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記(七)

  往生論注講記(七)

  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

  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極樂國土中,有無數宮殿樓閣,進入裏面能普觀十方無數淨穢國土,通徹無礙。在宮殿和樓閣四周,排布有種種七寶行樹,發出不同的光色,周圍有寶欄圍繞。

  【此四句,名莊嚴地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嶕峣峻嶺,枯木橫岑。岝(zuò)峉(è)𡷨(xíng)嶙,莦(shāo)茅盈壑。茫茫滄海,爲絕目之川。葻(lán)葻廣澤,爲無蹤之所。菩薩見此,興大悲願。願我國土,地平如掌。宮殿樓閣,鏡納十方。的無所屬,亦非不屬(“的”是的確的意思。)。寶樹寶欄,互爲映飾。】

  (嶕峣:高聳。岑:小而高的山。岝峉:山不齊貌。𡷨:深山谷。嶙:深無崖。莦:惡草貌。茅:道多草不可行。葻:草得風貌。)

  這四句是說佛國的地功德成就。佛在因地爲什麼發願興起這一莊嚴呢?原因是見到有的國土,崇山峻嶺,枯木橫陳;懸崖深谷,惡草叢生;茫茫大海,不見彼岸;葻葻廣澤,罕無人迹。在見到這種情景時,油然興起悲願:“願我國土,地平如掌,宮殿、樓閣如同鏡子容納影像一樣容納十方無數國土。兩者既不相屬,又不是不相屬。在宮殿樓閣的外面,有寶樹寶欄圍繞,互相輝映、嚴飾。

  這一段要前後對應起來觀察,前面是見國土的苦相,後面是起悲立願,嚴淨國土。這可以分成叁段,第一段是見“崇山峻嶺,枯木橫岑”,也就是見地上聳立高山,有枯木雜亂地倒在山上。又見“深谷懸崖,惡草叢生”,就是見懸崖底下的山谷中,長滿了荊棘等惡草,寸步難行。像這樣見到大地有高低不平、難行多障的苦相之後,就發願嚴淨國土,成就如手掌般平坦的大地,通行無礙。第二段是見“茫茫滄海,爲絕目之川”,就是見到站在大海邊上,只見茫茫一片,看不到彼岸的國土城鎮,由此就發願“宮殿樓閣、鏡納十方”,也就是要成就這樣的國土,在宮殿樓閣的任何一處都能見到十方無數佛國。第叁段是見“葻葻廣澤,爲無蹤之所”,廣澤是廣闊的湖澤,“葻葻”是水草被風吹動的樣子,見到大片的沼澤地沒有人走,十分荒涼,因此就發願“宮殿樓閣,寶樹寶欄,互爲映飾”。也就是殿外有樹,樓上有人,寶欄圍繞,有情和器界和諧共存。寶樹、寶欄都是光明體,交相輝映,彼此襯托,分外莊嚴。

  “的無所屬,亦非不屬”,是說十方國土和極樂國土非一非異。可以這樣觀察:如果極樂國土是實有的顯現,那它和十方國土不是一體就是異體,不出這兩種情況。如果是一體,極樂國土就和十方國土不可分,實際上十方的無數國土並不是無二一體。如果是實有的異體,那就成了彼此毫無關系,不可能在極樂世界的一毛端中現出十方刹海。這樣就知道國土自性本空,不論是極樂國土,還是十方佛國,一切都如夢如幻。就在這如夢如幻的緣起中,以佛神力起用,在極樂國土的任何一處都能普現十方刹海。正顯現時,十方刹海並沒有入到極樂淨土裏,因此無有所屬;又不是沒有影現在裏面,因此亦非不屬。像這樣非一非異,完全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廣狹自在無礙,也顯示了極樂淨土舉體是事事無礙的法界。

  【是故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由于極樂國土成就了大地莊嚴,因此說:“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

  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在佛國無邊的虛空中,遍滿了無量妙寶交織而成的羅網,每一羅網上都懸挂有種種鈴铎,微風吹動鈴铎,發出妙響,宣吐各種妙法音聲。

  【此四句,名莊嚴虛空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國土,煙雲塵霧,蔽障太虛。震烈𩅮(cén)霍,從上而墮(“震烈”指霹雳驚雷,猛烈震動。“𩅮”是下大雨的聲音。“霍”是雨下得很急。)。不祥災霓(niè),每自空來。憂慮百端,爲之毛豎。菩薩見此,興大悲心。願我國土,寶網交絡,羅遍虛空。鈴铎宮商(“宮商”是妙樂的意思。),鳴宣道法。視之無厭,懷道見德。】

  這四句是說佛國的虛空功德成就,包括羅網遍覆、宣吐法音等。

  佛因地爲何興起這一莊嚴?是見到有的國土中,煙雲塵霧,障蔽虛空;雷震大雨,傾盆而下;不祥災氣每每從虛空而來,使人憂慮恐懼。見此情景,悲心發願:“願我成佛的國土中,七寶織成的羅網縱橫交絡,周遍虛空,微風吹動網上鈴铎,發出妙響,宣說菩提妙法。使人視之無厭,心念佛道,見諸功德。”

  這一段也要由對比觀察來體會彌陀的悲願。這又有叁段:第一、“煙雲塵霧,蔽障太虛”,是見到虛空中的色相濁惡,由此興起悲願使虛空處處顯現寶網彌覆的莊嚴。第二、“震烈𩅮霍,從上而墮”,是見到虛空中的聲音濁惡,雷聲轟隆,驟雨𩅮𩅮,由此發願成就“鈴铎宮商,鳴宣道法”的虛空莊嚴,也就是讓國土的虛空中傳出微妙法音,不但悅耳動聽,而且發人智慧。第叁、“不祥災霓,每自空來。憂慮百端,爲之毛豎”,是見到虛空中出現不祥的災氣,使心憂慮恐懼,由此發願成就虛空使人“視之無厭,懷道見德”的莊嚴,也就是以虛空莊嚴,使人看不厭,而且見到時心就得安定,隨念菩提道法,觀見唯心淨土的妙德。

  【是故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由于極樂國土成就了虛空莊嚴,因此說:“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雨(yù)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

  極樂國土虛空中常雨曼陀羅等花和種種妙衣,而且無量妙香普熏國土。

  【此二句,名莊嚴雨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興此莊嚴。見有國土,欲以服飾布地,延請所尊。或欲以香華名寶,用表恭敬。而業貧感薄,是事不果(“業貧”指因上修的福業少。“感薄”指果上感的福報薄。“是事不果”就是表達恭敬的願望不能實現。)。是故興大悲願。願我國土,常雨此物,滿衆生意。】

  這兩句是說佛國的雨功德成就。佛在因地爲什麼興起這樣的莊嚴呢?原因是見到有的國土,人們想用服飾鋪地,延請尊長,或者想供養香、花、名寶,表達恭敬,但是福報不夠,光有善願而不能實現,因此興起悲願:“願我國土,常常降下這一類的資具,滿足衆生廣興供養的善願。”

  這一段要看到佛因地怎麼見苦、怎麼悲心發願。這裏所見的苦是衆生缺乏資具,有善願而不能施展。發悲願就是立誓嚴淨佛土,使國土能普雨資具,滿足衆生供養的善願。

  【何故以雨爲言。恐取著雲,若常雨華衣,亦應填塞虛空,何緣不妨。是故以雨爲喻。雨適時則無洪滔之患,安樂報豈有累情之物乎。經言,日夜六時,雨寶衣,雨寶華。寶質柔軟。履踐其上,則下四寸。隨舉足時,還複如故。用訖入寶地,如水入坎。】

  爲什麼用“雨”來形容呢?這是恐怕有人執著說:“如果淨土時常降下花、衣,逐漸堆積,就會充塞虛空,怎麼能說沒有妨礙?”爲了消除他的懷疑,就用“雨”字來形容。雨能按時辰適當地下,就及時沿地面分流而下,不會造成水災,何況由佛悲願所現的淨土,怎麼會有煩惱人心的事呢?

  《無量壽經》上說:極樂國土晝夜六時,次第降下寶衣、寶花。寶物的質地柔軟,踩在上面就陷下四寸,擡腳時又恢複如初。寶物用完就沒入寶地,就像水滲入大地一樣。

  【是故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

  由于極樂淨土成就了雨功德,因此說:“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