行持、多无边际,而且要经历无数劫恒常精进,见到这种情形后,菩萨胆怯、畏惧而退堕到小乘中。
因此,不是仅仅一次发起大悲心,就能真正荷担起救度群生的重担,而应恒时修习,使大悲逐渐增长。
《大智度论·第十二卷》记载:舍利弗曾在六十劫中行菩萨道,当时有人向他乞讨眼睛。
舍利弗说:“眼睛没什么用,要它干什么?我的身体和财物,可以给你。”
来人说:“我不要身财,我只想得到眼睛。如果你是布施度的行者,就应施舍给我。”
于是,舍利弗便挖出一只眼睛给他。那人用鼻子嗅了一下,嫌眼睛臭,便丢到地上,又用脚去踩。
舍利弗心想:“这种恶人真难度化!眼睛用不上偏要讨,得到后又抛弃、践踏。这种人我度不了,不如自调身心,早日脱离生死。”
于是,舍利弗又从菩萨道退到小乘中。
由这则公案可见,如果大悲没有增长坚固,在遇到艰难困苦或者众生的邪行时,极易从大乘道中退转。
巳二、以大悲坚固而不厌离利他并易圆满资粮
【于自苦乐全不顾虑,于利他事毫无厌舍,故易圆满一切资粮。】
由于大悲坚固,则能在实践菩萨道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苦乐完全不顾虑,对一切利他之事毫无厌舍,因此极容易圆满一切资粮。
【如《修次初篇》云:“如是菩萨大悲所动,全不自顾,极欲希求利益他故,而能趣入至极难行,长夜疲劳集聚资粮。”】
如《修次初篇》中说:如是,菩萨由大悲心推动,完全不顾自己,极其渴求利益众生,由此便能趣入极其难行的菩萨行中,安忍长夜的身心劳苦,精勤集聚资粮。
【“如《圣发生信力经》说,其大悲者,为欲成熟一切有情,全无苦生是所不受,全无乐生是所不舍。”】
如《圣发生信力经》说:菩萨由于大悲,为了成熟一切有情,没有一种苦不能接受,没有一种乐不能舍弃。
【“若趣如是极大难行,不久即能圆满资粮,决定当得一切智位。”】
如果趣入这样的极大难行,不久就能圆满资粮,决定获得一切智智的佛位。
【“是故一切佛法根本惟是大悲。”】
因此,一切佛功德法依赖大悲,一切佛法的根本唯独是大悲。
《菩萨本行经》中有一则公案:
过去南赡部洲有个叫不流沙的国家,国王名婆檀宁,夫人叫跋摩捷提。
当时,市场上米价昂贵,人民饥饿,加上瘟疫流行,国王也身患重病。
有一户人家,丈夫出门在外,家中妇女刚生完孩子,身体虚弱饥饿,无以充饥,便想以刚诞生的孩子充饥。当她正取刀想杀婴儿时,不觉黯然神伤,放声大哭。
当时,王后独自出门祭天,在返回皇宫的途中,路过她家,听见女人悲切的嚎哭声,心生怜悯,便驻足静听。
女人举刀又想杀孩子,但实在不忍吃自己的亲生骨肉,便又是一阵痛哭。
王后走进房间,问她:“你为什么哭?你想做什么?”女人便实话相告。
王后心生悲愍,说:“别杀自己的孩子,我回宫后就给你送食物。”
女人回答:“您是贵人,也许会忘记,而我危在旦夕,实在等不及您的食物,不如吃了孩子还可以活命。”
王后问:“吃其它肉可以吗?”
女人回答:“只要能活命,也不管好坏了。”
王后就取刀割下乳房,发愿说:“今天我以乳房施济苦难,我不愿做转轮王、帝释天王、魔王、梵王,我愿以此功德,成就无上佛道。”说完就把乳房送给女人。
当她刚要割下另一个乳房时,三千大千世界顿时剧烈震动。
天帝观见王后自割乳房救济危难,便与无数天人降临在空中,为王后舍身而落泪。
天帝上前问:“你今天施身,极为难得。你心中愿求什么?”
王后回答:“我以此功德愿求无上菩提,度脱一切苦难。”
天帝问:“怎么能证明你是如是发愿呢?”
王后当即立誓:“以我今天施身的功德,若能成佛,我的乳房应恢复如初。”不久果然恢复了。
天帝赞叹:“不久即将成佛。”
诸天欢喜,也现形赞叹道:“你今天施身,是否有悔恨,是否痛苦呢?”
王后答:“我施此身,唯求佛道,若我无悔恨痛苦,就转女身为男身。”誓毕,立即转为男子。
诸天赞叹:“不久即将成佛。”
这时,全国各种疾病都应时消除,五谷丰登,粮食便宜,人民安乐。
后来国王驾崩,王后拜为新国…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