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則淨土之說必可信。何則,二者皆佛言也。佛誠言于因果,必不妄言于淨土。故因不信因果,從而不信淨土者,此可以解其惑矣。】
如果因果的道理可信,那麼淨土教也一定可信。爲什麼?因爲兩種法都是佛所說。佛說因果既然真實,說淨土也必定不是妄言。因此,若有因不信因果故而不信淨土者,由以上說理可以解除他的疑惑。
淨土起信八
【人有見目前善惡未有報者,遂不信因果,而因以不信淨土。殊不知善惡未有報者,非無報也。但遲速耳。】
有人因爲看到眼前的善惡業沒有感果報,就不信有因果,由此不信有淨土。豈不知眼前沒有報,並不是根本沒有報,只是報來時有快慢的不同。
因果律貫通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業的成熟果報有叁種:現世報;來世報;第叁世之後報。造業受報的快慢不同,短的幾年受報,長的千萬劫後才受報。如果只看今生這一段,當然很多業是看不到感果受報的。
就像一部幾十集的電視劇,有關系密切的前後劇情,如果只看其中的五分鍾,會見到一個人犯了大罪,還逍遙法外,作威作福。只有繼續向後看,才演他被铐上鐐铐、關進監獄。同樣的道理,這一生只是輪回連續劇中的小小片段,如果只看這一段,當然看不到很多事情的前因後果。如果就此認爲沒有因果報應,那就大錯特錯了。
【佛嘗謂阿難雲:“人有今世爲善,死墮地獄者。有今世爲惡,死生天堂者。”阿難問:“何故?”佛言:“今世爲善、死墮地獄者,今世之善未熟,前世之惡已熟也。今世爲惡、死生天堂者,今世之惡未熟,前世之善已熟也。熟處先受報。譬如欠債,急處先還。”】
有一次,佛對阿難說:“在人間,有人一生行善,死了墮地獄;有人一生造惡,死了卻升天堂。”
阿難問:“這是爲什麼?”
佛說:“今生爲善、死墮地獄,是因今生造的善業還沒成熟,而前世造的惡業已成熟,以前世的惡業,死後墮入地獄(等來世今生的善業成熟時,才感受它的樂果)。今生造惡,死生天堂,是因今生造的惡業還沒成熟,而前世造的善業已成熟,以前世的善業生到天堂。(今生的惡業到來世成熟時,才感受它的苦果。)”
總之,人在前世今生造了很多業,這些業按照先成熟先受報的規則,逐一成熟果報,就像欠下多種債務,逼得緊急的首先償還。所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並非不成立的。
【左氏謂栾武子有德,可以庇其子。故其子黡雖爲惡,而可以免禍。黡之子盈爲善,而黡之惡乃累之,故盈雖善而及于難。止于世間目前可見者言之,善惡之報,尚有如此者。況隔世乎?】
《左傳》上記載,春秋時,有個栾武子很有德,可以用德蔭庇孩子,所以他孩子栾黡雖然造惡,卻能免禍。栾黡的兒子栾盈行善,父親栾黡所造的惡業卻連累了他。所以,栾盈雖然行善,卻遭禍難。單以世間眼前能見的事來講,善惡報應都有這種情形,何況隔世呢?
【《書》曰:“天道福善禍淫。”】
《書經》上說:“天道福善禍淫。”“天道”就是本有的法則,即因果律。因果律決定賜福予善人,降禍予惡人。
【老子曰:“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張極大的天網(因果之網)看來稀疏,卻沒有絲毫漏洞。“疏”指造因和感果,往往間隔很長時間。所造的業,有些在來世受報,有些在叁世、十世、百世,乃至千萬世後受報。“不漏”,指不會無故放脫。經上有一首偈:“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就是表達“不漏”的意思。意思是說,即使經過了百千劫,所造的善惡業也不會無故消亡,一旦因緣會遇,就要絲毫不爽地自受果報。
【是叁教皆言此理。但有遲速耳。豈可以目前未見果報,而遂不信因果,因以不信淨土乎。】
因此,儒、釋、道叁教都說到了因果報應,只是報應有遲速,怎麼能以現在沒見到果報就說全無果報,而不信因果呢?又怎麼能由不信因果,而不信淨土呢?
淨土起信九
【或者疑之雲:人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中,如何便生蓮華一朵?】
有人懷疑說:人在此方的娑婆念佛,怎麼能在西方的七寶池中生一朵蓮花呢?
【予告雲:此不難知也。譬如大明鏡,凡有物來,便現其影。鏡何嘗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彌陀佛國中,清淨明潔,自然照見十方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是故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自然生蓮華一朵。無足疑也。】
我告訴他:這點不難了解。比如一面大鏡子,只要有東西來,就會在鏡子裏顯現影像。鏡子何嘗有分別心,只因爲明淨,而自然顯現影像。同樣道理,阿彌陀佛的佛國,萬物清淨光明,自然照見十方,就像在明鏡裏看自己的臉一樣清楚。因此,這裏念佛,西方的寶池中自然生一朵蓮花。這一點不必懷疑。
“人在這邊活動”比喻“心在這邊念佛”;“鏡子在那邊”比喻“七寶池在西方”;“鏡子是明淨體性”比喻“極樂萬物體性光明,能照十方”;“人活動,就在鏡中現影像”比喻“人念佛,就在西方寶池中生出蓮花”。
【或者又疑之雲:念往生真言者,阿彌陀佛常住其頂,衛護其人。若無量世界,有無量衆生念此真言,阿彌陀佛豈能一一遍住其頂乎?】
又有人懷疑說:念往生咒的人,阿彌陀佛常住在這個人頭上護佑他。如果無量世界有無數衆生同時念往生咒,佛怎麼能安住在每個人的頭上呢?
【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月,普現一切水中。豈不自然哉?】
答:這也是自然就能做到。比如,天上一個月亮,能同時映現在一切淨水中,不是自然就顯現嗎?
比如放很多臉盆,裏面盛滿淨水,月亮同時影現在每一盆水中。月亮不必飛下,天月和水和合,就自然在水中現月影。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一個天月能一時現出千萬水月的影像。同樣,無數世界中的無數衆生同時念往生咒,佛自然影現在每個衆生的頂上。
《涅槃經》上講了這樣一件事:
佛說:從前波羅那城有一位女居士,曾經在過去無量諸佛前種過善根。一次,她在夏安居的九十天,向僧衆供養醫藥。
當時,有位比丘得了重病,請來良醫診斷,需以肉作藥,得不到就治不好病。
女居士很快抽刀割下大腿的肉,切成細末,端給病比丘吃。比丘吃完病就好了。當時,女居士的傷口患瘡,非常痛苦,忍不住出聲說:“南無佛陀!南無佛陀!”
這時,我在舍衛城聽到她的聲音,生起大慈愍心。不久,她見我拿著良藥,塗在她傷口上,傷口恢複如初。而且還見我給她講很多法,聽法後,內心歡喜,發起無上菩提心。
實際上,我並沒有去波羅那城拿藥塗在她傷口上。要知道,這都是慈善根力,讓她見到這樣的事。
這裏,女人內心祈禱是因,佛慈善根力是緣,因緣和合,就在她心前現出佛身的影像。就像河水是因,天月是緣,因緣聚合,就在河水中現出水月影像。月亮沒有從天而降,只是因緣聚會,而在水中映現月影。同樣道理,佛沒有來,但由衆生心地清淨,就在他心前顯現佛身的影像。所以無數人同時祈禱佛,以佛的慈善根力,就在每個人的心前顯現佛身;有無數人同時念往生咒,也以佛的願力,在每個人的頂上顯現佛身。
【或者,又疑之雲:有修行精進,臨終之時,佛與菩薩來迎。且如十方世界,有無量衆生精進,烏能皆知其期而往迎乎?】
又有懷疑說:如果修行精進的人,阿彌陀佛和菩薩衆會在他臨終時迎接他,像十方世界裏有無數衆生精進修行,佛和菩薩怎麼能全部知道他們往生的日子,而前往迎接呢?
【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日,普照無量境界。豈不自然哉?況佛之威神,不止如日月乎。則遍住其頂,遍知其期,何足疑哉。】
答:這也是自然能辦到的。比如,天上一個太陽,能普照無量境界,不論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人畜房屋,乃至細微到每一棵樹上的每一片葉子、每一片葉子上的每一根脈絡,都照得清清楚楚,豈不是自然就遍照?何況佛的威神之力,遠非日月可比。所以,佛遍住在無數衆生頭上,遍知無數衆生往生的時間,又有什麼可懷疑呢!
總之,在佛大智慧光明中,十方衆生的起心動念、因緣果報、往生日期,都一時無余照見。
備說
【晝必有夜,必爲夜備。暑必有寒,必爲寒備。存必有去,必爲去備。何爲夜備?燈燭床蓐。何爲寒備?衾裘炭薪。何爲去備?福慧淨土。】
有白天就一定有黑夜,所以白天要爲黑夜做准備;有酷暑就一定有嚴寒,所以暑天要爲寒冬做准備;有存活就一定有死亡,所以存活要爲死亡做准備。
白天怎麼爲夜晚做准備?准備好燈、燭、床褥。熱天怎麼爲冷天准備?准備好棉衣、柴炭。存活怎麼爲死亡准備?准備好福慧、淨土。
龍舒淨土文卷第一終
--------------------------------------------------------------------------------
[1] 碔砆:一種像玉的石頭。
[2] 天:本來的規律。
《龍舒淨土文講記(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