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論注講記(十二)
【△次觀安樂國諸大菩薩四種莊嚴功德成就。】
【問曰,觀如來莊嚴功德,何所阙少。複須觀菩薩功德耶。】
問:觀佛功德還有什麼不足,還須要再觀菩薩功德嗎?
【答曰,如有明君,則有賢臣。堯舜之稱無爲,是其比也。若使但有如來法王,而無大菩薩法臣。于翼贊道,豈足雲滿。亦如薪𧂐(zī)小,則火不大。】
(翼贊:是輔助的意思。)
如果有明君在上,就一定有賢臣輔佐。堯舜稱爲“無爲而治”就是很好的例子。“無爲”,就是聖人有大道德,自然感得下面的人甘心輔佐他,和他共成大業。如果只有如來法王而沒有助佛教化的大菩薩法臣,那在輔助宣揚佛法上就不能說圓滿,就像堆得柴草少,火就不大。
所以這裏是要表明極樂世界不僅有圓滿的佛功德,圓滿的國土功德,還有圓滿的眷屬菩薩功德。所以這是止于至善(到了最善妙的程度)。像我們人類現前相對的圓滿,就是叁方面:一是自己的身體;二是所得的受用;叁是眷屬。這叁方面都好,就是得到增上生的圓滿。增長到究竟圓滿,就是阿彌陀佛這樣,有最圓滿的佛的色身、最圓滿的佛的國土、最圓滿的佛的眷屬。
【如經言,阿彌陀佛國,有無量無邊諸大菩薩,如觀世音,大勢至等,皆當一生于他方次補佛處。若人稱名憶念者,歸依者,觀察者,如法華經普門品說,無願不滿。】
像經上講,阿彌陀佛的國土,有無量無邊的諸大菩薩,像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等,都是這一生過後就在他方候補作佛,如果對這些大菩薩稱名、憶念、皈依、觀察,那就像《法華經·普門品》所說,任何心中的求願都能讓你滿足。
【然菩薩愛樂功德,如海吞流,無止足情。亦如釋迦牟尼如來,聞一目暗比丘籲言,誰愛功德,爲我維針。爾時如來從禅定起,來到其所,語言,我愛福德。遂爲其維針。爾時失明比丘暗聞佛語聲,驚喜交集,白佛言,世尊。世尊功德猶未滿耶。佛報言,我功德圓滿,無所複須。但我此身從功德生。知功德恩分故,是故言愛。】
然而菩薩愛樂功德,就像大海吞納江河流過來的水,大海沒有滿足的心,來再多也能容納,不會想:我的水量足夠了!不必要更多!就像這樣,菩薩愛樂功德沒有厭足的心,比如在布施上,不會想:多劫以來,我對無量衆生作了很多的財布施、法布施,我的布施行做得足夠了。沒有像這樣的厭足之心,而是恒時不厭倦地修持功德。
這也像釋迦佛聽到一位失明比丘說:“誰愛功德,能幫我穿針。”當時如來就從定中起座,走到失明比丘的跟前說:“我愛功德!”然後就親自給他穿針。失明比丘聽到是佛的聲音,驚喜交集地說:“世尊來給我穿針呀!”“世尊!難道您的功德還沒圓滿嗎?”(意思是,佛還需要修集功德嗎?)佛就告訴他:“我的功德實際圓滿了,我沒有須求的功德。但我的成就來自功德,我知道功德的恩德所在,所以說“我愛功德”。”
【如所問觀佛功德,實無願不充。所以複觀菩薩功德者,有如上種種義故耳。】
如你所問,由觀阿彌陀佛的功德,實際上是能圓滿一切所願,沒有不足。但這不妨礙我們再觀極樂菩薩的功德,原因就是上面說到的這些:一是爲了觀極樂世界有最圓滿的眷屬,輔助佛宣揚佛法,教化衆生;二是由觀察諸大菩薩的功德,能圓滿自己的善願;叁是修大乘的人愛樂功德,沒有滿足的心,所以既要觀阿彌陀佛的功德,還要觀極樂菩薩的功德。我們要學習普賢菩薩的稱贊、隨喜,是平等周遍地來做。
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
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
前兩句是講安樂國土八地以上的菩薩,一切時常轉清淨無垢的*輪。按本注後面的解釋,“無垢輪”是指佛地功德,佛地遠離一切習氣煩惱垢染,所以叫做無垢。阿彌陀佛爲極樂諸大菩薩恒時轉這樣的無垢*輪,而諸大菩薩也能以這*輪開導一切,沒有停息,這叫“常轉”。
後兩句是比喻。“日輪”指諸大菩薩的法身妙體。“化佛菩薩”是指隨衆生的善根成熟,而從法身妙體中顯現的佛和菩薩等的種種化身,這就像日輪在和江河會遇時,會在一條條河裏現出日輪的影像。
“化佛菩薩”指大菩薩應衆生善緣所化出的佛和菩薩的身相。“須彌”表示不動搖,就是雖然在十方世界化現種種,而身不動本處。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佛土,但是小菩薩,不能于十方世界廣作佛事。或但聲聞人天,所利狹小。是故興願,願我國中,有無量大菩薩衆,不動本處,遍至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
佛因地爲什麼起這一莊嚴?這是因爲:見到有的佛國中只有小菩薩,不能化現在十方世界廣作供養諸佛、教化衆生等的佛事,又有國土只有聲聞和人天,所作的利生事業非常狹小。所以就發願國中有無量大菩薩,身不動本處,而遍現在十方,作種種順應因緣的化現,如實修行,恒無間斷地作上供下化的佛事。
【譬如日在天上,而影現百川。日豈來耶,豈不來耶。】
這個比喻是顯示“不動本處,而遍至十方”。就像日輪安住在天上,影子現在千江萬河。日輪哪裏有來,又哪裏有不來?日輪並沒有從天上飛下來,也不是沒有在水中現影像。
大菩薩身不動本處,而應衆生的善緣,化現在十方。大菩薩哪裏有來、哪裏有不來呢?菩薩不是脫離本處一步步地走來,也不是沒有在衆生心前現出影像。
【如大集經言,譬如有人善治堤塘,量其所宜,及放水時,不加心力。菩薩亦如是。先治一切諸佛及衆生應供養應教化種種堤塘。及入叁昧,身心不動,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如實修行者,雖常修行,實無所修行也。】
這就像《大集經》上講的:譬如有人首先是很妥善地修治堤塘,周到地考慮安排:堤塘建在哪裏,建多大面積,出入口定在哪裏等等。一切都做好了,到放水時,就不必再用心力,一開堤塘的閘門就放水了!
菩薩也是如此,首先修治一切諸佛應供養、一切衆生應教化的種種堤塘,就是在八地以前有種種發願、種種加行,到八地以後入叁昧時,以叁昧力,身心不動而能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如實修行”,就是雖然一切時修行,實際無所修行。
【是故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
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
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如來眷屬,欲供養他方無量諸佛,或欲教化無量衆生,此沒彼出,先南後北。不能以一念一時,放光普照,遍至十方世界,教化衆生。有出沒前後相故。是故興願,願我佛土諸大菩薩,于一念時頃,遍至十方,作種種佛事。】
佛因地爲什麼起這一願?是見到有的如來座下的眷屬想供養他方無量諸佛,或者想教化無量衆生時,只有先從這邊隱沒,再出現在那邊;先在南方行持,再轉到北方。不能在一時放光普照,周遍地現在十方世界裏教化衆生,因爲他有出沒相和前後相的緣故。見到這一點之後,法藏菩薩發起大願:使我佛土中的諸大菩薩,在一念一時頃,周遍現在十方世界中,作種種利益衆生等的佛事。
【是故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
遠離分別垢染是“無垢”。自心具足功德是“莊嚴”。“光”是指心光。以心光普照,一時遍現在十方無量諸佛的每一處會場當中,教化有緣衆生,叫做“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這正是周遍廣大的普賢行:“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
【問曰,上章雲,身不動搖,而遍至十方。不動而至,豈非是一時義耶,與此若爲差別。】
問:上一章說“身不動本處而遍至十方”,“不動而至”不就是一時而作嗎?和這裏怎麼區別?
【答曰,上但言不動而至,或容有前後。此言無前無後,是爲差別。亦是成上不動義。若不一時,則是往來。若有往來,則非不動。是故爲成上不動義故,須觀一時。】
答:上面只說“不動而至”,還可能有時間的前後。也就是“身不動搖而周遍到達十方”有可能是經過一段時間而完成的。而這裏說沒有時間的前後,是一時而遍至十方。這是兩者的差別。
同時,這也是成立上面的不動義。如果做這些事不是一時,就在時間上有先後的過程;而先在這裏,後在那裏,就是往來;而有往來,就不是不動。(比如先在東方聽法,後在西方說法,就是從東方到了西方。然後在南方供養,就是從西方去了南方。這就有動的相)所以爲了成立上面的不動義,須要觀這一切是一時就全部完成的。
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
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極樂世界的大菩薩們雨天樂、天花、天衣、妙香等供養具供養諸佛,贊歎諸佛因地的如海修行、果地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時,沒有分別心。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佛土,菩薩人天志趣不廣,不能遍至十方無窮世界,供養諸佛如來大衆。或以己土穢濁,不敢向詣淨鄉。或以所居清淨,鄙薄穢土。以如此等種種局分。于諸佛如來所,不能周遍供養,發起廣大善根。】
佛因地爲什麼發起這一莊嚴呢?是見到有的國土中菩薩、人天的志向不廣大,不能周遍地遊曆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供養諸佛和諸佛的眷屬大衆(這是指沒有發起廣大普賢行願)。或者有些國土,菩薩人天因爲自己的國土不清淨,就不敢去清淨國土。或者因爲自己的國土清淨,看不起穢土,不願意去穢土(以我們人來說,住慣了大城市,就認爲自己居住的地方很好,不願意去窮鄉僻壤,而住在窮鄉僻壤的人又有自卑感,不敢到大城市去,這是人之常情。執著自己的國土不清淨,就有自卑感;執著國土清淨,又有優越感。都是淨穢的分別。)。
以這樣種種的狹隘分別,就導致不能去十方諸佛面前周遍行持供養,發起廣大善根。這是以自己的偏執畫地爲牢,分別自方、他方、清淨的、汙穢的,由此障礙發起周遍平等的廣大善根。
【是故願言,我成佛時,願我國土一切菩薩聲聞天人大衆,遍至十方一切諸佛大會處所,雨天樂天華天衣天香,以巧妙辯辭,供養贊歎諸佛功德。雖歎穢土如來大慈謙忍,不見佛土有雜穢相。雖歎淨土如來無量莊嚴,不見佛土有清淨相。何以故。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是故諸佛如來名爲等覺。若于佛土起優劣心,假使供養如來,非法供養也。】
由以上原因,法藏菩薩發願:願我成佛時,國土一切菩薩、聲聞、天人,都能周遍去往十方諸佛的說法大會,不論穢土、淨土、千差萬別的國土,都一味平等地修行,在諸佛面前供養天樂、天花、天衣、天香等上妙供養具,然後如妙音天女般,出無量妙音,以巧妙辯辭贊歎諸佛功德!(這是行持周遍廣大的普賢行。供養和稱贊的境是十方極微塵數國土中的無量諸佛,是以法界量來修普賢行!)
正當這樣供養、贊歎諸佛功德的時候,心中不起此優彼劣的分別心。雖然贊歎穢土如來有大慈心、有謙下安忍,能入苦海救度衆生,但不見佛土有雜穢相。雖然贊歎淨土如來無量莊嚴,但不見國土有清淨相。什麼緣故呢?以諸法法性平等的緣故,從法性而來的如來也平等,所以諸佛稱爲平等覺。如果對佛土起此優彼劣的分別心,即使供養如來,也不是真正的法供養(意思是,由于心只緣在相上分別淨穢優劣,供養沒有契合平等法性,所以不是真正的法供養)。
以上法藏菩薩的發願,不是我們凡夫所能想象,他念念考慮的不是自己怎麼享受,怎麼求得一己的利益。而是思維怎麼建立淨土,使衆生生到淨土中,都能成就普賢廣大行願,而且在修持時稱合法性不起虛妄分別。他立大願時是在思維這些,而且按思維那樣來設立淨土!所以衆生一往生極樂世界就必定能速疾圓滿普賢行願。
【是故言,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
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這是講極樂世界的大菩薩甘願生在穢土救度衆生,甘願在無佛法處住持佛法,哪裏沒有佛法功德寶,就發願生在那裏如佛一般,爲無量衆生開示佛法。這就是住持佛法的廣大普賢行願。也就是大家常念的:“天龍夜叉鸠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衆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等等。
【佛本何故起此願。見有軟心菩薩,但樂有佛國土修行,無慈悲堅牢心。是故興願,願我成佛時,我土菩薩,皆慈悲勇猛堅固志願。能舍清淨土,至他方無佛法僧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示如有佛,使佛種處處不斷。】
佛在因地爲什麼要發這一願呢?是見到有軟心菩薩只喜歡在有佛國土中修行,沒有堅牢的慈悲心。這樣見到軟心菩薩的過失之後,就發起大願說:願我成佛時,我國土中的所有菩薩都慈悲勇猛,具足堅固志願,能舍清淨國土,到他方沒有佛法僧的地方住持莊嚴佛法僧叁寶,示現如同有佛一般,使佛種性處處不斷。
任何地方都需要人住持佛法,不然當地的佛種性就會斷滅。也就是沒有人傳授佛法,衆生的佛性就不得蘇醒,佛種就會斷滅。
“堅牢”指慈悲心非常堅固,遭遇再多違緣、再大磨難,也不會有絲毫動搖。“不堅牢”是說在見到衆生秉性惡劣、度衆生非常困難、經曆的時間長、所做的事無量無邊等時,內心會動搖、退怯。比如好心教化衆生時,對方惡心對待你、毀謗你,這樣費盡心力又見不到效果時,度衆生的心就會退轉,退轉的原因就是慈悲心不堅牢。所謂堅牢,就是爲度一個衆生,哪怕受再多再大的苦也心甘情願,即使要入地獄安住多劫,也毫不退縮。如果沒有這樣堅牢的慈悲心,只願意在有佛國土中享受,不願去艱苦的地方救度衆生,就是成就菩提道的障礙。
法藏菩薩思維到這些,就立大願成就淨土菩薩勇猛的慈悲心、堅固的大志願。
【是故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所以說:哪個世界沒有佛法功德寶,我就發願生在那裏,如佛一般爲無量衆生開示珍寶佛法。
總之,極樂世界的大菩薩在自身成就了無生忍力之後,不會再耽著淨土,而會普遍地化現在十方國土中救度衆生。
【觀菩薩四種莊嚴功德成就,訖之于上。】
觀察菩薩四種莊嚴功德成就,以上講解完畢。
【△次下四句,是回向門。】
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
普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
【此四句,是論主回向門。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衆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
這四句是論主天親菩薩修持回向門。“回向”就是把自己造論說偈的功德普施給衆生,同見彌陀,共生極樂。所以論主作《往生論》說偈的一切功德,都在此以至誠心回向自己和一切衆生同見彌陀,共生極樂。
平常我們說天親菩薩也發願往生,就是根據這裏和開篇的偈子來說的。
【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頌總說竟。】
宣說阿彌陀佛的經典章句,天親菩薩以偈頌總的歸納宣說完畢。
《往生論注講記(十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