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記(十一)

  往生論注講記(十一)

  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

  【此二句,名莊嚴口業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興此莊嚴。見有如來,名似不尊。如外道軵人,稱瞿昙姓。成道日聲,唯徹梵天。是故願言,使我成佛,妙聲遐布,聞者悟忍。】

  這兩句是說佛的口業功德成就。佛因地爲什麼興起這一莊嚴?是見到有的佛名稱似乎不被人尊重。比如有個推車外道見到釋迦佛時稱佛“瞿昙”,這是佛俗家時的名字。佛在菩提樹下初成正覺時,天人歡喜,輾轉相告,也只上傳到梵天。由這些情況就發願說:我成佛時,要使微妙名聲遠播十方世界,衆生聞到我的名字,都能證得無生法忍等功德。

  這裏發願的緣起和內容有兩方面:第一是因爲見到有佛的名聲只傳到梵天,因此就發願自己成佛的名號遠播十方世界。在大經漢譯裏說:“我作佛時,使我名號傳聞八方上下無數佛國。”魏譯說:“如果我成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共同稱贊我的名字,我就不取正覺。”

  第二是因爲見到有佛的名號似乎不被人尊重,因此就發願成就萬德洪名,使聞者都得到證入無生法忍等的殊勝功德。魏譯說:“假使我成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裏的各類衆生,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各種甚深總持,我就不取正覺。”宋譯說:“聞我名號,應時獲得初忍、二忍、乃至無生法忍,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可見彌陀名號極其微妙,聞者都能證得法忍。(這裏“聞”含有信受的意思,不只是耳朵聽聽。)

  有人會問:爲什麼聞名就得到這麼殊勝的功德?這是佛果不可思議的境界。佛因地發了成就萬德洪名的願,最終成佛時以法性、緣起、大願、叁摩地、善根不可思議的力量成就了名號,這個名號具有讓聞名者得法忍、得不退轉等的不可思議功能,所以稱名就自然得到這些功德。

  【是故言,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

  這裏,“聲”是指彌陀名號。“微妙”指名號具足無量功德,比如受持名號能得無生忍、能得陀羅尼、能滅無量罪、能成就平等善根等等。“梵響聞十方”指清淨名號普聞十方。

  還可以解釋:“妙”是指佛的音聲微妙,具足六十種妙音支分所攝的無量不可思議的功德。《略論安樂淨土義》裏說:阿彌陀佛具無量辯才,應機說法,具足清白,使人樂于聽聞,而且聞者必定開解,沒有一句話是白說的。更稀奇的還有:“佛以一音而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就是佛以一個圓音說法時,在場衆生都隨自己的根機、意樂,聽到相應的語言和法義,而且都心開意解。“梵響聞十方”指佛的梵音周遍十方國土。比如,目犍連尊者想用神通力來測量佛妙音的邊際,當他越過九十九倍恒河沙數佛土,到達光明幡佛刹時,佛的音聲還清晰地響在耳邊,所以佛的梵音周遍法界。

  《宋譯》的經文裏記載阿彌陀佛因地有這樣的發願:“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現在彌陀已經成佛,大願圓滿實現,因此說:“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

  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

  【此二句,名莊嚴心業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興此莊嚴。見有如來說法雲,此黑此白,此不黑不白,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有如是等無量差別品,似有分別。】

  這兩句是說佛的心業功德成就,佛在因地時爲什麼發起這一莊嚴?這是由于見到有佛說法時講“這是黑業,這是白業,這是不黑不白無記的業”,又有說修五戒十善得增上生的下法,修四谛十二因緣得解脫的中法,修六度萬行得佛果的上法,了知自心即是如來的上上乘法。像這樣,佛說法有無數差別種類,看起來像有分別(就是對此人說此法、對彼人說彼法,比如對甲傳頓教法,對乙傳漸教法,或者對甲傳小乘法,對乙傳大乘法等,好像是有分別!)。

  【是故願言,使我成佛,如地荷負,無輕重之殊。如水潤長,無莦(shāo) 葀(kuò)之異。如火成熟,無芳臭之別。如風起發,無眠寤之差。如空苞受,無開塞之念。】

  由于上述原因,法藏菩薩就發願說:假使我成佛,我的心如同大地荷負萬物,沒有輕重的分別;如同淨水滋長萬物,沒有惡草、瑞草的挑選;如同烈火成熟萬物,沒有香、臭的差異;如同清風吹拂萬物,不分睡眠和醒覺;如同虛空包容萬物,不管是敞開還是封閉。

  這是發願平等教化衆生,沒有賢、劣、親、疏的分別。就像日光無分別地普照蓮池裏的一切大小蓮花,佛無分別中平等普度一切衆生。

  【得之于內,物安于外。虛往實歸,于是乎息。】

  心是萬法中主,心迷就現一切雜染相,心悟就現一切清淨相。“得之于內”指心證入實相,“物安于外”指虛妄現相自然消失。或者解釋成:內在證得實相,成就了智悲光明,當光明外放時,就自然消除有緣衆生的無明,使他歸于涅槃寂靜。衆生只是無明妄動,無明一消,自然就安定了。

  “虛往實歸,于是乎息”:虛、實是一對,“虛”是虛妄分別所起的現相,叫做客塵。“虛往”就是客塵消失。“實歸”是回歸實相。“于是乎息”:一切功用都因此寂滅了。

  【是故言,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

  阿彌陀佛的意業功德有智、悲兩分。《略論安樂淨土義》說:佛的真如智慧猶如虛空,照了諸法總相別相,心無分別。這是指示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無二雙融的相,就像明鏡徹照萬相的同時,又是了無分別的。

  其次佛的無緣大悲猶如虛空等,沒有對衆生宣說此法彼法的分別功用,而能相應衆生意樂,任運地宣說法門。

  天人不動衆,清淨智海生。

  【此二句,名莊嚴大衆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如來,說*輪下,所有大衆,諸根性欲種種不同。于佛智慧,若退若沒,以不等故,衆不純淨。所以興願,願我成佛,所有天人,皆從如來智慧清淨海生。】

  這兩句叫莊嚴大衆功德成就,大衆指極樂大衆。佛在因地時爲什麼發起這一莊嚴?這是由于見到有如來說*輪下,大衆的根性、欲樂有種種不同,對于佛智慧,有些半途而廢,有些徹底退掉,由于大衆良莠不齊,不是純一清淨。因此就興起大願:願我成佛,所有天人都從如來清淨的智慧海中出生。

  從這裏看出極樂大衆都是由一清淨句流現,“一清淨句”就是清淨智慧無爲法身。大衆都是從如來智慧所生,所以純一清淨,具足莊嚴。

  【海者,言佛一切種智深廣無涯,不宿二乘雜善中下死屍,喻之如海。】

  “海”形容佛的一切種智深廣無邊。在一切種智海裏,不停留二乘雜善中下衆生死屍(“二乘”指聲聞、緣覺這兩種乘。)。

  大海非常清淨,不留任何死屍,有死屍放入大海就會被海水沖到岸上。在佛的一切種智海中,以願力不容二乘雜善死屍,所以極樂大衆都成就大乘善根,入于正定聚,永無退轉。

  【是故言,天人不動衆,清淨智海生。不動者,言彼天人成就大乘根,不可傾動也。】

  “動”是指行菩薩道時,見衆生的數量極多、行爲惡劣、菩薩道的學處難行、數量衆多沒有邊際、要經無量時劫等的時候,生起怯弱、畏懼的心而退轉。但極樂世界的天人有彌陀大願住持,成就大乘堅固善根,因此沒有任何境緣、沒有違品能讓他所生的善根動搖。

  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

  【此二句,名莊嚴上首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願。見有如來衆中,或有強梁者,如提婆達多流比。或有國王與佛並治,不知甚推佛。或有請佛,以他緣廢忘。有如是等,似上首力不成就。】

  這裏“上首”不是指阿彌陀佛弟子中的上首,而是佛成爲淨土海會的上首。須彌山是群山中的最高峰,表示上首成就。

  (“強梁”就是強橫的意思。)

  這兩句叫做莊嚴上首功德成就。佛在因地時爲什麼發起這一願?這是見到有如來的會衆中,有強梁者像提婆達多之流,佛作教主他生嫉妒,拉幫結派建立僧團,想廢除佛自己作新佛;還有國王想跟佛一同治理世間,不知道很推崇佛;又有國王請佛應供,因爲其它事而忘記。有這一類的事,像上首的力量不成就。

  這裏提到的叁種現象再講一下:第一是講提婆達多出家以後,常嫉妒佛得到大名聞、大供養,就去跟弟弟阿難學神通。等修成之後,就在阿阇世太子面前表演,騰在虛空中,身體的上端出火、下端出水,或者左邊出水、右邊出火,或者顯現高大身,或者顯現微小身,或者在虛空裏端坐、躺臥。太子被他迷惑,很生敬重。隨後他得到了太子的大供養,心就更加傲慢,由此破和合僧、改佛的戒律,另立門戶。有一次佛在給凡聖大衆說法時,他來到會場,跟佛索要徒衆,而且說:“現在一切法藏該付囑給我了,世尊你老了,應該找個地方安享晚年!”而且他對阿阇世太子說:“太子你知道嗎?佛年老了,幹不動了,可以廢除,由我自己來作佛。你的父王也老了,也可以廢除,你自己坐正位吧!新王新佛一同治化,豈不是樂事!”這是提婆達多的惡行故事。

  第二是頻婆娑羅王提出要和佛共同治理國家。第叁是阿耆達王請佛和五百比丘供齋叁個月。佛和僧衆到了之後,阿耆達王以其他因緣忘記供齋的事。當時正趕上饑荒,沒地方乞食,幸好有馬師以馬麥的一半供養佛和僧衆。九十天後國王才想起了供齋的事。這叁個月,佛是吃馬麥度過的。

  像這樣,有人敢廢棄佛自作新佛,又有想和佛共治國家,還有不把供佛的事放在心上,都像是上首的力量不成就。

  【是故願言,我爲佛時,願一切大衆,無能生心敢與我等。唯一法王,更無俗王。】

  法藏菩薩因此就發願說:我作佛時,願大衆中沒有人敢打妄想跟佛同等,國土中唯一法王,沒有世間的王。

  【是故言,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

  《略論安樂淨土義》說:阿彌陀佛成就無上果位,尚且沒有人能和佛齊等,何況超過佛。所以說阿彌陀佛在淨土大海衆當中勝妙無比,如同須彌山王,高出群山。這就是佛的上首功德。

  天人丈夫衆,恭敬繞瞻仰。

  【此二句,名莊嚴主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佛如來,雖有大衆,衆…

《往生論注講記(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