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弘法的叁個要點——
菩提心爲前導 般若爲心要 淨土爲歸宿
當今時代人們的根機、意樂和煩惱的表現形式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有與之相應的弘法方式。而聖者法王如意寶弘揚佛法的方式,就是導師佛陀對于這個時代所應采用的弘法方式的最好示範。
聖者法王如意寶針對不同根機和意樂的衆生,示現了不同的弘法方便。比如對具備金剛密法根機的弟子,傳授了以光明大圓滿爲主的殊勝教授。而從推廣佛法,普被娑婆世界所有衆生的角度而言,則表現爲叁個弘法要點:即菩提心爲前導,般若爲心要,淨土爲歸宿。
菩提心爲前導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基石,一個修行者,如果沒有生起菩提心,是不可能獲得大乘佛法的那些殊勝果位的。藏地、漢地,以及深受漢地佛法影響的日本、韓國等地,自古都盛行大乘佛法。
漢地曆史上可能是衆生根機較高的緣故,弘法的重點基本都落在高深的圓頓法門上,雖然也有《勸發菩提心文》那樣的弘揚菩提心的論著,但是相比而言,對于世俗菩提心實修的完整教授並不興盛。現今末法的黑暗越來越濃,衆生的根機也越來越淺薄,高深的法門要能浸潤衆生的心田,首先需要世俗菩提心這一大乘基礎法門作爲前導。
值得慶幸的是,世俗菩提心在藏地擁有極爲完整的教授。蓮花生大師在伏藏法門中,傳下了四無量心法門,阿底峽尊者傳下了七重因果法門,寂天菩薩傳下了自他相換法門。具體的論典有《入菩薩行論》、《菩提道次第廣論》、《大乘莊嚴經論》、《普賢上師言教》、《修心八頌》、《佛子行叁十七頌》等等。這些殊勝的法門,對菩提心的生起作了切實有效的引導,一直流傳至今,並從聖者法王如意寶那裏,傳到了我們這一代。
小乘的修行,是以自相續爲中心,是爲了斷盡自己的我執和業惑;大乘的修行,是以衆生爲中心,是爲了斷盡衆生的我執和業惑。沒有爲衆生的安樂去用功、去奮鬥,換不來大乘的豐碩成果。大家作爲大乘的修學者,在修行之初,就應該認識到大乘的這一修學特色,和自己肩上的使命。大家所做的一切,都應該提升到徹底幫助一切衆生這個目標上去。
我們爲什麼觀修輪回痛苦?我們爲什麼觀修因果不虛?並不只是爲了自己將來的出離,而更是爲了提高自己度化衆生的能力,這是大家不能偏離的一個目標。那麼現在,在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的佛法基礎,對自己的煩惱有了一定的控製能力,對衆生也已經有了一定的幫助能力的時候,就應該去實踐我們的菩提心的初願,去嘗試和衆生交流一些佛法,用最殊勝的佛法甘露嘗試去回報一下那些曾經哺育過我們的衆生。並且在交流之中,一個人會比較容易發現自己的不足:或是教理不夠廣泛,或是體會不夠深入,或是某一方面的煩惱或者習氣還依然潛伏在心裏。這樣就會爲接下來有針對性地改進和調伏,提供一個良好的契機。
本師釋迦牟尼佛圓寂後,佛法的護持和弘揚的擔子就主要落在了每位出家僧尼的肩上。出家僧衆受著十方的供奉,不能僅僅以完成早晚課爲滿足,不能僅僅爲了自己而去修學,而應該擔當起續佛慧命的使命。弘揚佛法是出家僧人的天職,是傳承佛法的根本,是佛陀最願意我們做的事情。這個功德和意義,是建造形象上的寺院等功德所遠遠不能比擬的。
同時,出家僧人也應該注重培養一些根機比較不錯,信心比較純淨,對聞思修有一定意樂的居士。因爲居士們生活在現代社會中,他們對生活有非常切身的體會,對于現代人的興趣和愛好有著直接的了解,如果他們學習到了一定的佛法,那麼他們會用人們根機相應的語言和方式去傳播佛法,這會讓現代人更容易接受。另外,如果能夠培養一些具備學修基礎的居士,他們一旦出家,就能很快成爲弘揚佛法的人才。所以,培養居士就等于是在爲培養一批法師做好前期准備。
般若爲心要
菩提心是一種堅定的決心,一種強烈的願望,一種矢志不渝的追求。只要能生起,哪怕是相似的世俗菩提心,修行者的心裏也會消除大部分的粗相煩惱,體悟到佛法的清涼甘露。但世俗菩提心畢竟是一種分別心,它無法斷盡煩惱障,更無法斷盡深層的所知障。因此,聖者法王如意寶一生的弘法中,在培養菩提心的基礎上,處處樹立以般若爲心要的修學理念。
般若是佛法的精髓,它不但是一種解脫的智慧,也是生活的智慧、修行的智慧。有了般若的眼目,我們對于自身,對于世界,對于輪回,對于解脫,都會産生出一種全新的認識,一種洞察到實相之後的超脫,一種對輪回不再畏懼的從容,一種對菩提猶如囊中取物般的自信。
證悟依賴于般若。般若是諸佛之母,十方叁世一切佛陀都是通過徹證般若而獲得成就的。文殊智慧尊是諸佛之師,文殊智慧尊左手持著的正是般若經函,右手持著的也是般若寶劍。聖者法王如意寶在五臺山示現究竟證悟時,獲得的也是文殊智慧尊的加持。乃至一切開悟的聖者,也是因爲行持了般若,而能使一切行境均升華爲出世間波羅密多,最終現前出法身舍利。般若既是顯教的精華,也是密教的精華,新密的心要是無上瑜伽的《文殊真實名經》,舊密的心要是文殊大圓滿,兩大心要都是以般若爲其本體。
弘揚佛法依靠般若的力量。怙主阿彌陀佛之所以能成功建立如此殊勝的西方極樂世界,度化十方衆生;導師釋迦牟尼佛之所以能在娑婆世界修行成佛,度化剛強難化的衆生;上師法王如意寶之所以能在末法時代重樹法幢,中興佛法,都是因爲內證了無上深妙的般若智慧。聖者法王如意寶培養的弟子,也正是因爲有了般若正見作爲心要,而能夠繼承聖者法王的事業,弘化一方。
藏傳佛教秉承印度中觀法脈,曆來注重般若法門的弘揚,至今仍然極爲興盛。尤其是全知麥彭仁波切從光明大圓滿智慧中,流露出的衆多般若論典,契機契理,爲我們的修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無論是自空中觀還是他空中觀,無論是中觀自續派還是中觀應成派,都做了充分的诠釋。大家在和漢地道友交流的時候,可以首先采用《四法印》、《抉擇二無我》、《醒夢辯論歌》、《淨水如意寶》、《中觀根本慧論》等等法寶。如果大家對般若正見的學習有了一定的基礎,以後我也會陸續給大家傳講《心經》、《金剛經》等佛陀當年直接弘揚般若的殊勝經典。
淨土爲歸宿
有了世俗菩提心爲前導,以及獲得了般若心要的正見後,上根的弟子就可以通過修學金剛密法,安住于光明大圓滿等法門,而即身成就。但是末法時代上根弟子不多見。並且能夠禅修光明大圓滿等了義法門的金剛上師,需要具足叁乘的清淨戒律,真實的大悲心與菩提心,以及至少已見到光明大圓滿的本性。而這樣的金剛上師也已經很難遇到。而且,死無常什麼時候到來也不得而知,衆生一旦不幸墮入惡趣,則萬劫難複。此後惡趣中無盡的苦難,令人不寒而栗。因此聖者法王如意寶接下來就倡導大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作爲此生的歸宿。
在世俗中,利益衆生最快捷、殊勝的法門,對衆生來說,也是最有保障的法門,即是極樂淨土法門。淨土法門,從最基本的角度來說,是解決衆生的生死大事,讓衆生離開五濁惡世,到極樂世界這個修學條件最優越的地方去修學。也就是說,到了極樂世界之後,再繼續進行大乘地道的修學進程。
本師釋迦牟尼佛,以五百大願度化濁世衆生而最終成就佛果後,鄭重教導弟子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自此以後,印藏漢曆代高僧大德,無論弘揚的是哪一法門,大都指歸淨土,並且自己也示現往生極樂世界。
這麼多的成就者,都具有無與倫比的慈悲心,和不可思議的智慧。爲了延續佛法慧命,和接引相應根機的弟子,他們盡力弘揚相應的法門,使我們現在還能接觸到佛陀留下的各類法脈。同時因爲衆生根機漸趨低劣,剛強難化,這些祖師們又驚人一致地勸導衆生往生極樂。因爲西方極樂世界往生難度低,沒有能力深入學習經論的人,只要一向專念,發願求生,也能順利往生。而一旦有幸往生極樂,則意味著一切都將順利圓滿地成就。
漢地的曆代淨土宗祖師都是飽學叁藏,然後棲心淨土,永明延壽大師等許多禅宗祖師也最後以淨土爲歸宿。聖者法王如意寶是蓮師的化身,在顯現上以追隨全知麥彭仁波切爲一生的目標,並且生前已多次遊曆許多清淨刹土,但並沒有偏重弘揚蓮師的銅色吉祥山和全知麥彭仁波切現在所在的東方現喜刹土,而是著重弘揚並且最後示現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作爲最後的歸宿,還能找到比西方極樂世界更好的選擇嗎?作爲利益衆生的方便,還能找到比念佛更爲殊勝的法門嗎?漢地是和阿彌陀佛有著極深緣分的地方,曆史上曾經經曆過“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輝煌,這是古代祖師大德辛勤弘法的成果。現在雖然有許多大德在弘揚淨土,但是從普及率上來說,還非常的低。很多人雖然從電視劇等渠道裏聽說過阿彌陀佛,但是對極樂世界和叁寶依然帶著很大的偏見甚至是邪見。這對我們來說,有責任去做正面的引導和講解。這正是實踐菩提心願,回報衆生和佛法恩德的最佳機會。
有的法師會想,衆生剛強難化,聽起來有點害怕。要命的是,我自己的煩惱也不小,那還是自己默默地求生淨土吧,至少這樣會少些磨難。一方面來說,能求生淨土,這是功德。但是另一方面,當我們成功到達極樂世界後,見到了上師法王如意寶,見到了阿彌陀佛,然後上師和佛陀慈悲地問:你帶了多少衆生來極樂世界了?那個時候,我們該如何面對?又該如何回答呢?要知道,法王上師的心願,是希望尤其是我們這些做法師的,帶動更多的衆生往生極樂世界啊!
有的法師,一直在弘法利生。但是如果沒有勸導衆生往生極樂,自己也沒有求生的願望,等到這輩子結束,可能沒有人能夠了斷生死。而一位不懂多少法理的老太太,因爲一向專念,最終順利往生,脫離輪回了。這樣看來,法師的功德有可能還不如這位老太…
《當今時代弘法的叁個要點——菩提心爲前導 般若爲心要 淨土爲歸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