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舒淨土文講記(叁)
淨土起信六
【佛眼見無量劫事,故自古及今,無所不見。又戒人妄語,必不自妄語以诳人。又戒人有我,必不自有我以誇人。故其言誠可師法。】
佛的慧眼曆曆明見無量劫來的往事,所以,古今發生的事無不照見。而且,佛教人守持妄語戒,自己必不會說妄語騙人。佛還教人不要有“我”,所以不會爲了顯耀自己,而在人前吹噓(即佛沒有我執,不會爲顯示自己,故意在大衆前吹噓自己遍知一切。所以,佛說自己遍知是真實的。)。既然佛遍知一切真理,佛說的言教就一定堪作依止。
【按《楞嚴經》雲:有十種仙,皆壽千萬載,數盡複入輪回。爲不曾了得真性故,與六道衆生同名七趣。是皆輪回中人也。】
按照《楞嚴經》上講,世間有十種仙,壽命都達到千萬歲,但福報受盡時,又落入輪回。因爲這十種仙都沒有明見真性,所以與六道衆生合稱爲七趣,都是輪回中的人。
【世人學仙者,萬不得一。縱使得之,亦不免輪回。爲著于形神而不能舍去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現之妄想,非爲真實。故《寒山詩》雲:饒汝得仙人,恰似守屍鬼。非若佛家之生死自如,而無所拘也。】
世上學仙的人,一萬人中難得有一人成就。縱然成就了仙果,也只是暫時脫離下界,終究不免輪回。這些仙執著于形神不能舍去,而形神只是真性中所現的妄想,並不真實。所以,《寒山詩》說:縱然得仙果,也只如一個守屍鬼。不像佛家生死自如,無所拘束。
【近自數百年來,得仙者唯鍾離呂公。而學鍾離呂公者,豈止千萬。自予親知間,數亦不少。終皆死亡,埋于下土。是平生空費心力,終無所益也。】
近幾百年來,成仙的只有漢鍾離和呂洞賓。而學漢鍾離和呂洞賓的人,何只千萬。我親自了解的,也爲數不少,最終都歸于一死,埋在土下。這是空費一生心力,終究沒有得到實益。
【欲求長生,莫如淨土。生淨土者,壽數無量。其爲長生也大矣。不知修此法門,而學神仙。是舍目前之美玉,而求不可必得之碔砆[1],豈不惑哉?】
求長生也沒有不對,但要認清什麼才是得長生的道。想求長生,不如生淨土,一生淨土就得到無量壽,是最大的長生。不知修淨土而去學神仙,是棄眼前的美玉不要,而去求不一定得到的似玉的石頭,這不是糊塗嗎!
“真正的美玉”,是指生淨土得到真長生,壽命無量。“眼前”,指即生就能成就。“似玉的石頭”,指修成神仙,壽命達千萬年,福盡依然落入生死,所以是假長生。“不可必得”,指修神仙不一定能修成。
那麼,生淨土爲什麼就得到無量壽呢?因爲阿彌陀佛有一條大願:“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我若成佛,我刹土中人民的壽命無有限量,除了他有自己的本願,壽命長短隨他的心願,此願不成就,我就不取正覺。)”現在阿彌陀佛成佛已經十劫,此願圓滿成就,所以往生淨土就得到真正的長生。
《往生傳》裏記載,南北朝的昙鸾大師,早先從隱士陶弘景那裏得到十卷仙經。當時,昙鸾欣然自得,認爲依此一定能修成仙果。
後來他遇到梵僧菩提留支,就問他:“佛道中也有長生術嗎?能除衰老而不死嗎?”
菩提留支說:“長生不死,只有佛道中有。”授予他《十六觀經》說:“你可誦習此經,依此就不會再生叁界,輪轉六道,世間種種盈虛、消息、禍福、成敗,再不會出現。若論壽命長短,有用劫石計量的、有用恒河沙計算的,沙石的數量終究有限,而依此修得的壽量卻無有窮極。這是我大覺金仙氏的長生法門。”
昙鸾生起了信心,就燒毀仙經。從此專修《觀經》法門。即使嚴寒酷暑,疾病侵襲,也從不懈怠。
當時,東魏的皇帝敬重他的志向,爲嘉獎他自行化他,廣傳佛法,賜予他“神鸾”的稱號。
有一天,昙鸾大師告誡弟子說:“地獄諸苦,不可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不修。”說完,讓衆弟子高聲稱念阿彌陀佛。昙鸾大師面西閉目頂禮,安然往生。
當時,僧俗大衆同時聞到管弦絲竹聲,從西方傳來。過了許久才消失。
昙鸾大師的選擇很明智,如果他不修淨土,而學仙經,即使修成仙果,也終究在報盡後墮入生死。因此,從究竟上說,修仙不能長生不死,而他選擇了無量壽法門,一生精進,往生西方上品,成了大菩薩,從而壽命無極,永生不死。
【或雲:淨土乃閉眼後事,有何證驗?】
有人問:淨土是閉眼後的事,有什麼事實證明它存在?
【答雲:淨土傳備載感應,豈無證驗哉?況神仙者,有所得,則甚秘而不傳,以謂泄天機而有罪。佛法門唯恐傳之不廣,直欲度盡衆生而後已。是其慈悲廣大,不易測量,非神仙之可比也。】
答:曆代淨土傳中記載有很多感應事迹,難道不可以作證明嗎?何況修神仙的人,在有所得時,非常保秘,不向外傳,以爲泄露天機有罪,但佛的法門唯恐傳得不廣,直欲度盡一切衆生而後已,這是因爲佛的慈悲極爲廣大,不可測量,非神仙可比。
從古至今,無數聖賢臨終正念分明,或坐脫立亡,或預知時至,或天樂鳴空,或聖衆迎接,難道這些都不能作爲證明嗎?如果只是神話,怎麼會臨終出現如此昭彰顯著的瑞相呢?單單虛構的世界,讓人去求生,臨終會出現這樣的瑞相嗎?世間種種邪教會說有各種世界,他們的教徒臨終時出現了這樣的瑞相嗎?如果這一切只是謊言,絕不可能流傳上千年,早就會被人否定抛棄了。
淨土起信七
【人有不信因果,從而不信淨土者。夫因果烏可以不信乎?經雲: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有人認爲佛講的因果報應只是說教,不是事實,因爲不信因果,就連帶不信佛說的淨土。因果怎麼可以不信呢?經上說:要知前世種了什麼因,就看今生怎樣受報;要知來世得什麼果,就看今生怎麼造因。
【若不信此語,何不以目前之事觀之。人生所以有貧富,有貴賤,有苦樂勞逸,有榮辱壽夭,其禍福種種不同。雖曰天命,天豈私于人哉?蓋以人前生所爲不同,故今生受報亦不同。而天[2]特主之耳。】
如果不信此語,何不以眼前的事觀察一下?人的遭遇有種種不同,有貧富、貴賤,苦樂、勞逸,榮辱、壽夭,其禍福種種不同。雖說是天命,天豈有私心,只優待一部分人,而懲罰另一部分人?實際上,這是由人自己前世造業不同,因此就有今生受報種種不同,天只是來主持這件事。
以因果律解釋禍福最合理了。因果律說,一切果報的差別源于造業的差別。造業時,存心有善惡、心力有強弱、持續有長短、對境有輕重,千差萬別,受報也就有種種不同。只要認真作一番觀察,就會知道:只有用因果律才能解釋一切禍福的由來。天只是公平地按每個人自身的業力來定果報。造了不同的業,自然顯現不同的果。
【是以此身,謂之報身。報身者,報我前世所爲,故生此身也。天何容心哉?】
因此,目前這個身就叫“業報身”。報是酬報之義。這個身是酬報前世的所爲。按照前世的業行,就出現這個身壽命、相貌、受用等的差別。天何嘗在其中用一分心思呢?
【譬如人有功罪于外,當受賞罰于官府。官府豈私于人哉?特以有功當賞,有罪當罰,而主之耳。豈以賞罰無故而加于人?世間官府,猶不以賞罰無故而加于人,況天地造化,豈以禍福而無故加于人乎?是知以前世所爲有善惡,故以禍福而報之也。】
比如人在外立功或犯罪,就會受到官府的獎賞或懲罰,官府哪裏對人有私心?只不過按照人的功過給予賞罰,有功的行賞,有罪的懲罰,官府在其中作一個主持,哪裏是無故把賞罰加之于人?世間官府尚不會把賞罰無故加之于人,何況天地造化,哪裏會把禍福無故加之于人呢?由此就知道,前世的所爲有善有惡,故今生受報有福有禍。
【以其不能純乎善,故不得純受其福報。乃有富貴而苦夭者,有貧賤而壽樂者,有榮寵而悴辱者。其爲果報,各隨其所爲,如影從形,如響應聲,纖毫不差。】
造因時不能做到純一是善,感果時就不能純一享福,因此就有富貴而短命、貧賤而長壽、榮耀而敗落等等苦樂夾雜的情況。所顯現的果報,隨各自因地所爲,如影子跟從身形,如谷響回應聲音,無絲毫差錯。
比如,行善時,有貪名心、競爭心、傲慢心等,內心雜有煩惱,或做完後心生後悔,這樣因地業行不純,善中夾帶惡,果上就不可能純一領受福報,福中會帶幾分禍。人間這類現象很多,有人財富豐裕,內心卻空虛痛苦;有人生活貧困,反而健康長壽;有人一度榮耀,最終慘遭敗落;有人事業有成,家庭卻不美滿。這些苦樂夾雜的報,唯一是按照宿世的善惡業力,毫厘不爽地顯現。
【故雲:種桃得桃,種李得李。未有種麻而得豆,種黍而得稷者。】
所以說:“種桃得桃,種李得李。”(意思是說,種什麼種子,就收什麼果,絲毫不差。)沒有種芝麻而得豆子,種黃米而得谷子的事。
【唯種時少,收獲時多。故作善惡時甚小,受禍福之報甚大。故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人生爲善惡,果報還如此。蓋造化自然之理也。】
只不過播種時量少,收獲時量多。所以,造善惡業時很小,受禍福的果報很大。因此說:“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外無情種子生果有這樣的增長律,內有情作善惡受果也是如此。這是造化自然的規律(“造”指因上的造作,“化”指果上的化現,“自然”即因果律法爾如此)。
以上講了這樣兩條因果律:
一、善惡禍福的對應規律:一切禍從惡業生,一切福從善業生。人生的禍福差別,唯一是按以往所造善惡業的差別,毫厘不爽地變現。
二、業的增長規律:造業時微小,顯現果報時巨大。如起一念嗔心,看似微小,業力成熟時,卻顯現非常漫長、慘重的地獄果報。又如,幾分鍾內殺了一只雞,果上卻要在億萬年中變現刀山、火海等的恐怖境界,感受極爲劇烈的痛苦。
【此理可信,…
《龍舒淨土文講記(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