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乘。何以言之。夫有病则有药,理数之常也。法华经言,释迦牟尼如来,以出五浊世故,分一为三。净土既非五浊,无三乘明矣。】
答:以道理来推,极乐净土不应当有二乘存在。怎么说呢?有病才有药,没病就没有药,这是一定的道理。《法华经》上说:释迦如来出兴在五浊恶世,由于时劫浊恶,把一乘分成三乘来说。但极乐净土不是五浊恶世,没有三乘是很明显的。
这里说的“无三乘”是指没有究竟三乘,也就是二乘往生的人在极乐净土,首先听佛和风树水响等说小乘法,暂时证得小果,但不会只停留在小乘果上,而是渐次增进到菩萨位。就好像两个人都做县长,其中一人只做到县长再不升迁,只能称他为县长,因为不再升迁的缘故。另一人以后会升迁,不决定是县长,因为他的官职毕竟要改变。以这个道理,不说极乐净土有定性二乘种子,因为毕竟升入菩萨位的缘故。
(二)以理成立阿罗汉唯一应生净土。
【法华经噵(dào)诸声闻,是人于何而得解脱。但离虚妄,名为解脱。是人实未得一切解脱。以未得无上道故。】
《法华经》上说:声闻人是在哪方面得了解脱呢?是以单单远离虚妄或者远离人我的执著,而称为“解脱”。其实没有得到一切解脱,因为没有证得无上的道。
“无上的道”是指圆满见到人、法二无我的智慧。这个道能息灭一切虚妄的分别,能断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证得无住大涅槃,因此是无上的道。声闻的道是见人无我和少分法无我的智慧,这不是无上的道,因为还不圆满,还有增上。由它的道不圆满就知道果上没有得到一切解脱,也就是只解脱了烦恼障,没有解脱所知障;只解脱了分段生死,没有解脱变易生死。
【核推此理,阿罗汉既未得一切解脱,必应有生。此人更不生三界。三界外除净土更无生处。是以唯应于净土生。】
按这个道理来推,既然阿罗汉没有得一切解脱,就应当还有生。但他断了烦恼,不会生三界,而三界外除了净土又没有别的生处,所以只应当生在净土。
也就是阿罗汉只证人空,没有证法空,还有执著轮回是所断、涅槃是对治或者微尘、刹那等实有的戏论,以这个无明就集无漏业,而有受生。这个生处不会是三界,那就一定是净土了。
(三)说明称名“声闻”是用前世的名字。
【如言声闻者,是他方声闻来生,仍本名故,称为声闻。如天帝释生人中时,姓憍尸迦。后虽为天主。佛欲使人知其由来,与帝释语时,犹称憍尸迦。其此类也。】
像经上说的声闻,就是他方的声闻生到西方,还用他原先的名字,叫他“声闻”。就像帝释在人间时姓“憍尸迦”,后来虽然生天做了天主,佛想让人知道他的来历,跟他谈话时,还叫他“憍尸迦”。称呼“声闻”也就是这样。意思是佛以愿力把声闻摄到了净土,还用他原来的名字叫他“声闻”。
(四)说明“二乘种不生”不妨“二乘来生”。
【又此论但言二乘种不生。谓安乐国不生二乘种子。亦何妨二乘来生耶。譬如橘栽不生江北,河洛果肆亦见有橘。又言鹦鹉不渡陇西,赵魏架桁亦有鹦鹉。此二物但言其种不渡。彼有声闻亦如是。作如是解,经论则会。】
(“陇西”是今天的甘肃一带。“赵魏”是河北一带。)
再说,本论只说了“二乘种不生”,就是国土中不会生定性二乘的种子。这又何妨二乘来生呢?比如桔子不生在江北,但不妨在黄河、洛河流域的水果店里见到桔子。又像鹦鹉不会飞出它的产地陇西,但不妨在赵魏人家房檐横木上的鸟笼里养有鹦鹉。这两种东西只是说不产它的种子。极乐国土有声闻也就是这样,虽然国土里不会生定性二乘的种子,但不妨有二乘人来生。按这样理解,就能会通经论里的不同说法。
二、断除说极乐世界无二乘、女人、根缺三种名的疑惑。
【问曰,名以召事,有事乃有名。安乐国既无二乘女人根缺之事,亦何须复言无此三名耶。】
问:名字是为了称呼事物而安立的,有事物才有名字。安乐国里没有二乘、女人、根缺的事实,有什么必要再说没有这三者的名字呢?
【答曰,如软心菩萨,不甚勇猛,讥言声闻。如人谄曲,或复儜弱,讥言女人。又如眼虽明而不识事,讥言盲人。又如耳虽聪而听义不解,讥言聋人。又如舌虽语而讷口𠽱(jiǎn)吃,讥言哑人。有如是等根虽具足,而有讥嫌之名。是故须言乃至无名。明净土无如是等与夺之名。】
答:比如软心菩萨不太勇猛,没有求菩提、普度众生的大心力,就被人讥讽为“声闻”。又比如男子内心谄曲,或者软弱无能,被人讥笑为“女人”。又有眼睛虽然明亮,但不能识别事物,被人骂为“睁眼瞎”。又有耳朵虽好,但听不懂话语的意思,被人嘲笑为“聋子”。又有舌头虽然能说,但口吃结巴,被讥笑为“哑巴”。像这样,根虽然具足,但有讥嫌的名字。所以有必要说乃至没有这三种名字,来表明净土没有这样的“与夺之名”(“与夺”就是给予和夺走。给具根者安上“根缺”等的名称,来夺走他“具根”等的名称,叫做“与夺之名”。)。
总之,说极乐世界没有三种名,是表明极乐世界不但没有二乘、女人、根缺的事实,连加在人身上的讥嫌说法也没有,或者说,连类似的事情也没有。
三、断除以极乐世界声闻众多为奇特的疑惑。
【问曰,寻法藏菩萨本愿,及龙树菩萨所赞,皆似以彼国声闻众多为奇。此有何义。】
问:查阅法藏菩萨的本愿和龙树菩萨的赞文,都像是以极乐世界的声闻很多为奇特,这有什么深义?
【答曰,声闻以实际为证,计不应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生彼。必当复以神力生其无上道心。譬如鸩鸟入水,鱼蚌咸死。犀牛触之,死者皆活。如此不应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佛能使声闻复生无上道心,真不可思议之至也。】
声闻本来是以“实际”为证,就是以证得人无我、息灭五蕴身为究竟。这么看来,他不应当还能生起佛道的根芽,因为他执著这已经到了究竟,就再发不起求证佛果的心,这样没有求佛果的愿力,就入不了大乘门修持六度万行,所以不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的神力摄受他生到净土,一定会再以神力让他生起无上道心(就是让他心里再发起求证无上菩提的愿心和行心)。
这就像鸩鸟飞入水里时,鱼蚌都中毒死去,犀牛用角触到水时,已死的鱼蚌又都复活过来。像这样不应生的还能生,所以可说是非常奇特。《大智度论》说了五种不可思议(众生的数量不可思议,业果报不可思议,禅定力不可思议,龙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在五种不可思议中,以佛功德法的神力最不可思议。佛能使声闻再发起无上菩提心,真是不可思议到极点了!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此二句,名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名高位重,潜处无由。或人凡姓鄙,悕出靡路。或修短系业,制不在己。如阿私陀仙人类也。有如是等为业风所吹,不得自在。是故愿言,使我国土,各称所求,满足情愿。】
这两句是说极乐国土一切所求都得满足的功德成就。佛因地为什么要发这一愿呢?这是见到在很多国土里,众生有愿不能满足,有人名高位重,想隐居过普通人的生活,却不得自由;有人出身卑微,秉赋一般,想出人头地,却不能实现;或者众生一期寿命的长短完全随业支配,丝毫不能做主,像“阿私陀仙人”就是例子。像这样见众生随业而转,毫无自在,就兴起悲心立愿要使国土中的人民都能随心所求而满愿。
法藏菩萨以智慧观察到的就是世间都落在随业而转、不得自在的苦性当中。无论功名富贵、寿夭穷通,乃至一切的一切,都是随惑业而转,下至地狱、上至天宫,念念随业自在,这就是世间的行苦自性。有人想在功成名就之后退隐,却被业牵制,无法满愿,甚至遭受杀身之祸。有人空怀一世的梦想,因为没有宿世的修积,也只落得终生潦倒。有人想长生不死,但丝毫不能自主。“阿私陀仙人”的公案是说:当悉达多太子诞生时,净饭王请来相师给太子占相,其中五通仙人阿私陀在给太子看相时,老泪纵横。他说:如果太子留在世间,会成为转轮圣王;如果出世修行,会成就无上佛道。别人问他为什么哭泣?他说:“我等不到那一天了!”所以五通仙人也主宰不了寿命。世间的事是这样无可奈何!
为此,法藏菩萨就立誓建立超胜三界的净土,让众生一往生后,就能一切所愿都得满足。
【是故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所以在极乐世界里“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有阿弥陀佛的愿力、福德力作增上缘,我们生到极乐世界就一切都如意自在了。寿命达到无量寿,随自己的心愿,愿意在净土住多久就住多久,舍净土的寿命生到十方世界度众生,也是想住世多长,都随心所欲,这是“寿命自在、修短随意”。而且,在净土想受用什么,随心里所想,就自然现前;愿意听什么法,水声、雨声、铃声里就说什么法;在楼阁里愿见十方哪一国土,也都自然显现。或者愿意去他方无量佛刹供养诸佛菩萨,也能一念间遍游十方,要什么供养具都随意化现。这是具缚凡夫做梦也想不到的。但一往生,仗佛的自在力就一切所求都自在满足,所以极为胜妙!
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此二句,结成上观察十七种庄严国土成就,所以愿生。】
这两句是总结:由于观察到了弥陀佛国具足十七种庄严成就,因此希求往生。
“所以”表明天亲大菩萨愿生弥陀净土有极深的原因。原因就是弥陀净土成就了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能对上述极乐国土的每类功德作深刻、具体的观察,就自然引生对极乐世界的欣求,也就能从心里说出“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所以对上述的清净功德、量功德、性功德等,极有必要作细致地观察,这才是生信愿的根本。
像这样胜妙的净土,越跟娑婆秽土比较,就越显示出它的胜妙。越了解它的胜妙,就越能引发求生的心。就像对世间某种圆满听多了、了解多了之后,就生追求的心,从各方面去认识极乐国土的庄严,就会引发愿生的心。
【释器世间清净,讫之于上。】
解释器世间清净的内容,以上就结束了。
《往生论注讲记(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