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龍舒淨土文講記(七)

  龍舒淨土文講記(七)

  普勸修持四 以下是勸導行人觀無常和苦,發起厭離娑婆之心,從而一心求生極樂。

  【此世界中,人生皆如水泡,生滅不常。】

  在這娑婆世界,人的生命脆微,如水中的浮泡,生滅無常。

  業力所感的此身,如同水泡,非常脆弱,下至用一根針紮中要害,就能立即斷壞命根。這個濁惡世間,死緣極多,地震、洪水、火災、戰爭、瘟疫、車禍、疾病等,遇上其中一種,就可能喪命。所以《涅槃經》說,這命根時時有衆多怨家圍繞,刹那刹那令命根衰減,無有一事能使壽命增長。《寶鬘論》說,我們的命住在衆多死緣的圍繞中,如一盞油燈放于風中。

  【或一歲二歲,或一十二十,幸而至四十五十亦難矣。雖有至七十者,古來猶稀。人只見眼前老者,不思不待老而去者多矣。】

  有的人活到一、兩歲,有的活到一、二十歲,幸運活到四、五十歲也是很難的。雖有活到七十歲的,古來猶少。人只看眼前的老人,就以爲人人都能活到這麼多歲數。不想想沒有活到老就死去的人太多了!

  《集法句經》雲:“若衆多男女,強壯亦殁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如果衆多男女在壯年時都死亡,怎麼能保證某人因爲還年輕,就決定存活呢?)一類胎中死,如是有産地,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漸次當趣沒,猶如墮熟果。(有一類人死在胎中,如是有剛出生就死的,有剛能爬時就死的,有能走路時就死的,有些人在老年死去,有些人在幼年夭折,有些人正當中年喪命。人們活到各自的壽限時,都一一死亡,就像果實成熟後,紛紛墮地。)”

  【況世間無非是苦。但不思省,故不覺知。不稱意時,固爲苦矣。如或稱意,亦無多時。】

  況且,有漏的世間,身體、家庭、財富、名聲、權勢,樣樣是苦。人只是不觀察反省,才不覺察。不稱心時,固然是苦。就算偶爾稱心,也持續不了多久,很快就消失無余,哪裏有真實的安樂?因此,真實安樂在世間永不可得。

  【父母妻兒姻親眷屬,或疾病死亡,或殺傷離散,或自己大限忽然而至。】

  人都夢想自己的家庭永遠美滿,這也是可望不可得的。因爲凡夫都是隨業流轉,生離死別,誰能躲得過?一家幾口就像同一棵樹上結的果子,成熟之際,會一個個地掉落。不論父母、妻子、兒女,都會在業緣盡時相繼死去。有的病死,有的被殺死,有的離散,或者自己大限忽然到來。世上沒有不散的宴席,每個家庭都是以破散作爲結局。

  【平生罪惡,豈得全無。且以目前言之,起一不正念,說一不正語,視一不正色,聽一不正聲,爲一不正事,無非過惡。況所食者衆生之肉,所衣者亦殺衆生而得。又況所有過惡不止于食肉衣絲。不思則已,思之誠可畏也。】

  自己一生中,哪能說完全沒有罪惡?就以近前的狀況說,起一不正念,說一不正語,看一不正色,聽一不正音,爲一不正事,全都是過。況且吃的是衆生肉,穿的是殺衆生得來的衣、鞋。又何況所有的過惡,不只這些。人只是不想而已,如果靜下來想想,自己一生造了多少罪,確實是很可怕的。

  【自少至老自生至死,積累既多,纏綿堅固,無由解脫。閉眼之後,不免隨業緣去;杳杳冥冥,知在何處?或墜地獄,受諸極苦;或爲畜生,受人宰殺;或生餓鬼,饑火燒身;或入修羅,嗔恨所迫。雖有善業,得生天上人間,受盡福報,依舊輪回。漂流汩沒,無有出期。】

  從小到老,從生至死,時時在積罪業,業積多了,堅固纏綿,就沒辦法解脫。死的時候,一閉眼,只有隨業緣走,渺渺茫茫,不知前途在何方。或墜入地獄,受極重苦,或作牛作馬,任人宰殺;或入餓鬼道,千萬年被饑火所燒;或入修羅道,受嗔恨迫使,鬥爭撕殺。雖有善業造得強的,生在天上人間,也只是暫時的休息,受盡福報,依然墮落。像這樣,長劫不斷地隨業漂流,哪一天是出頭之日?

  自己要衡量一番:按我的根器和修行水平,有沒有把握一生斷盡煩惱、永超生死?如果斷不盡煩惱,就難逃後有,這一生死後還會在六道中繼續受生。

  【唯有西方淨土,最爲超脫輪回之捷徑。色身難得,趁康健時辦此大事。】

  那麼,有沒有讓業重凡夫一生就了生脫死的法門呢?只有西方淨土,最是超脫輪回的捷徑。人身難得,趁現在康健時,就要辦好往生的大事。

  爲什麼說西方淨土是超脫輪回的捷徑?因爲凡夫憑自力修行斷煩惱難,而仗佛力具足信願修淨業往生易。往生後,沒有起煩惱的緣,不起煩惱,就超脫了輪回,這叫“橫出叁界”,與通常修道豎出叁界不同。

  什麼是橫出、豎出?打個比方,就像竹子最下一節裏有只小蟲,要透出竹子,有兩個方法:一、往上一節節咬破,直到咬穿最上一節,才能透出,這是豎出,比喻修道需要從粗至細斷除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一切煩惱,才透出叁界;二、只需在最下一節橫著咬出一個洞,就能鑽出,這是橫出,比喻凡夫一生修持淨業,仗佛願力,帶業往生,橫著就超出了叁界。

  這樣就知道,解脫道有難行和易行兩種。仗自力修行,斷叁界煩惱,叫難行道。兼仗佛力往生淨土,橫出生死,叫易行道,這是超出輪回的捷徑。《十住毗婆沙論》雲:“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佛法有無量門,就像世間的道,有難行和易行之別;陸道步行辛苦,水道乘船安樂。菩薩道也如此,有勤行精進,曆時久遠才得不退轉;有以信心爲方便,容易修行,速疾得不退轉。若想速達不退地,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念彌陀名號。)”

  得人身難,遇淨土法更難。所以要趁著現在康健,辦好往生大事。辦好了,就永超輪回,得到無盡安樂;沒辦好,一失人身,則萬死千生,輪轉六道。所以,在得人身的此生,要發起決斷之心,誓求今生決定往生,這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

  【當常作念雲:吾曾自無始以來,輪回六道。不曾知此法門,故不得出離。今日知之,豈可不即時下手。年高者固當勉力,年少者亦不可因循。命終徑生極樂世界,回視死入陰府,見閻王受恐怖者,不可同年而語矣。】

  要常想:我從無始以來輪回六道,就因爲不知道這條頓超輪回的捷徑,所以才長劫不出輪回。今天總算有幸知道了,怎麼能不及時著手修持?年老者固然要加倍努力,年輕人也不能因循度日,(其實,無論年老年少,輪回的時間一樣長,都是無始流轉至今,都須解決生死大事,不能因爲年輕就不及時修持。古人說:“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能及時修持,命終就直生極樂,回頭看不求往生而死入陰府、見閻王時驚恐萬丈的人,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普勸修持五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覓安下處,卻出幹事;抵暮昏黑,則有投宿之地。先覓安下處者,修淨土之謂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來之謂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蓮華中不落惡趣之謂也。】

  比如新到一個大城市,首先會找安身的旅館,等安頓好了,再出門辦事,心裏就踏實。夜幕降臨時,也有個投宿的地方。

  首先找好安身處所,比喻這一生首先修好淨土,在極樂大旅館中,登記好一間安神棲身的蓮花宮殿,在那邊有自己一朵蓮花,到時就托生在裏面。夜幕降臨,比喻死亡降臨。有投宿之地,指能生在淨土寶池蓮花中,不淪落叁惡趣,不像一般人大限到來時,毫無准備手腳慌亂,直墮惡趣。因爲事先准備好了安頓之處,可以安安穩穩地在蓮花裏化生,永脫輪回。

  【又如春月遠行,先須備雨具;驟雨忽至,則無淋漓狼狽之患。先備雨具者,修淨土之謂也;驟雨忽至者,大命將盡之謂也;無淋漓狼狽之患者,不至沈淪惡趣受諸苦惱之謂也。】

  又如,春天出遠門,事先要備好雨傘。大雨突然降臨,就不會有淋漓狼狽的過患。首先備好雨具,比喻修集淨土資糧;驟雨忽降,比喻死主忽至;沒有淋漓狼狽之患,比喻不沈淪惡趣、受諸苦惱。

  【且先覓安下處者,不害其幹事。先備雨具者,不害其行遠途。是修淨土者,皆不妨一切世務。人何爲而不修乎?】

  而且,新到一個城市時,首先找好一家旅館,安頓下來,並不妨礙自己辦事。備好雨具帶在身邊,也不妨礙自己走遠路。同樣,在生之時,先修好淨土,也不妨礙一切日常生活、工作,爲什麼不肯修呢?

  淨土法門,不必離開世間而能修持出世間法,非常適合紅塵中的人。很多人不能離世修行,也無妨礙,只要每天抽出一定時間來修淨土,就等于在極樂世界作了登記。一旦無常到來,心裏不會恐慌,因爲已經預辦了淨土資糧,在極樂世界作了登記,這時就能直接進入淨土,永遠不受生死的風吹雨淋。

  【予一相識,平生多殺魚之罪。晚年得疾,有似中風。予憐其罪惡疾苦,乃往見之。勸念阿彌陀佛。堅不肯念,但與予說雜話。豈非爲惡業所障,疾病所昏,已不能回心念善。閉眼之後,將奈之何。故修此者,宜急早回首也。】

  我認識一個人,平生造了很多殺魚的罪業。他晚年得了一種類似中風的病。我憐憫他罪業病苦,就去看他,勸他念阿彌陀佛。他堅持不肯念,只跟我說一些世間雜話。這是他被惡業障住,被疾病昏亂心識,已經不能回心念善了。人被業力障到這種地步,勸也勸不過來。按他的情況,閉眼後怎麼辦?只有隨業流轉了。

  我們要從這裏吸取教訓,一定要乘著現在有機會時盡早修淨土,不然業障現前,想修也修不起來,別人勸也聽不進去。這樣不生淨土,就流入生死,不知哪生哪劫再能出頭。

  所以,修淨土,要及早回頭,不能拖延。就像出門在外,頭一件事就是找旅館,不要等天黑了再找。到時暮色沈沈,到哪裏去找?只有露宿街頭。春天雨水多,出門要帶好傘。不帶傘,忽然大雨傾盆而至,措手不及,會淋得狼狽不堪。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了生脫死這麼重大的事如果不先做好准備,一旦大限來臨,想解脫就很困難了。

  【世間晝必有夜,寒必有暑。人所共知,不可隱者。若曰生必有死,人乃諱之,不肯說出。何大蔽也。蓋不知所謂我者,初不曾死,唯業緣盡而去耳。故不可不修淨土,以求蓮華中生。而受清虛之身,無極之壽,以脫一切生死苦惱也。】

  在世間,有白天就有黑夜,有嚴寒就有酷暑。這是人人皆知的明顯事實。而“有生必有死”這一點,人們因爲忌諱而不肯說,何必這樣遮掩呢?一般人不知道,所謂的“我”從來沒有滅過,只是業緣盡時遷到另一生處。既然一死不是永滅,死後還有去處,那就要爲自己選擇最好的去處,因此不能不修淨土,以求在淨土的蓮花中化生,得到清虛之身、無極之壽,以此徹底解脫一切生死苦惱。

  普勸修持六

  【下品下生者,乃臨終時,地獄形相已現,能至心十念南谟阿彌陀佛,則變地獄形相爲蓮華,亦生淨土。此佛慈悲至深,威力至大。故能如此。是所謂十念者,乃生前自十聲念阿彌陀佛,非謂身後請人念也。】

  下品下生是指臨終時地獄形相已現,此時能至心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地獄相就頓時變成蓮花,也往生淨土。阿彌陀佛慈悲極深,威力極大,所以憑十念佛就變地獄爲蓮花(可見佛力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自身心力不可思議。)。這裏說的“十念”,是指生前自己念十聲阿彌陀佛,不是死後請人念。

  【生前自念者,臨命終時,佛與菩薩自來迎接,故必生淨土。身後請人念者,未可知也。經雲:身後人爲作功果,七分得一。生前自作者,得千百倍報。人何苦不于生前每日十聲念佛,必待死而請人念乎?】

  生前自己念,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和菩薩衆自然前來迎接,因此一定往生淨土。死後請別人念,那就不得而知了。

  經上說:死後請別人做功德,七分中自己得一分;生前自己做,得千百倍的報。人何苦生前不每天堅持念十聲佛,一定要等死後才請別人念呢?自己在中陰界隨業飄蕩,能有多大的把握?不如生前及早做好准備。(就像春運期間,事先訂好票,臨走時就穩穩當當,到點直接上火車。如果提前不准備,到時買不到票,就耽誤大事了。)

  下面是用叁個比喻顯示單憑自力和兼仗佛力的差別。

  【又雲:譬如鐵石雖重,賴舟船力,可以渡江。一針雖輕,不賴舟船,江不可渡。蓋謂人有重罪,仗佛力者,可生淨土。罪惡雖輕,不仗佛力,亦不得生。】

  又說:比如鐵石雖然沈重,但靠船的托力,可以渡江;一根針雖然輕,不依船力,就渡不了江,而且一放在水裏就立即沈落。比喻人造了重罪,仗佛願力,仍可往生淨土;人的罪業雖輕,不仗佛力,仍生不到淨土,一定隨此業沈溺生死。

  以教理能決定,不仗佛力帶業往生,就只有在斷盡叁界煩惱後才能解脫,即使只剩下一毫煩惱未斷,也必定隨此煩惱流入生死。

  【又如平生爲惡,一日招安,遂爲良民。仗佛力而消罪惡者,亦複如是。】

  又比如,平生作反賊,造了很多罪,一日接受朝廷的招安,就轉爲良民。仗佛力消除罪業,也是如此。

  《觀經》上說:至心一念稱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是說,如果以往造了重罪,但現在回心向善,一心歸投阿彌陀佛,誠心持念佛名,從此就得到彌陀大願的攝受,在佛力加持下,消除罪業,往生淨土。

  【又如虮蟲,萬死萬生,不能一裏。若附人身,千裏可至。仗佛力而生淨土者,亦複如是。切勿疑己有罪惡念佛而不可以往生。但起見佛得道,還度一切冤親之心,則無不生也。】

  又如一條小蟲,萬死萬生,憑著自己的能力,怎麼爬也爬不到一裏。如果它附在一架飛機的座位上,一小時就能到達千裏之外。這是憑借飛機的力量。單憑自力千生萬世也爬不到。凡夫依仗彌陀的願力往生淨土,也是如此。切莫懷疑我有罪業,怎麼能念佛生淨土,有此疑心就障礙了自己。所以,要打消顧慮,相信佛力,只要發起見佛得道後度盡一切冤親的心,就沒有不往生的。

  【或雲:人平生爲惡,殺害衆生,苦虐人民。臨死念佛,亦得往生。其所殺所苦之衆生,懷冤枉之心,何時而可解乎?】

  有人說:人一生造惡,殺害衆生,對他人做了很多傷害,如果他臨終憑念佛也能往生,那所殺所苦的衆生所懷的冤恨之心,何時才能解開呢?

  【答雲:生淨土得道之後,皆度脫一切冤親。豈不勝冤冤相報,彼此無出期者乎。】

  答:此人往生淨土得道之後,有大道力,度脫一切冤親,這不是勝過冤冤相報、彼此永無出期嗎?

  所以,不論自己身上或衆生身上,所存在的一切暫時和究竟的問題,都能依靠往生淨土,得到解決。一個凡夫往生西方淨土,就像壯士沖出生死怨敵的重圍,到達最安全最安樂的國土。然後,在淨土中成就聖道,成辦無量無邊衆生的暫時究竟的一切義利。

  

  

《龍舒淨土文講記(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