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論注講記(八)
佛慧明淨日,除世癡暗冥。
這兩句的意思是:從如來智慧中所現的清淨光明,就像日光滅除黑暗一樣,滅除衆生內心的愚癡黑暗。頌中的“世間”指衆生的虛妄心識。由于愚癡不見萬法的真實體性,因此是黑暗。
【此二句,名莊嚴光明功德成就。】
這兩句是說極樂國土的光明功德成就。也就是成就了國土光明能遣除癡暗、發起智慧的妙德。
上面講國土的形相莊嚴時,說光明遍滿國土;又在講妙色莊嚴時,說到國土熾盛的光焰第一無比。這裏說的是光明的功德莊嚴。這是就形相、妙色、作用而開出叁種莊嚴。形相上,整個淨土以光明爲相;妙色上,萬物的顯色是熾盛的光焰;作用上,能消除世間愚癡。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見有國土,雖複頂背日光,而爲愚癡所暗。是故願言,使我國土所有光明,能除癡暗,入佛智慧,不爲無記之事。】
佛因地時爲什麼興起國土的光明莊嚴呢?因爲見到有的國土,人的頭上頂著日光,內心仍處在愚癡的黑暗中。見到光明的作用有限,能去掉外界的黑暗,卻去不掉衆生內心的黑暗,因此發起悲願說:我要讓國土中所有的光明,都能遣除癡暗,入在佛智慧中,不作無記的事。
所謂“無記”就是不屬善,也不屬惡。大體上說,人間的日光照在身上,既不會生善心,也不會引惡念,這就是作無記的事。但法藏立願成就的國土光明,是要在照觸的當時就起滅惡生善的作用,絕對不會有無效的事,因此說“不爲無記之事”。
【亦雲安樂國土光明,從如來智慧報起,故能除世暗冥。經言,或有佛土,以光明爲佛事,即是此也。】
“從如來智慧報起”是極樂光明能除癡暗的原因。世間的日光等由衆生的有漏共業所感,只能除外界的黑暗,不能除內心的愚暗。極樂國土的光明是由離垢的如來智慧隨本願力現起,因此光一照觸,就能破除愚癡,豁然開明。經上說有佛土以光明作佛事,就是說的這件事。
光明能作佛普度衆生的事業,比如能消除愚癡、止息苦惱、引生智慧和善心,以及使身心柔軟、增益菩提心等等。《無量壽經》:“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其有衆生遇斯光者,叁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若在叁塗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複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意思就是:衆生有緣遇到阿彌陀佛的光明,就能消除貪嗔癡的垢染,身心柔軟,歡喜踴躍,生起信心等的善心。如果在叁惡趣極苦之處,見到佛光,苦就得以止息,壽終得蒙解脫。又:“神力演大光,普照無際土。消除叁垢冥,明濟衆厄難,開彼智慧眼,滅此昏盲暗。”也是說彌陀光明,普照無邊,能消除叁毒,救濟苦難,開啓智慧,滅除無明。這些是說彌陀色身光明的妙用,類推極樂國土的光明,也應當有同類功德,因爲這是如來智慧報起的光明。
【故言,佛慧明淨日,除世癡暗冥。】
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
【此二句,名莊嚴妙聲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雖有善法,而名聲不遠。有名聲雖遠,複不微妙。有名聲妙遠,複不能悟物。是故起此莊嚴。】
這是說極樂國土的妙聲功德成就。(聲是極樂國土的名聲。國土名聲上成就的功德就是深遠、微妙、能發起衆生覺悟。)佛因地爲什麼要立願成就國土的妙聲莊嚴呢?因爲見到有的國土雖然有善妙的功德法,但名聲的傳播不遠;又有國土的名聲傳播很遠,但不微妙;又有名聲微妙,而且傳播很遠,但不能開啓衆生的覺悟。因此發願興起國土妙聲的莊嚴。
以下依次解釋“梵聲”、“悟”和“微妙”。
【天竺國稱淨行爲梵行,稱妙辭爲梵言。彼國貴重梵天,多以梵爲贊。亦言中國法與梵天通故也。聲者名也。名謂安樂土名。】
古印度把清淨行稱爲梵行,把微妙的言辭稱爲梵言。印度人尊崇梵天,常常用“梵”字來稱贊。又可以說,印度的語言、文字、善行等法和梵天相通,是從梵天傳來的,因此稱爲“梵”。“聲”就是名,說的是極樂世界的名聲。
【經言,若人但聞安樂淨土之名,欲願往生,亦得如願。此名悟物之證也。】
經上說,如果有人聽到了極樂淨土的名字,求願往生,也能按他的願望實現。這是名能開悟衆生的證明。
【釋論言,如斯淨土,非叁界所攝。何以言之。無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色故,非無色界。蓋菩薩別業所致耳。出有而有曰微。名能開悟曰妙。】
(“釋論”就是《大智度論》,這是一部解釋般若經的大論,簡稱爲釋論。)
釋論中說:像佛國淨土就不是叁界所攝。爲什麼這樣說呢?淨土沒有五欲的事,所以不是欲界;是在地上居住的緣故,不是色界;淨土的人有身體的形色,國土也有色、聲、香、味、觸五塵的緣故,不是無色界。這是無生忍菩薩特殊的清淨業所致,不是有漏業所感,因此非叁界所攝。
由以上這一段就知道極樂國土出有而有,叫做“微”。名能開悟,叫做“妙”。
這一句“出有而有”妙義無窮。可以作多種解釋,第一:“出有”指超出叁有,“而有”是依彌陀願力而有。因此,“微”是指極樂萬物莊嚴,純一是無漏相,超出叁界的有漏相。
第二:“有”是指一切戲論邊,“出有而有”就是超出一切戲論的妙有,或者離四邊的妙有。經上說,極樂世界有種種寶樹,黃金爲根、白銀爲莖、琉璃爲枝、琥珀爲葉等等。這些寶樹是不是實有?如果實有,就是一體或多體的樹,但觀察時,有根、莖、枝、葉等各部分,因此不是無分的一體。而且根等現在眼前,就有形狀;而有形狀就有上、下等的部分,也就可以繼續再分,按這樣逐漸分下去,根也不見,莖也不見,乃至更小的部分也不見,最終像虛空一樣,連一個極微塵也得不到。就像這樣,極樂淨土的水鳥花樹、宮殿樓閣,乃至一切妙相,都如幻如化,毫無實有。而“無實”也只是觀待“實”安立的,“實有”不存在,“無實”也是沒有的,因此國土的萬相既不是有,也不是無,又不是亦有亦無、非有非無,所以是離四邊的有。
所以並沒有實體的極樂世界,也不是在極樂世界裏有獨立的水鳥花樹、宮殿樓閣等。那這些妙相從何而來呢?是如來的無漏妙心以願力任運在善緣者心前化現的。所以猶如夢幻的佛國了無自體,唯一以佛的妙心爲體。這樣的妙有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無量無邊的妙用,連登地菩薩也不能完全了知。所以“出有”又可以說是超出凡夫、聲緣、菩薩能思量的有,“而有”就是佛才徹知的不可思議的有,或者以佛的神力顯現的有。
“名能開悟”,就是聽到極樂國土的名字會開啓很多覺悟。比如聽到極樂的功德莊嚴,會發起厭離叁界、欣求淨土的願望。聽到彌陀妙心流現淨土的無量莊嚴時,會覺悟到這是自性的莊嚴。聽到極樂淨土成就不可思議的功德之利時,會油然發起普度衆生同生淨土的菩提心。還會覺悟到不住有無二邊的中道,離一切相和萬德莊嚴並不是兩物。
【是故言,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
由于極樂淨土成就了國土妙聲功德,所以“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
“悟”指國土名字開悟人心;“深遠,聞十方”指國土名聲廣傳十方;“微妙”指名字所诠的國土微妙,名字的作用微妙。叁德具足,稱爲“梵聲”。
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
【此二句,名莊嚴主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羅刹爲君,則率土相啖。寶輪駐殿,則四域無虞。譬之風靡,豈無本耶。是故興願,願我國土,常有法王。法王善力之所住持。】
這是說極樂國土的主功德成就。佛在因地爲什麼立這一願呢?這是見到有的國土以羅刹作君主時,全國上下互相殘殺。而轉輪王出世,寶輪安住在大殿時,天下就太平無事。好比大風所吹的地方,草都隨風而轉,這豈是沒有根本呢?(也就是,國土的禍福治亂,國人的心理、行爲,會隨國主的善惡念力而轉移。)見到國主有影響國土的力量之後,就興起大願:願我國土常有法王住世,以法王無上最善的智悲力住持國土。
【住持者,如黃鹄(hè)持子安,千齡更起。魚母念持子,經泶不壞。安樂國爲正覺善持,其國豈有非正覺事耶。】
(“鹄”通鶴。“泶”:夏有水、冬無水。)
住持的意思是像黃鹄持子安,使他千年後再起;又像魚母念持魚子,經過無水季節也不爛壞。安樂國土爲阿彌陀正覺無上的善力住持,國中怎麼會有非正覺的事呢?
“黃鹄持子安”是說古代有個叫子安的人,一天在市場上見人賣黃鹄,就賣掉衣服救了黃鹄一命。後來子安去世,黃鹄爲了報恩,就在他墳上不停地叫:“子安!子安!”持續有叁年,黃鹄就死去了。子安的家人挖開墳墓打開棺材,看到子安坐起來了。子安說:“我救了黃鹄的命,黃鹄爲了報恩代我死,所以我才複活。”所以,以黃鹄念著“子安!子安!”的念力,就使子安起死回生,延長了壽命。
第二個比喻出自《大智度論》,論裏有一段說:菩薩爲諸佛所念,爲諸佛的威德所加持,一切都能如意……,佛以念力不想使菩薩墮在小乘地的緣故。爲什麼?菩薩入空、無相、無作,以佛的護念而不墮落。就像魚子,魚母憶念就生長,魚母不念持就爛壞。(“菩薩爲諸佛所念、威德所加,皆得如意……,佛念不欲令墮聲聞、辟支佛故。所以者何?入空、無相、無作,以佛念故,而不墮落。譬如魚子,母念得生,不念則壞。”)
這兩個比喻都是說明念力的住持作用。阿彌陀佛是于法自在的法王,成就了無上智悲力,以佛的善力住持,整個極樂國土都是作正覺的事,也就是聖衆的心得佛力攝持,自然行持菩提道,不失壞菩提道。所作都趣向無上菩提,叫做“豈有非正覺事”。
“無有非正覺事”和“入正定聚”相通。
【是故言,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
由于極樂國土成就了國主善力住持的功德,因此說:“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往生極樂國土能入于正定聚永不退轉,就是阿彌陀法王善力住持的結…
《往生論注講記(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