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歸直指•疑問指南(第四節課)
【問:修行求出生死,故貴無生,慕西方而願往,得毋乖于無生之義乎?】
問:修行求的是出生死,所以貴在契證“無生”。希慕西方而願求往生,不是有違于無生的真義嗎?(問者認爲既是求往生,就不契合無生義。)
【答:以生爲生者,常見之所失也;以無生爲無生者,斷見之所惑也。生而無生,無生而生者,第一義谛也。】
答:把生看成是一個實有的人從娑婆生到極樂,這就落于常見。因爲前面的人和後面的人是一體,這個人就成了不變的常法,所以是常見。把無生看成沒有任何緣起顯現或者沒有緣起生,又落于斷見。實際上,既不是有一個實體從此方生到彼方,也不是根本沒有後面的蓮花中化生,而是明明有蓮花化生的同時,了無生的實體可得;在無有生的實體可得時,又有無欺的蓮花化生、相好莊嚴等顯現,這才是生而無生、無生而生、空有不二的第一義谛。
【蓋妙真如性,本自無生,因緣和合,乃有生相,以性能現相,故曰無生即生;以相由性現,故曰生即無生。】
這個妙真如性本是不生不滅的,本自無生,以因緣和合而有生的現相。因爲無生的性能現相,所以說無生即生。又因爲相是由無生的性顯現的,所以說生即無生。
如果無生的性體是全然不生,或者說根本不現相,那就成了毫無妙用的體,這是不成立的,性是時時起用、時時現相的。如果所現的相是實有的生,那這個相就有它獨立的自性,成了跟真如性體無關的他體法,也就成了性體外有相,這也不成立,因爲沒有一個相不是性體顯現的。
【知此則知淨土之生,惟心所生。若疑遠而難到,則心包太虛,量周法界,夫何遠之有?】
懂得這一義理,就知道“淨土的生是由自心顯現而生”。如果懷疑距離遙遠,難以到達,但是真心含裹太虛空,它的量周遍法界,哪裏有什麼遠呢?
如果我們的心只是肉團心或分別心,那極樂世界就成了心外的法,自己和極樂世界就有一個極遠的距離。實際上,我們的真心是含裹太虛、遍周法界的,極樂世界就在自心中,哪裏有遙遠的距離?又何必懷疑路遠難到呢?一心相應時,即是往生時。
【問:十方佛土,淨妙者多,今偏指極樂,又偏贊其境勝緣勝,何耶?】
問:十方有很多清淨微妙的佛土,現在專門指歸極樂淨土,讓人求生,又專門贊歎極樂淨土境殊勝、緣殊勝,這是爲什麼?
【答:此間國土,衆苦所歸,縱有樂緣,皆招苦果。西方不然,所以經雲:“是諸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答:這裏的國土是無量衆苦彙集之處,縱然有快樂因緣,最後都招來苦果。西方淨土卻不這樣,所以經上說“極樂淨土的衆生無有衆苦,只領受種種安樂,因此名爲極樂”。
【試以兩土,略一較量,豈特天淵?】
如果對娑婆和極樂兩個世界稍作比較,他們之間的差距何只是天地的差距?
【只如此方投胎,必在胞十月,分娩之際,與鬼爲鄰。彼則質托蓮房,安坐妙香宮殿,既不受胞胎之汙穢,複不累母氏之劬勞,而人世之生苦謝矣。】
像這裏娑婆世界在人道投胎,一定要在母胎裏受十個月的大苦。分娩的時候,母子離鬼門關只有一步距離,生命極其危險。而生在極樂淨土,神識寄托在蓮胞中,安坐在妙香宮殿裏,既不受胞胎的汙穢,又不拖累母親辛苦生育,人世間受生的苦就從此永遠息滅了。
【此方年老之人,發白面皺,腰曲背駝,坐起須人,奄奄一息。彼則法味資神,永無衰老,十方國土,瞬息往來,而人世之老苦免矣。】
這裏娑婆世界的人到了老年,頭發變得蒼白、滿臉堆起皺紋、彎腰駝背,坐下和站起都需要人攙扶,奄奄一息。而極樂淨土的天人,用法味來資養心神,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永遠沒有衰老,一瞬間就能往來于十方無數國土,人世間身心衰老的苦就徹底免除了。
這裏娑婆世界的人,身體是由惑業的力量形成,在五蘊身成熟之後,就逐漸出現種種衰退之相,飽受老苦。淨土聖衆蓮花化生,不是有漏的血肉之軀,沒有肉身的衰老,而且以法味資養心神,長養慧命,所以沒有發白面皺、氣力衰減、六根衰退等等的老苦。在整個極樂淨土中,看不到任何老態龍鍾、步履蹒跚的現象。那裏的人越活越安樂,越活越自在,希望中更有希望,前途中更有前途!永不衰老!
【此方一遇疾病,則呻吟床褥,宛轉哀號。彼則具大神通,有大威力,國中不聞痛癢之名,而人世之病苦絕矣。】
這裏娑婆世界的人一遇到疾病,就臥在床上輾轉反側,哀號呻吟。而極樂淨土的天人具有大神通、大威力,在整個佛國裏連痛和癢的名字都聽不到,人世間的病苦就永遠絕迹了。
這裏人類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四大種就好像四條凶殘的毒蛇,被關在身體這個箱子裏,只有在四大達到平衡時,才有暫時的健康,只要有一界的勢力增盛,就會損害到其它叁種界,而出現各種疾病,使人備受病苦的折磨。
而在極樂淨土,情況迥然不同,阿彌陀佛因地發願時已經設計好了:凡是生到極樂國的人,都得到蓮花化生的金剛之身,具有大神通、大威力,沒有絲毫四大不調的病苦,所以一往生就徹底脫離了病苦。
【此方人必有死,死必有罪,唯有低頭就縛,押付閻羅。彼則一托蓮胎,便成金剛不壞之體,相好光明,壽命無量,而人世之死苦捐矣。】
這裏娑婆世界的人,受生之後就必定有死亡,死亡時就必定有罪業,到時只有低著頭乖乖地被鬼卒捆綁,押著交給閻羅王審判。而極樂淨土的人一托生在蓮胎中,就成爲金剛不壞之體,相好光明,壽命無量,人世間的死苦就徹底抛掉了。
這裏的人都有一死,死時誰身上都有罪業,既有罪業,就要隨罪業受生。人是很可憐的,糊裏糊塗地生下來,又糊裏糊塗地起煩惱造業,最終又糊裏糊塗地隨業漂流!這樣生生死死有什麼意義!
生老病死是娑婆世間的常態,每個人自從業力受生被套入到生的圈套之後,就只有不自主地受老、病、死的侵害。而極樂淨土無老、無病、無死,是安穩的樂土、無死的國度。
【此方有合必有離,劬勞之父母,難保長存,恩愛之夫妻,類多各散。彼則法中眷屬,永遠相親,甯有愛別離之苦乎?】
這裏娑婆世界的人類,有聚合就有分離,辛勞的父母難保長久活在世上,恩愛的夫妻多數在因緣盡時分道揚镳。輪回界就是這樣,會合的盡頭就是別離,留下的只有悲傷憂苦。而極樂淨土中大家都是以法結成的眷屬,不是世間業緣和貪愛結成的眷屬,所以永遠以道相親,哪裏會有煩惱所生的愛別離苦呢?
人世間親愛別離時的憂苦,分手時的悲傷,都是從愛執産生的。極樂淨土,人與人以法相親,清淨無染,不是以貪愛互相執著,所以沒有愛別離苦!
【此方仇敵相尋,有怨必報,大怖切心,無可逃避。彼則相親相敬,無非菩薩勝友,相與周旋,曾有怨憎會之苦乎?】
這裏娑婆世界結了怨,仇敵就一定會上門報複,內心生起極大怖畏,沒辦法逃避;而極樂淨土,人與人相親相敬,往來的都是殊勝的菩薩友伴,哪裏會有怨憎會苦呢?
【此方人類,皆爲衣食奔波,妻子驅遣,困苦萬狀。彼則念衣衣來,想食食至,宮殿園林,無非七寶,各各受用自然,曾有所求阙絕之苦乎?】
這裏娑婆世界的人類爲了生活奔波忙碌,爲了養活家庭被迫受人驅遣,做牛做馬,疲憊辛苦,無法描述。而極樂淨土,念衣服,衣服就來;想食物,食物就到。宮殿園林都是金、銀、琉璃、珍珠等七寶合成,每個人的種種受用都是自然而來,稱心如意,哪裏有所求缺乏的苦呢?
這個世界的人類有生活的所求,爲了果腹充饑、保暖禦寒,就必須以勞作來換取受用。而且組成了家庭,就有養兒育女的負擔。這些促使每個人每天都要奔波勞作,備受辛苦。而極樂淨土的人依仗佛的大願力大福德力,不必勞作,受用自然,沒有求不得苦。
【不特此也,】
不止以上七個方面有苦樂的差別。事實上,娑婆世界有多少種苦,極樂世界就有多少種樂。
【此方則醜穢形骸,根多缺陋。彼國則光明赫奕,相好莊嚴。】
這裏娑婆世界的人,形象醜陋、身體汙穢,六根多有缺陷,而極樂淨土的人光明顯赫,相好莊嚴。
【此方則頭出頭沒,輪轉生死。彼國則一證無生,永不退轉。】
這裏娑婆世界頭出頭沒、輪轉生死。而極樂淨土,一證得無生法忍,就永遠不退轉,不墮生死!
“頭出頭沒”是生生死死的形容。出一個頭,就是到世間來做一世人,人頭一沒又死掉,又出一個羊頭,又做一世羊,羊頭一沒,又出一個天頭……,這樣無窮無盡,就是輪轉生死!輪回,就是無數段生死的組成,有什麼實義呢?好不容易生了,又死掉!又好不容易生,又死掉!究竟得了什麼?生時苦,死時更苦,唯一是苦的流轉、苦的長河。
【此方則丘陵坑坎,荊棘成林。彼國則寶樹參天,黃金爲地。】
這裏的器世界環境惡劣,丘陵坑坎、荊棘成林、高山險阻、沙漠荒涼,極爲濁惡。極樂佛國器世界清淨,寶樹參天,黃金爲地,環境悅意、清淨,具足功德。
【又此方則觀音勢至,徒仰嘉名。彼國則二大菩薩,親爲勝友。】
而且,在這裏,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只能仰慕大名,不能親身依止。在極樂佛國,觀音、勢至二大士就在自己身邊,可以親自隨從依止。
【彼此較觀,境緣迥勝。境勝者,可以攝取淨之心;緣勝者,可以助修行之力也。】
像這樣,比較觀察娑婆和極樂兩個世界,就能看出極樂淨土的境緣遠勝過娑婆穢土。所謂“境勝”,就是指極樂世界的色、聲、香、味、觸五境能把極樂天人的心攝在取清淨相上面,也就是,眼取清淨色、耳取清淨音、鼻取清淨香、舌取清淨味、身取清淨觸,所緣都是清淨,心也因此時時清淨。所謂“緣勝”,就是指主尊、眷屬、器世界環境這些緣,都能增長修行的力量。
【問:欣厭之心,即愛憎之念,愛憎…
《西歸直指•疑問指南(第四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