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話題,可以談談自己對法義的理解、祖師大德們的公案、周圍師兄弟們取得的進步,或者對于修持的體會等等,和父母互相鼓勵,互相督促。這樣的電話,既寬慰了父母,又是對父母更有意義的盡孝,同時也是對自己的佛學水平的檢驗和促進,這本身就是在實現暇滿人身的意義,像這樣的電話可以多打。
2、問:上師要求我們珍惜暇滿,但是只讓我們發一年的願,而我們希望這一生都在上師面前發這樣的願,請問是否可以呢?
答:珍惜暇滿,不要去做無意義的事情,是完全由暇滿人身的內涵所決定的。也正因爲暇滿人身本來就含藏著這麼重大的價值,所以大慈大悲的佛陀和曆代傳承祖師才代代相傳,教誨我們要好好珍惜。所以大家要再再地串習暇滿的法義,而不是因爲我要求了才來發願。
3、問:怎樣才能有效地憶念暇滿人身的法義?
答:可以經常憶念這叁個方面的法義:一、我們從因、喻可以知道現在這個暇滿人身來之不易,下次再要有幸得到,可能已在千百億年之後了;二、從暇滿的自性中我們也了解到,這個暇滿人身,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潛能,就像一個如意寶,如果好好利用,就可以産生出源源不斷的功德,甚至是像密勒日巴尊者那樣即身成佛的奇迹,都可能在我們身上實現。叁、這個暇滿人身又非常短暫,正在一刻不停地減少,離它的終點越來越近,因此必需要好好地珍惜。
因此,在我們想要上網、逛街、談天等的時候,我們應該提醒自己,我們是在用這個如此珍貴罕見,可以即身成佛,同時又稍縱即逝的暇滿人身寶,來做這些沒有價值的散漫、放逸的事情,這是多麼不值得,多麼愚癡,多麼令人痛心的事情啊!應當再次憶及上面的叁個要點,回複到正念上來。
4、問:這個身體是由骨肉等不淨物組成的,爲什麼又說它是一個如意寶呢?
答:我們的這個五蘊身,從它的世俗自性來說,確實是由不清淨的色身和雜染的心識組合而成的,既不牢靠,也不持久,因此我們不能執著它。同時這個五蘊身習慣于造很多惡業和無記業,這時它是痛苦之源,但是這個五蘊身因爲具足了暇滿,又可以造很多清淨的有漏或者無漏的善業,可以産生並實踐出離心、菩提心和般若正見,直至最終産生出佛陀那樣的最最安樂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它便是珍貴難得的如意寶了。
5、問:上師您好,新聞可以使我們增強社會責任感,請問新聞可以看嗎?
答:很多人看新聞,實際上是消遣,是將各路新聞作爲談資,這樣就浪費了暇滿人身。本來目的是想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但其實不但沒能起到增強的作用,反而浪費了十分寶貴的時間。因此在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之前,應該把精力投入到聞思修行之中,才是理智的選擇。
6、問:上師您好,我們學佛的時間已經比較長了,暇滿這部分內容是基礎法,我們已經學過幾次,平時大家也都比較精進,是否可以不必要學了?
答:大家學佛精進,這點很贊歎。但是我們要分清楚形式上的精進和真正的精進。形式上的精進,是依靠已經養成的習慣,或者是大家共修的約束力而進行的聞思修,但內心裏缺乏主動性,比較容易在聞思修的過程中受各種因素吸引,精力分散。真正的精進,是知道聞思修的好處,內心有一股強大的動力,喜歡並享受這種聞思修的過程。現在具備形式上精進的人不少,但是能夠具備真正精進的人還不多見,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對于暇滿難得的法義還缺乏深入的觀察。
另一方面,暇滿人身是一塊寶,任何時候如理地利用它,都能産生很大的功德效益,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時間都能被用來學佛,單單維護這個暇滿人身的時間,可能就占去了一半。比如說需要有大約叁分之一的時間用在睡眠上,吃飯也要花費不少的時間,隨著年紀的增加,上醫院的時間也逐漸增多,因此我們不應滿足于目前的精進現狀。
要能獲得暇滿人身的大義,並不是學幾遍暇滿的法義就能夠實現了的,對于暇滿人身利用得最好的,是密勒日巴尊者、金厄瓦格西等祖師大德,大家可以多和他們作作對比,這樣就能找到差距,也能知道自己哪些地方還有潛力可挖。
7、問:旅遊確實沒有多少意義,那麼朝山應該如何看待?
答:從因果規律來講,所作的一切業是正是邪,功德是高是低,首先都取決于其當時的發心。佛教的聖地本身有其加持,但是如果發心不到位,則再大的加持也難以相應,因此首先利用好暇滿人身,使自己生起皈依心,乃至出離心和菩提心更爲重要。佛法是一個巨大的寶山,本身就具備不可思議的加持力,真正的朝山就是利用好這個暇滿人身,用聞思修的方法,深入到佛法這個寶山中去。
8、問:生起了對暇滿人身的珍惜之心後,我們接下來應該如何行持呢?
答:生起了對暇滿人身寶的珍惜之心後,就應該作好計劃,將時間盡量地用在聞思修行上,每天早上對一天的計劃要有個安排,到了晚上要對一天的成效做一個總結,並把善根進行回向。
9、問:我經營著一家公司,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雖然我也很想全身心學佛,但是時間不夠,請問上師有沒有什麼兩全其美的方法?
答:公司經營得好,也能幫助到一些衆生,但是要知道在經營公司的是自己無價的暇滿人身。因此在進行利潤核算時,應該把暇滿人身也作爲成本核算進去,這樣即使公司經營得再好,其實每年都在遭遇巨大的虧損,這是得不償失的。因此應該分清主次,如果未來的生活已經有了一定的保證,就應該考慮慢慢地從繁雜的公司管理中抽身出來,將這個暇滿人身寶投入到能産生出世間功德的聞思修行中去。如果寄希望到退休後再學,一來人身無常,能否活到退休還是個未知數,二來退休後,因爲色身的衰退,聞思修的能力已大不如前了。
10、問:我們現在已經退休了,應該怎樣做才能利用好這個暇滿人身寶呢?
答:退休後會有很多空余的時間,但是要知道暇滿人身寶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了。年輕有爲的時候,時間和精力基本都浪費在了對今世的追求上,現在再看不破、放不下,就連這最後的機會也要失去了,因此應該以淨土修行爲主,做好精進修行的計劃。
益西彭措
2011年1月6日
《珍惜暇滿》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