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乘。何以言之。夫有病則有藥,理數之常也。法華經言,釋迦牟尼如來,以出五濁世故,分一爲叁。淨土既非五濁,無叁乘明矣。】
答:以道理來推,極樂淨土不應當有二乘存在。怎麼說呢?有病才有藥,沒病就沒有藥,這是一定的道理。《法華經》上說:釋迦如來出興在五濁惡世,由于時劫濁惡,把一乘分成叁乘來說。但極樂淨土不是五濁惡世,沒有叁乘是很明顯的。
這裏說的“無叁乘”是指沒有究竟叁乘,也就是二乘往生的人在極樂淨土,首先聽佛和風樹水響等說小乘法,暫時證得小果,但不會只停留在小乘果上,而是漸次增進到菩薩位。就好像兩個人都做縣長,其中一人只做到縣長再不升遷,只能稱他爲縣長,因爲不再升遷的緣故。另一人以後會升遷,不決定是縣長,因爲他的官職畢竟要改變。以這個道理,不說極樂淨土有定性二乘種子,因爲畢竟升入菩薩位的緣故。
(二)以理成立阿羅漢唯一應生淨土。
【法華經噵(dào)諸聲聞,是人于何而得解脫。但離虛妄,名爲解脫。是人實未得一切解脫。以未得無上道故。】
《法華經》上說:聲聞人是在哪方面得了解脫呢?是以單單遠離虛妄或者遠離人我的執著,而稱爲“解脫”。其實沒有得到一切解脫,因爲沒有證得無上的道。
“無上的道”是指圓滿見到人、法二無我的智慧。這個道能息滅一切虛妄的分別,能斷除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證得無住大涅槃,因此是無上的道。聲聞的道是見人無我和少分法無我的智慧,這不是無上的道,因爲還不圓滿,還有增上。由它的道不圓滿就知道果上沒有得到一切解脫,也就是只解脫了煩惱障,沒有解脫所知障;只解脫了分段生死,沒有解脫變易生死。
【核推此理,阿羅漢既未得一切解脫,必應有生。此人更不生叁界。叁界外除淨土更無生處。是以唯應于淨土生。】
按這個道理來推,既然阿羅漢沒有得一切解脫,就應當還有生。但他斷了煩惱,不會生叁界,而叁界外除了淨土又沒有別的生處,所以只應當生在淨土。
也就是阿羅漢只證人空,沒有證法空,還有執著輪回是所斷、涅槃是對治或者微塵、刹那等實有的戲論,以這個無明就集無漏業,而有受生。這個生處不會是叁界,那就一定是淨土了。
(叁)說明稱名“聲聞”是用前世的名字。
【如言聲聞者,是他方聲聞來生,仍本名故,稱爲聲聞。如天帝釋生人中時,姓憍屍迦。後雖爲天主。佛欲使人知其由來,與帝釋語時,猶稱憍屍迦。其此類也。】
像經上說的聲聞,就是他方的聲聞生到西方,還用他原先的名字,叫他“聲聞”。就像帝釋在人間時姓“憍屍迦”,後來雖然生天做了天主,佛想讓人知道他的來曆,跟他談話時,還叫他“憍屍迦”。稱呼“聲聞”也就是這樣。意思是佛以願力把聲聞攝到了淨土,還用他原來的名字叫他“聲聞”。
(四)說明“二乘種不生”不妨“二乘來生”。
【又此論但言二乘種不生。謂安樂國不生二乘種子。亦何妨二乘來生耶。譬如橘栽不生江北,河洛果肆亦見有橘。又言鹦鹉不渡隴西,趙魏架桁亦有鹦鹉。此二物但言其種不渡。彼有聲聞亦如是。作如是解,經論則會。】
(“隴西”是今天的甘肅一帶。“趙魏”是河北一帶。)
再說,本論只說了“二乘種不生”,就是國土中不會生定性二乘的種子。這又何妨二乘來生呢?比如桔子不生在江北,但不妨在黃河、洛河流域的水果店裏見到桔子。又像鹦鹉不會飛出它的産地隴西,但不妨在趙魏人家房檐橫木上的鳥籠裏養有鹦鹉。這兩種東西只是說不産它的種子。極樂國土有聲聞也就是這樣,雖然國土裏不會生定性二乘的種子,但不妨有二乘人來生。按這樣理解,就能會通經論裏的不同說法。
二、斷除說極樂世界無二乘、女人、根缺叁種名的疑惑。
【問曰,名以召事,有事乃有名。安樂國既無二乘女人根缺之事,亦何須複言無此叁名耶。】
問:名字是爲了稱呼事物而安立的,有事物才有名字。安樂國裏沒有二乘、女人、根缺的事實,有什麼必要再說沒有這叁者的名字呢?
【答曰,如軟心菩薩,不甚勇猛,譏言聲聞。如人谄曲,或複儜弱,譏言女人。又如眼雖明而不識事,譏言盲人。又如耳雖聰而聽義不解,譏言聾人。又如舌雖語而讷口𠽱(jiǎn)吃,譏言啞人。有如是等根雖具足,而有譏嫌之名。是故須言乃至無名。明淨土無如是等與奪之名。】
答:比如軟心菩薩不太勇猛,沒有求菩提、普度衆生的大心力,就被人譏諷爲“聲聞”。又比如男子內心谄曲,或者軟弱無能,被人譏笑爲“女人”。又有眼睛雖然明亮,但不能識別事物,被人罵爲“睜眼瞎”。又有耳朵雖好,但聽不懂話語的意思,被人嘲笑爲“聾子”。又有舌頭雖然能說,但口吃結巴,被譏笑爲“啞巴”。像這樣,根雖然具足,但有譏嫌的名字。所以有必要說乃至沒有這叁種名字,來表明淨土沒有這樣的“與奪之名”(“與奪”就是給予和奪走。給具根者安上“根缺”等的名稱,來奪走他“具根”等的名稱,叫做“與奪之名”。)。
總之,說極樂世界沒有叁種名,是表明極樂世界不但沒有二乘、女人、根缺的事實,連加在人身上的譏嫌說法也沒有,或者說,連類似的事情也沒有。
叁、斷除以極樂世界聲聞衆多爲奇特的疑惑。
【問曰,尋法藏菩薩本願,及龍樹菩薩所贊,皆似以彼國聲聞衆多爲奇。此有何義。】
問:查閱法藏菩薩的本願和龍樹菩薩的贊文,都像是以極樂世界的聲聞很多爲奇特,這有什麼深義?
【答曰,聲聞以實際爲證,計不應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願不可思議神力,攝令生彼。必當複以神力生其無上道心。譬如鸩鳥入水,魚蚌鹹死。犀牛觸之,死者皆活。如此不應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佛能使聲聞複生無上道心,真不可思議之至也。】
聲聞本來是以“實際”爲證,就是以證得人無我、息滅五蘊身爲究竟。這麼看來,他不應當還能生起佛道的根芽,因爲他執著這已經到了究竟,就再發不起求證佛果的心,這樣沒有求佛果的願力,就入不了大乘門修持六度萬行,所以不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願不可思議的神力攝受他生到淨土,一定會再以神力讓他生起無上道心(就是讓他心裏再發起求證無上菩提的願心和行心)。
這就像鸩鳥飛入水裏時,魚蚌都中毒死去,犀牛用角觸到水時,已死的魚蚌又都複活過來。像這樣不應生的還能生,所以可說是非常奇特。《大智度論》說了五種不可思議(衆生的數量不可思議,業果報不可思議,禅定力不可思議,龍力不可思議,佛力不可思議),在五種不可思議中,以佛功德法的神力最不可思議。佛能使聲聞再發起無上菩提心,真是不可思議到極點了!
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此二句,名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或名高位重,潛處無由。或人凡姓鄙,悕出靡路。或修短系業,製不在己。如阿私陀仙人類也。有如是等爲業風所吹,不得自在。是故願言,使我國土,各稱所求,滿足情願。】
這兩句是說極樂國土一切所求都得滿足的功德成就。佛因地爲什麼要發這一願呢?這是見到在很多國土裏,衆生有願不能滿足,有人名高位重,想隱居過普通人的生活,卻不得自由;有人出身卑微,秉賦一般,想出人頭地,卻不能實現;或者衆生一期壽命的長短完全隨業支配,絲毫不能做主,像“阿私陀仙人”就是例子。像這樣見衆生隨業而轉,毫無自在,就興起悲心立願要使國土中的人民都能隨心所求而滿願。
法藏菩薩以智慧觀察到的就是世間都落在隨業而轉、不得自在的苦性當中。無論功名富貴、壽夭窮通,乃至一切的一切,都是隨惑業而轉,下至地獄、上至天宮,念念隨業自在,這就是世間的行苦自性。有人想在功成名就之後退隱,卻被業牽製,無法滿願,甚至遭受殺身之禍。有人空懷一世的夢想,因爲沒有宿世的修積,也只落得終生潦倒。有人想長生不死,但絲毫不能自主。“阿私陀仙人”的公案是說:當悉達多太子誕生時,淨飯王請來相師給太子占相,其中五通仙人阿私陀在給太子看相時,老淚縱橫。他說:如果太子留在世間,會成爲轉輪聖王;如果出世修行,會成就無上佛道。別人問他爲什麼哭泣?他說:“我等不到那一天了!”所以五通仙人也主宰不了壽命。世間的事是這樣無可奈何!
爲此,法藏菩薩就立誓建立超勝叁界的淨土,讓衆生一往生後,就能一切所願都得滿足。
【是故言,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所以在極樂世界裏“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
有阿彌陀佛的願力、福德力作增上緣,我們生到極樂世界就一切都如意自在了。壽命達到無量壽,隨自己的心願,願意在淨土住多久就住多久,舍淨土的壽命生到十方世界度衆生,也是想住世多長,都隨心所欲,這是“壽命自在、修短隨意”。而且,在淨土想受用什麼,隨心裏所想,就自然現前;願意聽什麼法,水聲、雨聲、鈴聲裏就說什麼法;在樓閣裏願見十方哪一國土,也都自然顯現。或者願意去他方無量佛刹供養諸佛菩薩,也能一念間遍遊十方,要什麼供養具都隨意化現。這是具縛凡夫做夢也想不到的。但一往生,仗佛的自在力就一切所求都自在滿足,所以極爲勝妙!
是故願生彼,阿彌陀佛國。
【此二句,結成上觀察十七種莊嚴國土成就,所以願生。】
這兩句是總結:由于觀察到了彌陀佛國具足十七種莊嚴成就,因此希求往生。
“所以”表明天親大菩薩願生彌陀淨土有極深的原因。原因就是彌陀淨土成就了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能對上述極樂國土的每類功德作深刻、具體的觀察,就自然引生對極樂世界的欣求,也就能從心裏說出“是故願生彼,阿彌陀佛國”。所以對上述的清淨功德、量功德、性功德等,極有必要作細致地觀察,這才是生信願的根本。
像這樣勝妙的淨土,越跟娑婆穢土比較,就越顯示出它的勝妙。越了解它的勝妙,就越能引發求生的心。就像對世間某種圓滿聽多了、了解多了之後,就生追求的心,從各方面去認識極樂國土的莊嚴,就會引發願生的心。
【釋器世間清淨,訖之于上。】
解釋器世間清淨的內容,以上就結束了。
《往生論注講記(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