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弘法的三个要点——
菩提心为前导 般若为心要 净土为归宿
当今时代人们的根机、意乐和烦恼的表现形式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有与之相应的弘法方式。而圣者法王如意宝弘扬佛法的方式,就是导师佛陀对于这个时代所应采用的弘法方式的最好示范。
圣者法王如意宝针对不同根机和意乐的众生,示现了不同的弘法方便。比如对具备金刚密法根机的弟子,传授了以光明大圆满为主的殊胜教授。而从推广佛法,普被娑婆世界所有众生的角度而言,则表现为三个弘法要点:即菩提心为前导,般若为心要,净土为归宿。
菩提心为前导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基石,一个修行者,如果没有生起菩提心,是不可能获得大乘佛法的那些殊胜果位的。藏地、汉地,以及深受汉地佛法影响的日本、韩国等地,自古都盛行大乘佛法。
汉地历史上可能是众生根机较高的缘故,弘法的重点基本都落在高深的圆顿法门上,虽然也有《劝发菩提心文》那样的弘扬菩提心的论著,但是相比而言,对于世俗菩提心实修的完整教授并不兴盛。现今末法的黑暗越来越浓,众生的根机也越来越浅薄,高深的法门要能浸润众生的心田,首先需要世俗菩提心这一大乘基础法门作为前导。
值得庆幸的是,世俗菩提心在藏地拥有极为完整的教授。莲花生大师在伏藏法门中,传下了四无量心法门,阿底峡尊者传下了七重因果法门,寂天菩萨传下了自他相换法门。具体的论典有《入菩萨行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大乘庄严经论》、《普贤上师言教》、《修心八颂》、《佛子行三十七颂》等等。这些殊胜的法门,对菩提心的生起作了切实有效的引导,一直流传至今,并从圣者法王如意宝那里,传到了我们这一代。
小乘的修行,是以自相续为中心,是为了断尽自己的我执和业惑;大乘的修行,是以众生为中心,是为了断尽众生的我执和业惑。没有为众生的安乐去用功、去奋斗,换不来大乘的丰硕成果。大家作为大乘的修学者,在修行之初,就应该认识到大乘的这一修学特色,和自己肩上的使命。大家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提升到彻底帮助一切众生这个目标上去。
我们为什么观修轮回痛苦?我们为什么观修因果不虚?并不只是为了自己将来的出离,而更是为了提高自己度化众生的能力,这是大家不能偏离的一个目标。那么现在,在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佛法基础,对自己的烦恼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对众生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帮助能力的时候,就应该去实践我们的菩提心的初愿,去尝试和众生交流一些佛法,用最殊胜的佛法甘露尝试去回报一下那些曾经哺育过我们的众生。并且在交流之中,一个人会比较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或是教理不够广泛,或是体会不够深入,或是某一方面的烦恼或者习气还依然潜伏在心里。这样就会为接下来有针对性地改进和调伏,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
本师释迦牟尼佛圆寂后,佛法的护持和弘扬的担子就主要落在了每位出家僧尼的肩上。出家僧众受着十方的供奉,不能仅仅以完成早晚课为满足,不能仅仅为了自己而去修学,而应该担当起续佛慧命的使命。弘扬佛法是出家僧人的天职,是传承佛法的根本,是佛陀最愿意我们做的事情。这个功德和意义,是建造形象上的寺院等功德所远远不能比拟的。
同时,出家僧人也应该注重培养一些根机比较不错,信心比较纯净,对闻思修有一定意乐的居士。因为居士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他们对生活有非常切身的体会,对于现代人的兴趣和爱好有着直接的了解,如果他们学习到了一定的佛法,那么他们会用人们根机相应的语言和方式去传播佛法,这会让现代人更容易接受。另外,如果能够培养一些具备学修基础的居士,他们一旦出家,就能很快成为弘扬佛法的人才。所以,培养居士就等于是在为培养一批法师做好前期准备。
般若为心要
菩提心是一种坚定的决心,一种强烈的愿望,一种矢志不渝的追求。只要能生起,哪怕是相似的世俗菩提心,修行者的心里也会消除大部分的粗相烦恼,体悟到佛法的清凉甘露。但世俗菩提心毕竟是一种分别心,它无法断尽烦恼障,更无法断尽深层的所知障。因此,圣者法王如意宝一生的弘法中,在培养菩提心的基础上,处处树立以般若为心要的修学理念。
般若是佛法的精髓,它不但是一种解脱的智慧,也是生活的智慧、修行的智慧。有了般若的眼目,我们对于自身,对于世界,对于轮回,对于解脱,都会产生出一种全新的认识,一种洞察到实相之后的超脱,一种对轮回不再畏惧的从容,一种对菩提犹如囊中取物般的自信。
证悟依赖于般若。般若是诸佛之母,十方三世一切佛陀都是通过彻证般若而获得成就的。文殊智慧尊是诸佛之师,文殊智慧尊左手持着的正是般若经函,右手持着的也是般若宝剑。圣者法王如意宝在五台山示现究竟证悟时,获得的也是文殊智慧尊的加持。乃至一切开悟的圣者,也是因为行持了般若,而能使一切行境均升华为出世间波罗密多,最终现前出法身舍利。般若既是显教的精华,也是密教的精华,新密的心要是无上瑜伽的《文殊真实名经》,旧密的心要是文殊大圆满,两大心要都是以般若为其本体。
弘扬佛法依靠般若的力量。怙主阿弥陀佛之所以能成功建立如此殊胜的西方极乐世界,度化十方众生;导师释迦牟尼佛之所以能在娑婆世界修行成佛,度化刚强难化的众生;上师法王如意宝之所以能在末法时代重树法幢,中兴佛法,都是因为内证了无上深妙的般若智慧。圣者法王如意宝培养的弟子,也正是因为有了般若正见作为心要,而能够继承圣者法王的事业,弘化一方。
藏传佛教秉承印度中观法脉,历来注重般若法门的弘扬,至今仍然极为兴盛。尤其是全知麦彭仁波切从光明大圆满智慧中,流露出的众多般若论典,契机契理,为我们的修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无论是自空中观还是他空中观,无论是中观自续派还是中观应成派,都做了充分的诠释。大家在和汉地道友交流的时候,可以首先采用《四法印》、《抉择二无我》、《醒梦辩论歌》、《净水如意宝》、《中观根本慧论》等等法宝。如果大家对般若正见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我也会陆续给大家传讲《心经》、《金刚经》等佛陀当年直接弘扬般若的殊胜经典。
净土为归宿
有了世俗菩提心为前导,以及获得了般若心要的正见后,上根的弟子就可以通过修学金刚密法,安住于光明大圆满等法门,而即身成就。但是末法时代上根弟子不多见。并且能够禅修光明大圆满等了义法门的金刚上师,需要具足三乘的清净戒律,真实的大悲心与菩提心,以及至少已见到光明大圆满的本性。而这样的金刚上师也已经很难遇到。而且,死无常什么时候到来也不得而知,众生一旦不幸堕入恶趣,则万劫难复。此后恶趣中无尽的苦难,令人不寒而栗。因此圣者法王如意宝接下来就倡导大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此生的归宿。
在世俗中,利益众生最快捷、殊胜的法门,对众生来说,也是最有保障的法门,即是极乐净土法门。净土法门,从最基本的角度来说,是解决众生的生死大事,让众生离开五浊恶世,到极乐世界这个修学条件最优越的地方去修学。也就是说,到了极乐世界之后,再继续进行大乘地道的修学进程。
本师释迦牟尼佛,以五百大愿度化浊世众生而最终成就佛果后,郑重教导弟子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自此以后,印藏汉历代高僧大德,无论弘扬的是哪一法门,大都指归净土,并且自己也示现往生极乐世界。
这么多的成就者,都具有无与伦比的慈悲心,和不可思议的智慧。为了延续佛法慧命,和接引相应根机的弟子,他们尽力弘扬相应的法门,使我们现在还能接触到佛陀留下的各类法脉。同时因为众生根机渐趋低劣,刚强难化,这些祖师们又惊人一致地劝导众生往生极乐。因为西方极乐世界往生难度低,没有能力深入学习经论的人,只要一向专念,发愿求生,也能顺利往生。而一旦有幸往生极乐,则意味着一切都将顺利圆满地成就。
汉地的历代净土宗祖师都是饱学三藏,然后栖心净土,永明延寿大师等许多禅宗祖师也最后以净土为归宿。圣者法王如意宝是莲师的化身,在显现上以追随全知麦彭仁波切为一生的目标,并且生前已多次游历许多清净刹土,但并没有偏重弘扬莲师的铜色吉祥山和全知麦彭仁波切现在所在的东方现喜刹土,而是着重弘扬并且最后示现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作为最后的归宿,还能找到比西方极乐世界更好的选择吗?作为利益众生的方便,还能找到比念佛更为殊胜的法门吗?汉地是和阿弥陀佛有着极深缘分的地方,历史上曾经经历过“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辉煌,这是古代祖师大德辛勤弘法的成果。现在虽然有许多大德在弘扬净土,但是从普及率上来说,还非常的低。很多人虽然从电视剧等渠道里听说过阿弥陀佛,但是对极乐世界和三宝依然带着很大的偏见甚至是邪见。这对我们来说,有责任去做正面的引导和讲解。这正是实践菩提心愿,回报众生和佛法恩德的最佳机会。
有的法师会想,众生刚强难化,听起来有点害怕。要命的是,我自己的烦恼也不小,那还是自己默默地求生净土吧,至少这样会少些磨难。一方面来说,能求生净土,这是功德。但是另一方面,当我们成功到达极乐世界后,见到了上师法王如意宝,见到了阿弥陀佛,然后上师和佛陀慈悲地问:你带了多少众生来极乐世界了?那个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又该如何回答呢?要知道,法王上师的心愿,是希望尤其是我们这些做法师的,带动更多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啊!
有的法师,一直在弘法利生。但是如果没有劝导众生往生极乐,自己也没有求生的愿望,等到这辈子结束,可能没有人能够了断生死。而一位不懂多少法理的老太太,因为一向专念,最终顺利往生,脱离轮回了。这样看来,法师的功德有可能还不如这位老太…
《当今时代弘法的三个要点——菩提心为前导 般若为心要 净土为归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