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一)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一)

  省庵大師 著

  益西彭措法師 編述

  介紹作者:

  省庵大師是漢地淨土宗第十一代祖師。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6年)誕生在江蘇常熟的書香家庭。

  大師從小不食葷腥,少年時代就有出塵的志向。父親很早去世,母親十分賢明,知道他宿有善根,就叫他出家修道。

  七歲時,禮清涼庵容選爲師。聰慧過人,讀過的經典都能過目不忘。十五歲剃度,精通世間典籍,擅長寫詩、書法,但沒有片刻忘記過生死大事。

  有一天,大師在普仁寺見一位出家人撲地而死,猛然覺悟人世無常,從此修持也更加精進。大師持戒精嚴,不離衣缽,日中一食,常常終夜不臥,終生不懈怠。

  二十四歲,聽聞教法,依渠成法師聽講《法華玄義》,又隨紹昙法師學習唯識、《楞嚴》。晝夜精研方等經典,曆時叁年,對性相二宗通達透徹。

  二十八歲,在崇福寺親近靈鹫和尚,參念佛是誰的話頭,功夫綿密。不到四個月,恍然契悟說:“我夢醒了。”從此辯才無礙、善說法要。靈鹫和尚欲傳衣缽,大師卻無意接受。

  後來在真寂寺閉關,白天閱讀叁藏,夜晚專心念佛。叁年閉關圓滿,大衆恭請開講《法華經》,大師升座開演經義,口若懸河,有如泉湧。從此利衆生事業日益興盛。

  又過了幾年,大師到甯波阿育王寺贍禮佛舍利。二月十五佛涅槃日,集合出家、在家四衆,廣修供養,自己在舍利塔前燃指供佛,發四十八願,感得佛舍利放光。大師作《勸發菩提心文》,激勵四衆同發菩提心,文章極其生動感人、字字血淚,許多念誦者都感動落淚。

  大師受請住持各大寺院,每到一處,都使該處清規整肅,模範一新。每天講《法華經》、《楞嚴經》等,前來聽經求教者雲集一處。

  後來退隱到杭州仙林寺,不出門精修淨土。後受弟子祈請,住持鳳山梵天講寺。大師摒除外緣,純提淨土,與大衆結長期念佛會,嚴格製定規矩,晝夜六時,互相策勵。人們都說是永明大師再來。大師先後十余年住持古刹禅院,度化了許多人。

  雍正十一年臘月初八,大師告訴弟子:“我明年四月間要走了。”此後開始閉關,晝夜持念佛號十萬聲。

  第二年四月十二日,大師對大衆說:“我又見西方叁聖降臨,我是否要去淨土了?”說後留下偈言:“身在花中佛現前,佛光來照紫金蓮,心隨諸佛往生去,無去來中事宛然。”又說:“十四日我決定往生。你們集合大衆念佛。”

  十叁日,大師不再進食,閉目端坐。次日五更,沐浴更衣,面朝西方結跏趺坐。接近中午時,遠近弟子集聚身邊,哭泣頂禮請求:“願師住世,救度衆生。”

  大師睜開眼說:“我去了就來,生死事大,各自淨心念佛。”就這樣,口念佛號安詳示寂。世壽四十九歲。

  

  全文分叁:一、序分 二、正宗分 叁、流通分

  一、序分

  分二:(一)懇勸聽察 (二)教理勸發

  (一)懇勸聽察

  【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泣血稽颡,哀告現前大衆及當世淨信男女等,惟願慈悲,少加聽察。】

  省庵大師說: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泣血磕頭,哀痛告訴現前大衆及當代具清淨信心的善男信女等。唯願大家慈悲,抽點時間聽我講講,同時作一點觀察。(單聽不觀察不能引生定解,而沒有定解就不會視菩提心爲大乘心要,頂戴奉行,所以聽後還需要思察。)

  “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是大師的謙辭。(“不肖”即不像,比如父親有道德,兒子不像父親,叫做“不肖”。)“不肖”是說自己不賢,不像諸佛菩薩。“愚下”是說自己沒智慧。“凡夫”是說自己非聖人。“實賢”是法名。“泣血”是把血哭出來。“稽颡”即雙膝著地、以額頭觸地給大衆頂禮,表示至誠勸請大衆發菩提心。

  《法華經》講常不輕菩薩見衆生就恭敬頂禮說:“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省庵大師這時的心情就像常不輕菩薩那樣,以滿腔赤誠來喚醒大衆的善根。

  “泣血”是大悲心的反應。沒得到名利、地位,失去了輪回中的圓滿,並不值得哭泣,該悲泣的是有情本具佛性,卻無始輪回至今,枉受辛苦,仍不願回頭發菩提心,照這樣下去,還要千生萬劫漂流生死。省庵大師不忍衆生沈淪苦海,感同身受,就泣血稽颡勸請大家發菩提心。

  

  (二)教理勸發

  問:爲什麼要依聖教和正理勸發菩提心?

  答:因爲像發菩提心與成佛、度衆生的關系、不發心會造成何種結果、菩提心有何種作用等等,都牽涉到極深奧的緣起,只有依靠聖教和正理才能引生認識。

  問:如何勸發呢?

  答:首先標明發菩提心是大乘入門,其次由正反面的理由證明其成立,最後得出結論:欲學如來乘,必發菩提心,不可緩慢。

  以下就按“立論”“理論”“結論”分段講解。

  

  一、立論

  【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爲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

  我聽經論上說:大乘的入門以發菩提心爲首要;修行最緊急的事是首先建立大願。

  這裏,道是指大乘成佛之道。在布施、持戒、智慧等的衆多法中,哪一法是入大乘道的首要之法呢?就是發菩提心,沒有它,無論修什麼都不算大乘。發心之後趣入六波羅蜜多的修行,又是以什麼爲首要呢?還是發菩提心,沒有菩提心攝持,就不算波羅蜜多之道。

  修大乘要發大願,不發願則不可能修菩薩行。想想連度衆生、成佛的願都沒有,能修什麼大乘呢?我們知道有了願心才有行心,沒有立願,不論說修什麼大乘,都是自欺欺人而已。

  《寶性論》雲:“信解大乘爲種子。”《入行論》中說,在發心的當下就成爲佛子,誕生于佛的家族中。阿底峽尊者說:“以發心區分大小乘。”《廣論》中認定入大乘門是發菩提心。密續也強調入密乘的首要條件是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則無資格修持密法。宗大師說:如果能由勤修引發真實的菩提心,那麼由菩提心的攝持,小到布施烏鴉少許飲食,也能列入菩薩行。相反,沒有菩提心,縱然以充滿叁千大千世界的珍寶而行布施,也不算入了菩薩行。像這樣,沒有菩提心,淨戒乃至智慧,修持本尊、氣脈、明點等等,都不能列入菩薩行。

  

  二、理由

  正面:

  【願立,則衆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

  建立了大願,就可以度一切衆生;發了菩提心,就能成就無上佛道。

  這裏包含了深廣的緣起道理,就是圓滿的利他從發菩提心顯現;圓滿的自利從發菩提心産生。

  譬如,枝葉花果都要從種子中産生,沒有種子則一無所成,發菩提心就是成就一切佛功德法的種子,成佛、度衆生的種子是菩提心,無量波羅蜜多的種子是菩提心,叁身、四智、相好、淨土的種子還是菩提心,因此,《華嚴經》說菩提心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世俗菩提心有兩方面的德相,就是希求利他之心和希求佛果之心,一旦發起具有這二種德相的菩提心,就是種下了一切佛法的種子,將來以願力推動,會逐步利益衆生、成就佛道。

  利他方面,菩提心是能帶給衆生無量利益的源泉。只要發心者不舍棄誓言,它就會不斷發揮作用,由願輪常轉就可以救度衆生。比如,到了初地是以這願力度化衆生,到了二地仍是以這願力度化衆生,如此輾轉升進,願力日益堅固、廣大、圓滿,最後成佛從菩提心中圓滿出現一切利他事業,以願力在無勤作、無分別中任運度化一切衆生。

  比如,觀世音菩薩因地發十二大願,這些願在五道十地中輾轉利益衆生,到了佛地,更是“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又如,《金剛經》說:無論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欲界衆生),或者有色(四禅色界天)、無色(空無邊處天)、有想(識無邊處天)、無想(無所有處天)、非有想非無想(非想非非想處天),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按這樣發願,可以度化一切種類的衆生。心是無比微妙的,發什麼願就往什麼方向發展。發誓度衆生,就可以度衆生;發誓成佛,就可以成佛。以哪種發心就造成哪種結果。

  “心發,則佛道堪成”:發了菩提心就能成就無上佛道。《菩提心義》雲:“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爲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刹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菩提。”

  反面:

  【苟[1]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如果不發廣大心、不立堅固願,那縱然經曆微塵數劫,也依然還在輪回,雖然有修行,也總是徒勞辛苦。

  廣大心是指發起“衆生無邊誓願度,佛道無上誓願成”的心。《普賢行願品》所說“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願乃盡,以虛空界、衆生界、衆生業、衆生煩惱無有盡故,我此大願無有窮盡,”即是廣大,包括所緣衆生無量、所成佛道無上、所發願力無盡等等。堅固願,如經雲:“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即縱遇命難也不退轉的願心。

  問:爲什麼不發菩提心,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答:如果我們心中沒有成佛、度衆生的願望,那我們就只有自私自利的發心,想追求的就只是輪回中的圓滿。以這樣的發心能獲得實義嗎?比如,費盡心機當選爲總統,但過不了幾年,這個果就蕩然無存了,這不是徒勞辛苦嗎?或者,發心要作大富翁,最後創造了一大筆財富,但到來生呢?不都沒有了嗎?相反,爲了成佛度衆生而發心,以這個因緣最終會成就菩提,這樣的果會壞滅嗎?這不是究竟實義嗎?

  《四百論釋》中講了一個比喻,一個愚人用盡力氣在山尖上堆起石堆,最後石堆不必勤作一時間就全部垮掉了。輪回裏的事業就是如此,比如到了劫末,叁禅天之下的器情萬法蕩然無存,從這個大的壞滅相往回看,追求叁有中的圓滿都是徒勞無義的。所以,不發廣大心、不立堅固願,再怎麼追求世間的圓滿,也只是徒勞辛苦。

  

  叁、結論

  【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由以上的理由,《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連忘失都成了魔業,何況並沒有發心呢?由此就知道,想修學如來乘,首先必須具足發起菩薩願,刻不容緩。

  所謂“魔業”,魔是指妨礙道業的法。《華嚴經》講,過去有一位菩薩,最初發了菩提心,後來忙于世間善法忘失了菩提心。這樣修一般善法,一般人認爲是好事,實際卻成了菩薩的魔業,因爲忘失菩提心讓菩薩從大乘道中退轉,失壞了成佛度衆生的願心,失壞了高貴的佛子身份,失壞了佛子的六度萬行,這是最大的衰敗,當然是魔業。

  魔業也可解釋爲使人著魔的業。本來發菩提心是爲了度衆生而希求佛果,現在心裏沒有了這種希求,只是爲自利追求世間圓滿,這是把無實義的輪回法執爲有實義,是菩薩的著魔。著魔就在于心識迷亂,看不清那是無實義的,就像猴子不見水月虛假,到水裏去撈月一樣。

  忘失菩提心尚且成爲魔業,導致只能流轉輪回,何況並沒有發菩提心呢?所以,要修習如來乘,最緊要的就是具足菩提願。雖然學小乘、求人天福報,不發菩提心也可以辦到,但是修大乘法,不發菩提心則沒有可能性。

  我們做任何事都要遵循緣起規律,因不正確或不圓滿,就不會有任何成果。大乘以菩提心爲入門,是否是大乘及大乘的成就如何,完全觀待有沒有菩提心和菩提心的成就。不發菩提心而求佛果,就像從牛角中擠牛奶一樣,即使經過恒河沙數劫,也無任何成果。所以,發菩提心不可緩慢,不可以想:“發菩提心不重要,我先修其它法,以後再發,”也不要認爲“不發心可以成佛,或者發一點就可以,不必要那麼投入。”

  宗大師曾經說:這就像世間說的割草磨鐮,在菩提心沒有達到扼要時,不論多長時間努力修善,也無多大進展,猶如鈍鐮割草。反之,如果讓此心修至扼要,那就像暫時不割草而把刀磨鋒利,之後少時便能割下許多一樣,一一刹那也能快速淨障、積資,即使微少善根也能令其增長廣大,即將窮盡的善根也能使其無有窮盡。因此,我們首先應修好菩提心,使菩提心日益增長圓滿,由此就有真實、清淨的大乘,在菩提心的基礎上,行持六度萬行,則是成佛之道。由以上原因,論中說:“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

  [1] 苟:假使。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