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見到衆生業緣的本末。這就是兩家設立教化重點上的差別。(目前顯現的生死現象,叫做“末”;其根源是宿世的惑業,叫做“本”。如果不了知貫穿叁世的因果律,而只看枝末表相,就無法認識輪回和涅槃。)
【欲知釋氏之所長,須看《楞嚴》、《楞伽》、《圓覺》與《無蓋障菩薩所問經》,及曉《金剛經》之理。未能如是,而遂非之,則孔子所謂不知而作之者,可不戒哉。】
要了解佛家的優勝之處,必須看《楞嚴》、《楞伽》、《圓覺》、《無蓋障菩薩所問經》,及通曉《金剛經》的義理。如果還沒有能通曉其意,就以自己膚淺之見否棄佛的教法,那就成了孔子所說的“不知而作之者”[1],這種無知評判的惡習,不可不戒除啊!
【誠如是,則釋氏爲可信矣。其言淨土,烏可以不信哉?所謂出世間法,淨土尤其要者。不可以不勉也。】
如果能潛心研讀佛典,就知道釋迦的言教是可信的。佛語既然可信,佛所說的淨土怎麼能不信呢?所謂的出世間法,淨土尤其是關鍵,不可不努力地學修。
淨土起信五
【世有專于參禅者雲:惟心淨土,豈複更有淨土?自性阿彌,不必更見阿彌。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則,西方淨土,有理有迹。論其理,則能淨其心,故一切皆淨。誠爲惟心淨土矣。論其迹,則實有極樂世界。佛丁甯詳複言之,豈妄語哉。】
世間有專門參禅的人說:唯獨心是淨土,哪裏更有淨土?本性爲彌陀,不必再見彌陀。這些話說得似是而非。爲什麼?因爲西方淨土有理有迹(“理”即內之理體;“迹”爲顯現的事相)。說到理,當然能清淨自心,一切都隨著清淨,的確心外無土,淨土唯心。說到迹或說到顯現的事相,則真實有具足功德的極樂世界。如果這沒有事實,那佛在諸多經典中反複叮咛演說,不就成了滿口妄語了嗎?
意思是說,如果極樂世界子虛烏有,那經上說極樂在十萬億刹土之外,國中寶池德水,行樹羅網,德風華雨,法音宣流,上善聚會,遍供諸佛等等,都成了只是編故事騙人。但佛有什麼必要一再地編故事騙人呢?所以,佛說的極樂世界是極真實的存在。
【人人可以成佛。所謂自性阿彌者,固不妄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刻佛像而極其華麗。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後能成。不可遽指良材,而遂謂極佛像之華麗也。是所謂唯心淨土,而無複更有淨土;自性阿彌,不必更見阿彌者,非也。】
當然,人人可以成佛。所謂自性彌陀的說法,並不是無稽之談。但也不可能猝然得此境界。比如,質地優良的木材可雕成佛像,而極盡莊嚴,但須加功雕刻,才能雕成,不能馬上指著木材就說:它已經具足佛像的一切華麗。所謂唯心是淨土,再無其他淨土;本性是阿彌,不必再見阿彌的說法,完全是錯的。
【又或信有淨土,而泥唯心之說,乃謂西方不足生者。謂參禅悟性,超佛越祖,阿彌不足見者。皆失之矣。】
又有人相信有淨土,但他拘泥在“唯心”的說法上,就說西方不必生。認爲參禅悟得本性,超佛越祖,阿彌不必見,都是有失誤。
【何則,此言甚高,竊恐不易到。彼西方淨土,無貪無戀,無嗔無癡。吾心能無貪無戀,無嗔無癡乎?彼西方淨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靜則靜,欲去則去。吾思衣而無衣,則寒惱其心。思食而無食,則饑惱其心。欲靜而不得靜,則群動惱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則系累惱其心。是所謂唯心淨土者,誠不易到也。】
爲什麼?這些話雖然說得高,恐怕一時不容易達到。如果說我的心就是淨土,不必生西方,那可以問:西方淨土中無貪無戀、無嗔無癡,我的心能無貪無戀、無嗔無癡嗎?西方淨土中想衣得衣,想食得食,欲靜則靜,欲去則去,我想衣得不到衣,寒冷就逼惱自心;想食得不到食,饑餓就逼惱自心;想靜得不到靜,喧鬧就逼惱自心;想去面不能去,系累就惱亂自心。可見,唯心淨土確實是不容易達到的。
雖然理上說,任何境界都是自心所現,但現在自心能現出功德莊嚴的淨土嗎?能現出和極樂世界同樣的境界嗎?能得到與淨土一樣的受用嗎?對業力深重的凡夫來說,這是極不易達到的。
【彼阿彌陀佛福重山海,力挈天地。變地獄爲蓮華,易于反掌。觀無盡之世界,如在目前。吾之福力,尚不能自爲,常恐宿業深重,墜于地獄,況乃變作蓮華乎?隔壁之事,猶不能知。況乃見無盡世界乎。是所謂自性阿彌者,誠不易到也。】
愚人執著自性是彌陀,不必再見彌陀。當然,彌陀是自性中顯現的,但凡夫哪裏顯發了與彌陀一樣的恒沙功德?世間以山爲高,以海爲廣,但山、海與佛的福德相比,如一粒微塵比太虛。佛的神力能提起天地,變地獄爲蓮花,易如反掌。佛普觀無盡世界,如在眼前。而自己的福德力,尚不能自保,常恐宿業深重,墮于地獄,何況把地獄變作蓮花?連隔壁發生的事都不知道,何況能見無盡的世界?所以,“自性彌陀”的境界,確實是不易達到的。
【然則吾心可以爲淨土,而猝未能爲淨土。吾性可以爲阿彌,而猝未能爲阿彌。烏得忽淨土而不修,舍阿彌而不欲見乎?】
這樣看來,我的心雖可現淨土,但不能猝然現淨土;我的性雖可作彌陀,但不能猝然作彌陀。怎麼能忽視淨土而不修,怎麼能舍棄阿彌而不想見呢?
【故修西方見佛,而得道則甚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參禅悟性,超佛越祖爲甚難。況修淨土者,不礙于參禅。何參禅者,必薄淨土而不修也。】
所以,修西方見阿彌陀佛,得道就非常容易,因爲在淨土,不論依報——水、鳥、花、樹,正報——佛、菩薩,凡是見到、聞到、觸到,都能增長道念,增長智慧、辯才、叁昧,所以容易得道。
如果只住在惡濁的娑婆,想憑自力參禅,悟明本性、超佛越祖,有很大難度。何況修淨土不妨礙參禅,爲何參禅人鄙視淨土而不修?
【大阿彌陀經雲:十方有無量菩薩,往生阿彌陀佛國。彼菩薩尚欲往生,我何人哉?不欲生彼。是果勝于諸菩薩乎?由此言之,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者,大而不要,高而不切。修未到者,誤人多矣。不若腳踏實地,持誦修行。則人人必生淨土,徑脫輪回。與虛言無實者,天地相遠矣。】
《無量壽經》上說,十方有無量菩薩都往生阿彌陀佛國土。連成就高深的諸大菩薩都志願求生西方,我是何等人呢?竟然不願求生西方,自己的修行果真超過大菩薩嗎?
這麼說來,“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的說法高而不切實。如果修持沒有實證到這一地步,就會耽誤很多人!不如腳踏實地持誦修行,則人人必能生淨土,直出輪回。其結果與只愛空談而沒得到實際的人相比,有天壤之別。
--------------------------------------------------------------------------------
[1] 自己不了解所評判的事物,而妄下斷言,叫做“不知而作之”。
《龍舒淨土文講記(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