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記(十)

  往生論注講記(十)

  【△次觀衆生世間清淨。此門中分爲二別。一者觀察阿彌陀如來莊嚴功德。二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觀察如來莊嚴功德中有八種,至文當目。】

  接著觀察衆生世間清淨,這一門分爲兩科:一、觀察教主阿彌陀佛莊嚴功德;二、觀察眷屬菩薩莊嚴功德。前一科裏有八種,到講正文時再標細目。

  【問曰,有論師泛解衆生名義,以其輪轉叁有,受衆多生死,故名衆生。今名佛菩薩爲衆生,是義雲何。】

  問:有論師解釋“衆生”的涵義,是從有情不斷在叁界各種生處中輪轉,而領受衆多生死,因此稱爲“衆生”。現在稱佛菩薩爲“衆生”,意義何在?

  【答曰,經言一法有無量名,一名有無量義。如以受衆多生死故名爲衆生者,此是小乘家釋叁界中衆生名義。非大乘家衆生名義也。大乘家所言衆生者。如不增不減經言,言衆生者,即是不生不滅義。】

  經上說:一法可以有無量名,一名可以有無量義。以受衆多生死而稱衆生,是小乘家解釋叁界衆生的涵義,不是大乘家所說衆生的名義。大乘家說的衆生,是像《不增不減經》所說:所謂“衆生”,即是不生不滅。

  對于這一點,以下分叁段證明:一、生即無生;二、無生則無滅;叁、結論。

  【何以故。若有生,生已複生,有無窮過故。有不生而生過故。是故無生。】

  首先從反面證明生即無生,有二:(一)生若有生,有無窮過;(二)有不生而生過。

  如果生和無生不是不二,那生就是有自體的“生”,也就是“生”成了實有的東西,這個東西以生爲體性,因此就應當一直生,不然就不叫“生”了。這樣不斷地生,就犯有無窮過。(比如火以熱爲自性,只要火存在,就是熱性,不會轉成濕性。同樣,一個法以生爲自性,就恒時都在生,不會不生。這樣生了又生,就是無窮生。)

  (二)有不生而生過。比如從種子生芽的“生”是特定的“生某個芽”的生,而且生了這個芽之後不會重複生它。如果這個“生”是實體,那它就以生芽爲體性,也就在生了這個芽之後,還要生同樣的芽,這就成了不生芽的時候也還在生芽!比如一個女人生一個小孩,叫“旺旺”。如果這個生有實體,就一直持有“生旺旺”的體性,那她一切時都生同一個旺旺,前後生的是同一個人,這可能嗎?

  再打個比方,風以動轉爲性,如果這個性實有,就始終是動轉,比如風吹動一棵樹,就永遠在吹這棵樹,即使吹過之後,還要一模一樣地再現,這當然不成立,什麼事過後就不會重演。

  所以在“生”的當體上得不到生的自性。這只是對如幻的緣起顯現假立爲生,而這樣的“生”也就是無生,就像夢中的生一樣。

  二、無生則無滅。

  【若有生,可有滅。既無生,何得有滅。】

  意思是:有一個法生,才有這個法滅;這個法既沒有生,就沒有它的滅。比如夢中生孩子,有他生了,才有他死。實際沒有他生,哪裏有他死呢?或者,銀幕上有人生了,後來死去,這不是事實,實際得不到他的生,也就沒有他死去。

  叁、結論。

  【是故無生無滅是衆生義。如經中言,五受陰通達空無所有,是苦義。斯其類也。】

  (“五受陰”就是五種受蘊——苦、樂、憂、喜、舍,一般受略分爲苦、樂、舍叁種,廣分有五受,苦、樂指身上的受,憂、喜指心上的受,舍指不苦不樂。)

  所以無生無滅是衆生的真實義。比如經上講:五受陰通達空無所有,是苦義。也就是從現相上衡量,雖然有如夢如幻的受的顯現,但勝義中得不到顯現那樣的法,或者實際沒有所受的苦法,這樣了達空無所有,就是苦義。這跟“衆生即不生不滅”是同類的講法,都是說實相義。總之,如果“衆生”這個名詞是表诠不生不滅,而不是數數受生叁界,那就可以把佛和菩薩包括在內。

  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

  【此二句,名莊嚴座功德成就。】

  這兩句是說阿彌陀佛的法座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莊嚴此座。見有菩薩,于末後身敷草而坐,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人天見者,不生增上信,增上恭敬,增上愛樂,增上修行。是故願言,我成佛時,使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以爲佛座。】

  佛因地何以發起莊嚴座願呢?這是見到有菩薩最後生敷吉祥草,結跏趺坐,成就無上正覺時,座具非常平常,人天見了不生增上信心、增上恭敬、增上愛樂、增上修行。因此就發下大願:當我成佛時,要以無量大寶王所合成的微妙清淨花臺作爲法座。

  衆生的心態就是這樣,顯現極爲莊嚴的菩提座,就認爲“太稀有、太殊勝”,信心和恭敬心也提得起來;如果見到很平常、很差的形相,眼睛都不瞧你。衆生的心是這樣跟著相轉,相大,崇敬心就高;相小,就輕視不理你。

  【無量者,如觀無量壽經言。七寶地上,有大寶蓮華王座。蓮華一一葉,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脈有八萬四千光。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華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爲映飾。一一摩尼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

  論中的“無量”是像《觀經》所說:在極樂淨土金、銀等七寶合成的寶地之上,有極爲高廣的珍寶蓮花王法座。極樂世界裏有無量無數的蓮花座,其中最殊勝的是佛的蓮花寶座,叫做“大寶蓮花王座”。這朵蓮花王有很多花葉,每一花葉都作百寶色,花葉上有八萬四千條脈,宛如絕妙的天畫。每條脈裏又有八萬四千種光明。花葉小的,長寬二百五十由旬。像這樣,蓮花有八萬四千片花葉,葉與葉之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作爲嚴飾。花葉間的摩尼珠王,各放千道光明。光明如同寶蓋,周遍覆蓋在地面上。

  【釋迦毗楞伽寶以爲其臺。此蓮華臺,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爲校飾。】

  以釋迦毗楞伽寶來作蓮花臺。蓮花臺有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等,總之有無數珍寶作爲嚴飾。

  【于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爲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安樂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爲金剛臺,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華雲。于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

  在蓮花臺上,自然而有四根極高廣的寶幢(“自然”就是不假造作,不是工程隊在蓮花臺上立起了四根寶幢,而是成佛時隨願力任運顯現)。再說蓮花臺上每一根寶幢,高廣猶如百千萬億須彌山王。從寶幢上披下的寶幔猶如夜摩天宮的寶幔。寶幔上又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作爲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道光明,一一光明變作八萬四千種不同金色,一一金色遍滿極樂世界的每一處,而且處處變化。整個是微妙的佛境界,是事事無礙的境界。

  想一想,一顆寶珠裏有八萬四千種光,每一種光作八萬四千種不同金色,每一種金色遍滿極樂世界,而且遍滿的金色處處隨衆生心,現作種種變化。金色會變作種種不同的相,或者化爲金剛臺,或者化作珍珠網,或者化出雜花雲,這樣在四方、四隅、上下的十個方面隨意變現,普作利益衆生的佛事。想一想,這麼不可思議的功德妙用!這不是如來智慧所現又是什麼!

  【如是等事,出過數量。】

  這只是舉出其中幾項,這類莊嚴事無法用百、千、萬、億等來計算,所以超出數量,無法測度。

  【是故言,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

  由上述這些原因,天親菩薩才說如來寶座的功德不可思議,是無量大寶王的微妙、清淨蓮花臺作爲法座。這個蓮花臺難思難議。

  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

  【此二句,名莊嚴身業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莊嚴如此身業。見有佛身,受一丈光明。于人身光,不甚超絕。如轉輪王相好亦大同。提婆達多所減唯二,致令阿阇世王以茲惑亂。刪阇耶等敢如螳螂。或如此類也。是故莊嚴如此身業。】

  (刪阇耶是六師外道之一,認爲不必求道,只需經曆生死劫數,就自然窮盡苦際。)

  這兩句是說佛的身業功德成就。佛因地爲何莊嚴超出常倫的身業呢?這是見到有的佛色身只有一丈光明,跟人的身光相比,差距不遠。像轉輪王也有叁十二相,大體與佛相似;提婆達多只少眉間白毫和無見頂相,使得阿阇世王因此迷惑,推舉他作新佛;刪阇耶等也敢如螳臂擋車般與佛對抗。有這一類情況,因此立誓莊嚴遠超群生的相好光明。

  這裏發起莊嚴身業的緣由和上面差不多。意思是,如果示現的不是遠超群生的高妙身相,衆生就會認爲佛很一般,就不生恭敬,想跟佛對抗。甚至認爲我也有佛那樣的相好,我也可以作佛等等。以這個原因,發願成就色身妙相。

  【案此間诂訓,六尺曰尋。如觀無量壽經言,阿彌陀如來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佛圓光如百億叁千大千世界。譯者以尋而言,何其晦乎。】

  (“诂訓”就是對古代語言的解釋。)

  按照此方中國的解釋,六尺叫做一尋。但《觀經》裏說:阿彌陀佛的色身高有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佛的圓光就像百億叁千大千世界那麼廣大。譯者只用“尋”來說,何等隱晦佛身的真相!

  【裏舍間人,不簡縱橫長短,鹹謂橫舒兩手臂爲尋。若譯者或取此類,用准阿彌陀如來,舒臂爲言,故稱一尋者。圓光亦應徑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古代農村的人,不論個子高低大小,都把伸展兩臂的長度叫做“一尋”。如果譯者是這樣翻爲“尋”,來衡量佛的身相,就是以佛兩手展開的長度爲一尋,那佛色身的圓光應當直徑是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數由旬。

  【是故言,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

  所以說,阿彌陀佛色身相好光明迥然超出一切群生。

  《觀無量壽經》上說:阿彌陀佛的色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數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同五座須彌山王。佛眼宛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從身體諸毛孔中演出光明,如須彌山。佛的圓光大如百億叁千大千世界,在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

《往生論注講記(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