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论注讲记(九)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此二句,名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朝预衮宠,夕惶斧钺。或幼舍蓬藜,长列方丈。或鸣笳道出,历经催还。有如是等种种违夺。是故愿言,使我国土,安乐相续,毕竟无间。】
(“衮”:帝王或公侯穿的绣龙的衣服,借指三公。“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管乐器。)
这两句是说极乐国土永离障难的功德庄严。佛因地为什么发这一愿呢?是见到有的国土,有人早上准备领受君王的恩宠,晚上就被问罪,惊惶地面对刀斧。有人幼年时家境贫寒,住简陋的茅屋,长大后生活奢华,享用的是摆满一丈的美味。又有人在号角声中满怀壮志地领兵出师,中间却被君王因奸臣唆使,连连下旨催促收兵。见到世间有诸如此类种种的障难,就立志庄严国土,使国土中安乐恒时相续,永无间断。
注解里“种种违夺”,“违”是与心愿相违;“夺”是夺走安乐,也就是世间拥有的荣华富贵等安乐会瞬间就被夺走。“安乐相续,毕竟无间”是法藏菩萨成就净土的志愿,意愿中成就的净土完全超出三界苦轮。像三界任何有漏的五蕴身每刹那都是苦的自性,苦受是苦苦;乐受也是坏苦,终究变坏有忧苦来逼;舍受是苦因,一直往下迁流,就会遇缘发起种种苦苦和坏苦,所以世间的安乐都可夺,而不能保有。见到这种苦相之后,法藏菩萨立志成就安乐相续、永无间断的国土。
【身恼者,饥渴寒热杀害等也。心恼者,是非得失三毒等也。】
“身恼”,指饥、渴、寒、热、杀害等身体上出生的苦恼。“心恼”,指由计较是非得失引起的贪、嗔、痴等心上的苦恼。
沉溺苦海的众生以弥陀悲愿的摄受,一往生西方就永离了一切身心的苦恼。受用自在,没有饥渴的苦;四季常春,没有寒热的苦;圣众慈悲,没有杀害的苦;莲花化生,没有老病死衰的苦。总之,没有任何身体上的苦。而且得佛力摄持,不会再起分别计较而生贪嗔痴等。《法华经》上说,如果有女人闻到这部经如说修行,就在命终时往生安乐世界,从此不再被贪欲所恼,不被嗔恚、愚痴所恼,不被骄慢、嫉妒所恼。就像这样,往生之后心上的烦恼就彻底远离了。所以极乐国的人永离身心苦恼,恒时受用喜乐。
《弥陀疏钞》:“彼国离欲清净,则无苦苦;依正常然,则无坏苦;超过三界,则无行苦。”“彼国莲花化生,则无生苦。寒暑不迁,则无老苦。身离分段,则无病苦。寿命无量,则无死苦。无父母妻子,则无爱别离苦。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则无冤憎会苦。所欲自至,则无求不得苦。观照空寂,则无五阴盛苦。”
【是故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此四句,名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门者,通大义之门也。大义者,大乘所以也。如人造城,得门则入。若人得生安乐者,是则成就大乘之门也。】
这四句是说极乐国土的大义门功德成就。“门”特指通入大义的门;“大义”就是大乘得名为“大”的所在,或者大乘的内涵所在。具体在《大乘庄严经论》里归纳成七种大:第一、所缘大,大乘菩萨的所缘是大乘无量的深广经藏,不像声闻只缘小乘三藏;第二、修行大,大乘具足自他二利的修行,不像声闻只作成办自利的修行;第三、智慧大,大乘通达人、法二无我,不像声闻只通达人无我;第四、精进大,大乘在长劫中恒时精进不退,不像声闻只在三生或七生中精进;第五、善巧大,大乘菩萨以大悲安住生死,以智慧不被烦恼染污,不像声闻怖畏轮回,寻求断除轮回的寂灭之乐,不具足善巧;第六、果德大,大乘得到十力、四无畏等无量无数的佛果功德,何时也无穷尽,不像声闻只证得阿罗汉果和十遍入、八胜处、六神通的功德,而且会在入涅槃时息灭;第七、事业大,大乘成佛后,乃至众生界尽之间,示现种种入胎、成道、转*轮等的事业,不像声闻证得阿罗汉果之后,不作成道、转*轮等的事业。以上讲了什么是大义。
那么,怎么才能进入到大乘的大义中呢?就像古代的城市,走进了城门就能进入繁华的城市,如果众生能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走进了成就大乘大义的大门。因为生到极乐世界,依止的是无上的大乘导师——阿弥陀佛,以及观音、势至为主的清净大海众菩萨。一切时中心所缘的都是大乘法,不但在佛的法会里亲自听佛说无生法,而且连风声、水声等都在说无生法,见到地下七宝幢等的时候就自然证悟无生,所以内心生起的是通达人法二无我的智慧。而且在弥陀本愿威神的加持下,成就的是大乘极广大的智慧、慈悲、神通、辩才、三摩地、陀罗尼等功德,兴起的是尽未来际化现十方普利群生的事业,行持的是自他二利、周遍、广大的普贤行海,所以生到极乐世界就是进了成就大义之门。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虽有佛如来贤圣等众。由国浊故,分一说三。或以拓眉致诮,或缘指语招讥。是故愿言,使我国土,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根败种子,毕竟不生。女人残缺,名字亦断。】
佛因地为什么兴起这一愿呢?或者,为什么要发愿成就国土大义门功德呢?原因是见到有的国土,虽有佛菩萨等圣贤大众,但以国土秽浊的缘故,把一乘法分成三乘来说;又见有国土中有女人贪著自己的形象,有意把眉毛描长,被人讥讽;或者哑巴只能用手指比划,招来讥笑。由于这些原因,就发愿成就庄严国土,使得国土中大乘一味,平等一味,二乘种子毕竟不生,女人、根缺等不仅没有事实,乃至没有讥嫌名字。(“根败”,指菩提根芽败坏。声闻缘觉以只求自己解脱的下劣作意,不求无上菩提而失坏了无上菩提的根种,因此被呵斥为“焦芽败种”。)
这里要看到佛因地的悲愿是怎么发起的?发愿的着眼点又在哪里?发愿要成就国土的大义门功德,是源于观察到国土有三种不能成就大义的现象——二乘、女人和根缺。法藏菩萨是想到在五浊炽盛的国土,需要把一乘法分成三乘来说,这样很多众生会趣入小乘的道。虽然他们修小乘的法也能从生死中解脱,但从成佛总的进程来说,是缓慢的、曲折的;而且针对大乘的道果来说,这只是成就小义,也就是没有以菩提心摄持行持菩萨万行,所成就的福德就像牛脚印里的水那么少,和大乘成就的如海福德相比,相差悬殊;再从智慧上比较,如所有智方面只证得人无我,就像芥子里的虚空那样小,这不像大乘证得一切法无自性的空性,如虚空般广大;尽所有智方面也只了达五蕴等少分的意义,不像大乘能了达极广远、深细的万法事相。像这样,如果发了二乘的心,就不能速疾成就菩提,将来回小向大也比直接入大乘的钝根人成佛缓慢四十九劫。
后两个不能成就大义的现象是女人和根缺。也就是一般的凡夫女人,受宿世烦恼、业力的牵制,有心量狭小、见识短浅、心力不勇猛等的障难,导致在成就殊胜功德、开启广大智慧、担荷度生事业等的方面,有很多不堪能。“根缺”是指六根不具足,有不能了知取舍等的困难。这样以根器不够的缘故,难以成就大义。
见到这些情况,法藏菩萨兴起成就国土大义门的悲愿,立愿在自己成就的国土中不生二乘种子,不出现女人、根缺的现相。凡是往生的人一进入净土,就能顺利趣入成就大乘殊胜道果的大义,速成无上菩提。
【是故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大乘善根界”是指极乐国土纯一是大乘善根界,以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所有往生的众生最终都被导入大乘道中。“等无讥嫌名”,就是国土上下没有女人、根缺、二乘等遭来讥嫌的名字。“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就是国土里不出生女人、根缺和二乘的种子,这一句不能错误理解成女人、根缺、二乘生不了净土。
像这个娑婆世界,不但佛法里有种种乘,世间道更是五花八门,各种思想、行为多得像超市里的物品。众生各行其道,各有主义,所谓多元化的世界,实际是浊恶杂乱的世界!而阿弥陀佛的净土是一味的大乘善根界,国土中毕竟不生二乘焦芽败种,女人和根缺下至没有名字存在,这就是“国土大义门成就”。
下面注解里依次断除三个疑惑:一、断除极乐世界有声闻的疑惑;二、断除说极乐世界无二乘、女人、根缺三种名的疑惑;三、断除以极乐世界声闻众多为奇特的疑惑。
一、断除极乐世界有声闻的疑惑。
【问曰,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中言,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知其数者,不取正觉。是有声闻一证也。又十住毗婆沙中,龙树菩萨造阿弥陀赞云,超出三界狱,目如莲华叶,声闻众无量,是故稽首礼。是有声闻二证也。又摩诃衍论中言,佛土种种不同。或有佛土纯是声闻僧。或有佛土纯是菩萨僧。或有佛土菩萨声闻会为僧,如阿弥陀安乐国等是也。是有声闻三证也。诸经中有说安乐国处,多言有声闻,不言无声闻。声闻即是二乘之一。论言乃至无二乘名,此云何会。】
有人问:依据佛在王舍城讲的《无量寿经》,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中说“假使我成佛,我国中的声闻能计算它的数量,我就不取正觉。”这是极乐世界有声闻的第一个证明。《十住毗婆沙论》里龙树菩萨造的《阿弥陀赞》中有“声闻众无量”这一句,这是有声闻的第二个证明。《摩诃衍论》也说到“有佛国以菩萨和声闻众会为僧,比如极乐世界等”,这是有声闻的第三个证明。经上说极乐世界的地方,多数说了有声闻,而不说无声闻,声闻是二乘之一,但本论说乃至没有二乘的名字,这两种说法怎么会通呢?
回答依次有四点:(一)以理成立极乐净土不生定性二乘种子;(二)以理成立阿罗汉唯一应生净土;(三)说明称名“声闻”是用前世的名字;(四)说明“二乘种不生”不妨“二乘来生”。
(一)以理成立极乐净土不生定性二乘种子。
【答曰,以理推之,安乐净土,不应有…
《往生论注讲记(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