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記(九)

  往生論注講記(九)

  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此二句,名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或朝預衮寵,夕惶斧钺。或幼舍蓬藜,長列方丈。或鳴笳道出,曆經催還。有如是等種種違奪。是故願言,使我國土,安樂相續,畢竟無間。】

  (“衮”:帝王或公侯穿的繡龍的衣服,借指叁公。“笳”:漢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種類似笛子的管樂器。)

  這兩句是說極樂國土永離障難的功德莊嚴。佛因地爲什麼發這一願呢?是見到有的國土,有人早上准備領受君王的恩寵,晚上就被問罪,驚惶地面對刀斧。有人幼年時家境貧寒,住簡陋的茅屋,長大後生活奢華,享用的是擺滿一丈的美味。又有人在號角聲中滿懷壯志地領兵出師,中間卻被君王因奸臣唆使,連連下旨催促收兵。見到世間有諸如此類種種的障難,就立志莊嚴國土,使國土中安樂恒時相續,永無間斷。

  注解裏“種種違奪”,“違”是與心願相違;“奪”是奪走安樂,也就是世間擁有的榮華富貴等安樂會瞬間就被奪走。“安樂相續,畢竟無間”是法藏菩薩成就淨土的志願,意願中成就的淨土完全超出叁界苦輪。像叁界任何有漏的五蘊身每刹那都是苦的自性,苦受是苦苦;樂受也是壞苦,終究變壞有憂苦來逼;舍受是苦因,一直往下遷流,就會遇緣發起種種苦苦和壞苦,所以世間的安樂都可奪,而不能保有。見到這種苦相之後,法藏菩薩立志成就安樂相續、永無間斷的國土。

  【身惱者,饑渴寒熱殺害等也。心惱者,是非得失叁毒等也。】

  “身惱”,指饑、渴、寒、熱、殺害等身體上出生的苦惱。“心惱”,指由計較是非得失引起的貪、嗔、癡等心上的苦惱。

  沈溺苦海的衆生以彌陀悲願的攝受,一往生西方就永離了一切身心的苦惱。受用自在,沒有饑渴的苦;四季常春,沒有寒熱的苦;聖衆慈悲,沒有殺害的苦;蓮花化生,沒有老病死衰的苦。總之,沒有任何身體上的苦。而且得佛力攝持,不會再起分別計較而生貪嗔癡等。《法華經》上說,如果有女人聞到這部經如說修行,就在命終時往生安樂世界,從此不再被貪欲所惱,不被嗔恚、愚癡所惱,不被驕慢、嫉妒所惱。就像這樣,往生之後心上的煩惱就徹底遠離了。所以極樂國的人永離身心苦惱,恒時受用喜樂。

  《彌陀疏鈔》:“彼國離欲清淨,則無苦苦;依正常然,則無壞苦;超過叁界,則無行苦。”“彼國蓮花化生,則無生苦。寒暑不遷,則無老苦。身離分段,則無病苦。壽命無量,則無死苦。無父母妻子,則無愛別離苦。諸上善人同會一處,則無冤憎會苦。所欲自至,則無求不得苦。觀照空寂,則無五陰盛苦。”

  【是故言,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

  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此四句,名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門者,通大義之門也。大義者,大乘所以也。如人造城,得門則入。若人得生安樂者,是則成就大乘之門也。】

  這四句是說極樂國土的大義門功德成就。“門”特指通入大義的門;“大義”就是大乘得名爲“大”的所在,或者大乘的內涵所在。具體在《大乘莊嚴經論》裏歸納成七種大:第一、所緣大,大乘菩薩的所緣是大乘無量的深廣經藏,不像聲聞只緣小乘叁藏;第二、修行大,大乘具足自他二利的修行,不像聲聞只作成辦自利的修行;第叁、智慧大,大乘通達人、法二無我,不像聲聞只通達人無我;第四、精進大,大乘在長劫中恒時精進不退,不像聲聞只在叁生或七生中精進;第五、善巧大,大乘菩薩以大悲安住生死,以智慧不被煩惱染汙,不像聲聞怖畏輪回,尋求斷除輪回的寂滅之樂,不具足善巧;第六、果德大,大乘得到十力、四無畏等無量無數的佛果功德,何時也無窮盡,不像聲聞只證得阿羅漢果和十遍入、八勝處、六神通的功德,而且會在入涅槃時息滅;第七、事業大,大乘成佛後,乃至衆生界盡之間,示現種種入胎、成道、轉*輪等的事業,不像聲聞證得阿羅漢果之後,不作成道、轉*輪等的事業。以上講了什麼是大義。

  那麼,怎麼才能進入到大乘的大義中呢?就像古代的城市,走進了城門就能進入繁華的城市,如果衆生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走進了成就大乘大義的大門。因爲生到極樂世界,依止的是無上的大乘導師——阿彌陀佛,以及觀音、勢至爲主的清淨大海衆菩薩。一切時中心所緣的都是大乘法,不但在佛的法會裏親自聽佛說無生法,而且連風聲、水聲等都在說無生法,見到地下七寶幢等的時候就自然證悟無生,所以內心生起的是通達人法二無我的智慧。而且在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下,成就的是大乘極廣大的智慧、慈悲、神通、辯才、叁摩地、陀羅尼等功德,興起的是盡未來際化現十方普利群生的事業,行持的是自他二利、周遍、廣大的普賢行海,所以生到極樂世界就是進了成就大義之門。

  【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雖有佛如來賢聖等衆。由國濁故,分一說叁。或以拓眉致诮,或緣指語招譏。是故願言,使我國土,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根敗種子,畢竟不生。女人殘缺,名字亦斷。】

  佛因地爲什麼興起這一願呢?或者,爲什麼要發願成就國土大義門功德呢?原因是見到有的國土,雖有佛菩薩等聖賢大衆,但以國土穢濁的緣故,把一乘法分成叁乘來說;又見有國土中有女人貪著自己的形象,有意把眉毛描長,被人譏諷;或者啞巴只能用手指比劃,招來譏笑。由于這些原因,就發願成就莊嚴國土,使得國土中大乘一味,平等一味,二乘種子畢竟不生,女人、根缺等不僅沒有事實,乃至沒有譏嫌名字。(“根敗”,指菩提根芽敗壞。聲聞緣覺以只求自己解脫的下劣作意,不求無上菩提而失壞了無上菩提的根種,因此被呵斥爲“焦芽敗種”。)

  這裏要看到佛因地的悲願是怎麼發起的?發願的著眼點又在哪裏?發願要成就國土的大義門功德,是源于觀察到國土有叁種不能成就大義的現象——二乘、女人和根缺。法藏菩薩是想到在五濁熾盛的國土,需要把一乘法分成叁乘來說,這樣很多衆生會趣入小乘的道。雖然他們修小乘的法也能從生死中解脫,但從成佛總的進程來說,是緩慢的、曲折的;而且針對大乘的道果來說,這只是成就小義,也就是沒有以菩提心攝持行持菩薩萬行,所成就的福德就像牛腳印裏的水那麼少,和大乘成就的如海福德相比,相差懸殊;再從智慧上比較,如所有智方面只證得人無我,就像芥子裏的虛空那樣小,這不像大乘證得一切法無自性的空性,如虛空般廣大;盡所有智方面也只了達五蘊等少分的意義,不像大乘能了達極廣遠、深細的萬法事相。像這樣,如果發了二乘的心,就不能速疾成就菩提,將來回小向大也比直接入大乘的鈍根人成佛緩慢四十九劫。

  後兩個不能成就大義的現象是女人和根缺。也就是一般的凡夫女人,受宿世煩惱、業力的牽製,有心量狹小、見識短淺、心力不勇猛等的障難,導致在成就殊勝功德、開啓廣大智慧、擔荷度生事業等的方面,有很多不堪能。“根缺”是指六根不具足,有不能了知取舍等的困難。這樣以根器不夠的緣故,難以成就大義。

  見到這些情況,法藏菩薩興起成就國土大義門的悲願,立願在自己成就的國土中不生二乘種子,不出現女人、根缺的現相。凡是往生的人一進入淨土,就能順利趣入成就大乘殊勝道果的大義,速成無上菩提。

  【是故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大乘善根界”是指極樂國土純一是大乘善根界,以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所有往生的衆生最終都被導入大乘道中。“等無譏嫌名”,就是國土上下沒有女人、根缺、二乘等遭來譏嫌的名字。“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就是國土裏不出生女人、根缺和二乘的種子,這一句不能錯誤理解成女人、根缺、二乘生不了淨土。

  像這個娑婆世界,不但佛法裏有種種乘,世間道更是五花八門,各種思想、行爲多得像超市裏的物品。衆生各行其道,各有主義,所謂多元化的世界,實際是濁惡雜亂的世界!而阿彌陀佛的淨土是一味的大乘善根界,國土中畢竟不生二乘焦芽敗種,女人和根缺下至沒有名字存在,這就是“國土大義門成就”。

  下面注解裏依次斷除叁個疑惑:一、斷除極樂世界有聲聞的疑惑;二、斷除說極樂世界無二乘、女人、根缺叁種名的疑惑;叁、斷除以極樂世界聲聞衆多爲奇特的疑惑。

  一、斷除極樂世界有聲聞的疑惑。

  【問曰,案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中言,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知其數者,不取正覺。是有聲聞一證也。又十住毗婆沙中,龍樹菩薩造阿彌陀贊雲,超出叁界獄,目如蓮華葉,聲聞衆無量,是故稽首禮。是有聲聞二證也。又摩诃衍論中言,佛土種種不同。或有佛土純是聲聞僧。或有佛土純是菩薩僧。或有佛土菩薩聲聞會爲僧,如阿彌陀安樂國等是也。是有聲聞叁證也。諸經中有說安樂國處,多言有聲聞,不言無聲聞。聲聞即是二乘之一。論言乃至無二乘名,此雲何會。】

  有人問:依據佛在王舍城講的《無量壽經》,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中說“假使我成佛,我國中的聲聞能計算它的數量,我就不取正覺。”這是極樂世界有聲聞的第一個證明。《十住毗婆沙論》裏龍樹菩薩造的《阿彌陀贊》中有“聲聞衆無量”這一句,這是有聲聞的第二個證明。《摩诃衍論》也說到“有佛國以菩薩和聲聞衆會爲僧,比如極樂世界等”,這是有聲聞的第叁個證明。經上說極樂世界的地方,多數說了有聲聞,而不說無聲聞,聲聞是二乘之一,但本論說乃至沒有二乘的名字,這兩種說法怎麼會通呢?

  回答依次有四點:(一)以理成立極樂淨土不生定性二乘種子;(二)以理成立阿羅漢唯一應生淨土;(叁)說明稱名“聲聞”是用前世的名字;(四)說明“二乘種不生”不妨“二乘來生”。

  (一)以理成立極樂淨土不生定性二乘種子。

  【答曰,以理推之,安樂淨土,不應有…

《往生論注講記(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