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舒淨土文講記(四)
龍舒淨土文卷第二
【大藏中有無量清淨平等覺經,阿彌陀過度人道經,無量壽經,無量壽莊嚴經,四者本爲一經。譯者不同,故有四名。其舛訛甚多,予久已校正,亦刊板以行。今按此經,及余經傳,爲淨土總要。】
藏經裏收有《無量壽經》四種譯本。由于譯者不同,而有四種名稱。四種譯本差錯不少,我做了校正,並且刊板流通。現在按此經及其他淨土經、傳,歸納要義,作此淨土法總要。
淨土總要一
【統言大藏,不止有十余經言西方淨土事。其大略謂彼處以七寶莊嚴,無地獄、餓鬼、禽畜,以至蜎飛蠕動之類。常清淨自然,無一切穢雜,故名淨土。其人皆蓮華中生,長生不老。衣食宅宇,隨意化成。其景序長春,無複寒暑。大受快樂,無一切苦惱,故名極樂世界。】
總的來說,藏經裏至少有十余部經講述西方淨土之事。大致是講,彼處以七寶莊嚴,無地獄、餓鬼、畜生,以至飛蟲、爬蟲之類。極樂國中,恒時清淨、自然,無諸穢濁,故名淨土。
淨土中人都是蓮花中化生,長生不老。衣食、住宅,都是隨自意願化現而成。四時常春,無有寒暑。受極大快樂,遠離叁苦、八苦、六道苦等,無一切苦惱,因此稱爲極樂世界。
“淨土”,是指國土中依報環境及正報有情,純一清淨,無諸垢染。不像穢土,環境中有荊棘砂礫、丘陵坑坎、寒暑風雨等濁惡,有情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諸苦惱。
【其佛名阿彌陀者,梵語也。此雲無量。以此佛光明,照見十方世界無有限量。凡念佛衆生,無不知之。故又名無量光佛。此佛壽命,與其國中人民壽命,皆無有限量。雖恒河沙劫,亦無有盡。故又名無量壽佛。】
極樂世界的佛,叫做“阿彌陀佛”。梵語“阿彌陀”,是無量的意思,不論光明、壽量、神通、道力,都無有限量。以此佛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無有限量,凡是念佛衆生,無不照見了知,因此又稱“無量光佛”。此佛壽命和國中人民的壽命,都無有限量,即使經恒沙數劫,也無窮盡,因此又稱“無量壽佛”。
【此佛有大誓願度人,其威神不可思議。故至心信向,念其名號者,現世必消除災難,禳卻冤鬼,安靜形神,增延福壽。西方七寶池中,則生蓮華一朵。他日于其中托生,直脫輪回之外。若此者皆有事迹,非虛言也。】
這位極樂大導師——阿彌陀佛有極宏深廣大的願力,要度盡世上的苦衆生。他的威神不可思議,因此至心信仰歸投,持念他的名號,現世必能消除災難、驅除冤鬼、安甯身心、增福延壽。在西方七寶池中,會生一朵蓮花,他日往生,托生其中,徑直脫出輪回之外。這都有事迹爲證,並非虛言。
唐朝有個儒生邵彪,一天做夢入到一間公府。主事者問他:“你知道自己不中科舉的原因嗎?”他說:“不知道。”主事者就派人帶著他往前走,只見一口大鍋裏,有蛤蜊用人語叫“邵彪”的名字。邵彪恐怖萬分,趕緊念阿彌陀佛,蛤蜊就變成黃雀飛走了。後來,邵彪考上科舉,官做到安撫使。
宋朝有戶姓崇的人家,家中有個女兒,忽然雙目失明。從此,她精進念佛。叁年後,雙眼複明。
又,元朝末年,張士誠攻打湖洲。當時,江浙的丞相與他交戰,抓獲了四十人。官兵用囚車拉著囚犯,准備到別處處死。夜晚停宿在西湖邊上的鳥窠寺。
當時大猷禅師在走廊裏散步。囚犯們見禅師神情閑雅,持誦不斷,就向他求救。禅師教囚犯誠心持念“南無救苦救難阿彌陀佛!”囚犯中有叁人信他的話,一直念佛不斷。
第二天天亮時出發,給囚犯換枷鎖。換到這叁個念佛的人時,刑具不夠,就只用繩子捆綁。過一會兒,再審問,才知是良民被錯抓。叁人因此被釋放。
以上是念佛現世消災免難的例證。
龍舒先生有位相識,叫劉慧仲,是湖州長光人。夜間常做惡夢,龍舒勸他念阿彌陀佛。劉慧仲就至誠高聲念一百零八遍佛號,當夜就能安穩熟睡。第二天仍像前一天念誦。從此每晚都能安穩入睡。
又,鎮江有位蔣婆,七十多歲。有一天她死了,神魂到了陰府。經審查,她的陽壽未盡,應當放還。
閻王問她:“你能念經嗎?”
答:“不能。”
閻王說:“既然不能念經,你就專念阿彌陀佛吧。”
蔣婆放回陽間後,說:“閻王教我念佛,一定錯不了。”
從此她常念阿彌陀佛,活到近一百二十歲。
以上是念佛能安靜形神、增福延壽的例證。
宋朝有位荊王夫人,與衆婢妾勤修淨土。其中只有一位侍妾懶惰、懈怠。夫人訓斥她後,把她擯去。
這位侍妾悔悟,從此精進念佛。過了許久時日,她告訴其他侍妾說:“我今夜要往生西方了。”
當夜,異香滿室,果然無疾往生。
次日,同修的一位侍妾告訴夫人說:“昨夜我夢到往生的侍妾,托我向夫人問安致謝,說:“夫人責我修西方,今已往生,感恩無量。””
夫人說:“讓我也夢到才信。”這天夜裏,夫人夢見亡妾,像前次一樣說話致謝。
夫人說:“我也可以到西方嗎?”
妾說:“可以,請跟我來。”
夫人跟著她走,只見前方有口大池塘,極爲廣闊,紅、白等色大小蓮花,相間而長,或榮或枯,各不相同。
夫人問:“爲何會這樣?”
妾說:“世間發心念佛,就在池中生蓮一朵。若願心精進,蓮花就日日敷榮,以至大如車輪。若願心退轉,蓮花就日日萎悴,最終殒滅。”
又見一人坐于蓮花上,衣帶飄揚,寶冠璎珞,莊嚴其身。
夫人問:“這是何人?”
妾說:“是楊傑。”
又見一人坐于花上,妾說:“是馬玗。”
夫人說:“我當生何處?”
妾就引夫人走了數裏,遙見一座金壇,金碧照耀。妾說:“這是夫人化生之處,是上品上生。”
夫人醒後,訪問楊傑、馬玗二人的下落,得知楊傑已亡故,馬玗還在世。
後來,夫人在自己生日這天,持爐焚香,遠望觀音閣而立。兒孫們准備賀壽時,夫人已站著往生了。
從這則事例看出,至心念佛時,就在西方寶池中生蓮花一朵。日後往生,神識就托生在此蓮花中。
以法性、緣起、大願、叁摩地、善根不可思議妙力所成就的阿彌陀佛名號,是世出世間一切利樂的根本,只要誠心持念就能得到願力加持,獲得世出世間的圓滿安樂。對此應當發起深信,以至誠心持念彌陀萬德洪名。
【其說甚易行。盡大藏中八萬四千法門,無如此之要捷者。而人或不知,可痛惜哉。知而不行,尤可痛惜也。】
淨土法門很容易修,搜盡藏經所載的八萬四千法門,沒有如此簡要直捷的法。很多人無緣知道,真可痛惜。很多人知道而不修持,更令人痛惜!
淨土總要二
【大阿彌陀經雲:釋迦佛一日容顔異常,侍者阿難怪而問之。佛言:善哉!汝所問者,勝于供養一天下聲聞緣覺;及布施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雖至累劫,猶百千萬倍不可以及。所以者何?以諸天帝王人民,乃至蜎飛蠕動之類,皆因汝所問,而得度脫之道。】
《無量壽經》記載,一天,釋迦佛的容顔不同尋常。侍者阿難覺得奇怪,就問佛是何緣故。
佛說:善哉!你這一問勝過供養一天下的聲聞緣覺,以及布施人天,乃至飛蟲、爬蟲之類,即使至于累劫,也百千萬倍不如你這一問的功德。爲什麼呢?因爲諸天、帝王、人民乃至蜎飛蠕動之類,都因你這一問而遇到一生解脫之道。
【以此觀之,是釋迦佛初欲說阿彌陀佛之時,其存于心而形于色者,已異于平日。則阿彌陀佛所以感諸佛者,固已非常,況于感一切衆生者乎。】
這樣看來,當釋迦佛要說阿彌陀佛時,即宣說阿彌陀佛因地的發願修行、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往生淨土的正因等時,佛存于心現于外的神色,已經不同于平日(悅意安詳,容顔巍巍,即是演說一大事因緣的前兆)。可見,阿彌陀佛感動諸佛之處已非尋常,何況感動一切衆生呢?
【及阿難問而告之,則謂諸天帝王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皆因汝所問,而得度脫之道。是上自諸天,下至蠕動,皆同在叁界之內,故不出輪回,是以未爲得度脫者。阿彌陀佛大願大力,無所不度,故皆度脫之也。】
等阿難請問時,佛就告訴他:世間諸天、帝王、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都因你所問,而得到度脫之道。上自欲、色、無色界諸天,下至蜎飛蠕動,同樣困于叁界,超不出輪回,都是未得解脫的衆生。而阿彌陀佛以大願大力,這一切未度脫者無不度脫,所以說“皆得度脫”。
【觀其初發願偈雲:我至成佛時,名聲超十方;人天欣得聞。俱來生我刹。地獄鬼畜生,亦生我刹中。是則凡在叁界六道輪回之內者,無所不度,可知矣。】
看阿彌陀佛最初的發願偈上說:到我成佛時,名聲超勝十方,人天欣喜得聞我名,都來生我國土中,地獄、餓鬼、畜生也生在我刹土中。可見,叁界六道輪回內的衆生,阿彌陀佛無不救度。
阿彌陀佛誓願宏深,普度下至地獄、餓鬼、旁生在內的一切衆生,因此這是極爲廣大的普度法門。
【是以此經雲:阿彌陀佛現在西方極樂世界,又在十方世界教化無央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莫不得超度解脫者。蜎飛,謂微細飛蟲也。蠕動,謂微細蛆蟲也。若此者,佛尚化度,況于人乎?是其所以廣度衆生,無有窮極。而人一念歸依,遂生其國,無足疑也。】
因此,此經說:阿彌陀佛現今住于西方極樂世界,又在十方無量世界化現千百億化身教化無數人天,乃至微小飛蟲、爬蟲,無不度脫。連呆愚的旁生都作救度,何況人類?(人的心智遠超飛蟲、爬蟲,能用這份心力念佛修淨土,當然更易往生。)從這裏看出,阿彌陀佛廣度衆生,無有窮極。人又要一念皈依,就能往生阿彌陀佛的國土,這是毫無疑問的。
事例:
唐朝貞元年間,河東裴氏養了一只鹦鹉,常念佛,過午不食。臨命終時,它念十聲佛後氣絕往生,火化得十余粒舍利,光耀奪目。
宋朝黃岩正等寺的觀公,養了一只八哥鳥,能說話,常念佛不停。一日在籠上立化。主人挖土穴葬了它。不…
《龍舒淨土文講記(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