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舒净土文讲记(三)
净土起信六
【佛眼见无量劫事,故自古及今,无所不见。又戒人妄语,必不自妄语以诳人。又戒人有我,必不自有我以夸人。故其言诚可师法。】
佛的慧眼历历明见无量劫来的往事,所以,古今发生的事无不照见。而且,佛教人守持妄语戒,自己必不会说妄语骗人。佛还教人不要有“我”,所以不会为了显耀自己,而在人前吹嘘(即佛没有我执,不会为显示自己,故意在大众前吹嘘自己遍知一切。所以,佛说自己遍知是真实的。)。既然佛遍知一切真理,佛说的言教就一定堪作依止。
【按《楞严经》云:有十种仙,皆寿千万载,数尽复入轮回。为不曾了得真性故,与六道众生同名七趣。是皆轮回中人也。】
按照《楞严经》上讲,世间有十种仙,寿命都达到千万岁,但福报受尽时,又落入轮回。因为这十种仙都没有明见真性,所以与六道众生合称为七趣,都是轮回中的人。
【世人学仙者,万不得一。纵使得之,亦不免轮回。为著于形神而不能舍去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现之妄想,非为真实。故《寒山诗》云:饶汝得仙人,恰似守尸鬼。非若佛家之生死自如,而无所拘也。】
世上学仙的人,一万人中难得有一人成就。纵然成就了仙果,也只是暂时脱离下界,终究不免轮回。这些仙执著于形神不能舍去,而形神只是真性中所现的妄想,并不真实。所以,《寒山诗》说:纵然得仙果,也只如一个守尸鬼。不像佛家生死自如,无所拘束。
【近自数百年来,得仙者唯钟离吕公。而学钟离吕公者,岂止千万。自予亲知间,数亦不少。终皆死亡,埋于下土。是平生空费心力,终无所益也。】
近几百年来,成仙的只有汉钟离和吕洞宾。而学汉钟离和吕洞宾的人,何只千万。我亲自了解的,也为数不少,最终都归于一死,埋在土下。这是空费一生心力,终究没有得到实益。
【欲求长生,莫如净土。生净土者,寿数无量。其为长生也大矣。不知修此法门,而学神仙。是舍目前之美玉,而求不可必得之碔砆[1],岂不惑哉?】
求长生也没有不对,但要认清什么才是得长生的道。想求长生,不如生净土,一生净土就得到无量寿,是最大的长生。不知修净土而去学神仙,是弃眼前的美玉不要,而去求不一定得到的似玉的石头,这不是糊涂吗!
“真正的美玉”,是指生净土得到真长生,寿命无量。“眼前”,指即生就能成就。“似玉的石头”,指修成神仙,寿命达千万年,福尽依然落入生死,所以是假长生。“不可必得”,指修神仙不一定能修成。
那么,生净土为什么就得到无量寿呢?因为阿弥陀佛有一条大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我若成佛,我刹土中人民的寿命无有限量,除了他有自己的本愿,寿命长短随他的心愿,此愿不成就,我就不取正觉。)”现在阿弥陀佛成佛已经十劫,此愿圆满成就,所以往生净土就得到真正的长生。
《往生传》里记载,南北朝的昙鸾大师,早先从隐士陶弘景那里得到十卷仙经。当时,昙鸾欣然自得,认为依此一定能修成仙果。
后来他遇到梵僧菩提留支,就问他:“佛道中也有长生术吗?能除衰老而不死吗?”
菩提留支说:“长生不死,只有佛道中有。”授予他《十六观经》说:“你可诵习此经,依此就不会再生三界,轮转六道,世间种种盈虚、消息、祸福、成败,再不会出现。若论寿命长短,有用劫石计量的、有用恒河沙计算的,沙石的数量终究有限,而依此修得的寿量却无有穷极。这是我大觉金仙氏的长生法门。”
昙鸾生起了信心,就烧毁仙经。从此专修《观经》法门。即使严寒酷暑,疾病侵袭,也从不懈怠。
当时,东魏的皇帝敬重他的志向,为嘉奖他自行化他,广传佛法,赐予他“神鸾”的称号。
有一天,昙鸾大师告诫弟子说:“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说完,让众弟子高声称念阿弥陀佛。昙鸾大师面西闭目顶礼,安然往生。
当时,僧俗大众同时闻到管弦丝竹声,从西方传来。过了许久才消失。
昙鸾大师的选择很明智,如果他不修净土,而学仙经,即使修成仙果,也终究在报尽后堕入生死。因此,从究竟上说,修仙不能长生不死,而他选择了无量寿法门,一生精进,往生西方上品,成了大菩萨,从而寿命无极,永生不死。
【或云:净土乃闭眼后事,有何证验?】
有人问:净土是闭眼后的事,有什么事实证明它存在?
【答云:净土传备载感应,岂无证验哉?况神仙者,有所得,则甚秘而不传,以谓泄天机而有罪。佛法门唯恐传之不广,直欲度尽众生而后已。是其慈悲广大,不易测量,非神仙之可比也。】
答:历代净土传中记载有很多感应事迹,难道不可以作证明吗?何况修神仙的人,在有所得时,非常保秘,不向外传,以为泄露天机有罪,但佛的法门唯恐传得不广,直欲度尽一切众生而后已,这是因为佛的慈悲极为广大,不可测量,非神仙可比。
从古至今,无数圣贤临终正念分明,或坐脱立亡,或预知时至,或天乐鸣空,或圣众迎接,难道这些都不能作为证明吗?如果只是神话,怎么会临终出现如此昭彰显著的瑞相呢?单单虚构的世界,让人去求生,临终会出现这样的瑞相吗?世间种种邪教会说有各种世界,他们的教徒临终时出现了这样的瑞相吗?如果这一切只是谎言,绝不可能流传上千年,早就会被人否定抛弃了。
净土起信七
【人有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夫因果乌可以不信乎?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有人认为佛讲的因果报应只是说教,不是事实,因为不信因果,就连带不信佛说的净土。因果怎么可以不信呢?经上说:要知前世种了什么因,就看今生怎样受报;要知来世得什么果,就看今生怎么造因。
【若不信此语,何不以目前之事观之。人生所以有贫富,有贵贱,有苦乐劳逸,有荣辱寿夭,其祸福种种不同。虽曰天命,天岂私于人哉?盖以人前生所为不同,故今生受报亦不同。而天[2]特主之耳。】
如果不信此语,何不以眼前的事观察一下?人的遭遇有种种不同,有贫富、贵贱,苦乐、劳逸,荣辱、寿夭,其祸福种种不同。虽说是天命,天岂有私心,只优待一部分人,而惩罚另一部分人?实际上,这是由人自己前世造业不同,因此就有今生受报种种不同,天只是来主持这件事。
以因果律解释祸福最合理了。因果律说,一切果报的差别源于造业的差别。造业时,存心有善恶、心力有强弱、持续有长短、对境有轻重,千差万别,受报也就有种种不同。只要认真作一番观察,就会知道:只有用因果律才能解释一切祸福的由来。天只是公平地按每个人自身的业力来定果报。造了不同的业,自然显现不同的果。
【是以此身,谓之报身。报身者,报我前世所为,故生此身也。天何容心哉?】
因此,目前这个身就叫“业报身”。报是酬报之义。这个身是酬报前世的所为。按照前世的业行,就出现这个身寿命、相貌、受用等的差别。天何尝在其中用一分心思呢?
【譬如人有功罪于外,当受赏罚于官府。官府岂私于人哉?特以有功当赏,有罪当罚,而主之耳。岂以赏罚无故而加于人?世间官府,犹不以赏罚无故而加于人,况天地造化,岂以祸福而无故加于人乎?是知以前世所为有善恶,故以祸福而报之也。】
比如人在外立功或犯罪,就会受到官府的奖赏或惩罚,官府哪里对人有私心?只不过按照人的功过给予赏罚,有功的行赏,有罪的惩罚,官府在其中作一个主持,哪里是无故把赏罚加之于人?世间官府尚不会把赏罚无故加之于人,何况天地造化,哪里会把祸福无故加之于人呢?由此就知道,前世的所为有善有恶,故今生受报有福有祸。
【以其不能纯乎善,故不得纯受其福报。乃有富贵而苦夭者,有贫贱而寿乐者,有荣宠而悴辱者。其为果报,各随其所为,如影从形,如响应声,纤毫不差。】
造因时不能做到纯一是善,感果时就不能纯一享福,因此就有富贵而短命、贫贱而长寿、荣耀而败落等等苦乐夹杂的情况。所显现的果报,随各自因地所为,如影子跟从身形,如谷响回应声音,无丝毫差错。
比如,行善时,有贪名心、竞争心、傲慢心等,内心杂有烦恼,或做完后心生后悔,这样因地业行不纯,善中夹带恶,果上就不可能纯一领受福报,福中会带几分祸。人间这类现象很多,有人财富丰裕,内心却空虚痛苦;有人生活贫困,反而健康长寿;有人一度荣耀,最终惨遭败落;有人事业有成,家庭却不美满。这些苦乐夹杂的报,唯一是按照宿世的善恶业力,毫厘不爽地显现。
【故云:种桃得桃,种李得李。未有种麻而得豆,种黍而得稷者。】
所以说:“种桃得桃,种李得李。”(意思是说,种什么种子,就收什么果,丝毫不差。)没有种芝麻而得豆子,种黄米而得谷子的事。
【唯种时少,收获时多。故作善恶时甚小,受祸福之报甚大。故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盖造化自然之理也。】
只不过播种时量少,收获时量多。所以,造善恶业时很小,受祸福的果报很大。因此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外无情种子生果有这样的增长律,内有情作善恶受果也是如此。这是造化自然的规律(“造”指因上的造作,“化”指果上的化现,“自然”即因果律法尔如此)。
以上讲了这样两条因果律:
一、善恶祸福的对应规律:一切祸从恶业生,一切福从善业生。人生的祸福差别,唯一是按以往所造善恶业的差别,毫厘不爽地变现。
二、业的增长规律:造业时微小,显现果报时巨大。如起一念嗔心,看似微小,业力成熟时,却显现非常漫长、惨重的地狱果报。又如,几分钟内杀了一只鸡,果上却要在亿万年中变现刀山、火海等的恐怖境界,感受极为剧烈的痛苦。
【此理可信,…
《龙舒净土文讲记(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