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论注讲记(十一)
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
【此二句,名庄严口业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如来,名似不尊。如外道軵人,称瞿昙姓。成道日声,唯彻梵天。是故愿言,使我成佛,妙声遐布,闻者悟忍。】
这两句是说佛的口业功德成就。佛因地为什么兴起这一庄严?是见到有的佛名称似乎不被人尊重。比如有个推车外道见到释迦佛时称佛“瞿昙”,这是佛俗家时的名字。佛在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时,天人欢喜,辗转相告,也只上传到梵天。由这些情况就发愿说:我成佛时,要使微妙名声远播十方世界,众生闻到我的名字,都能证得无生法忍等功德。
这里发愿的缘起和内容有两方面:第一是因为见到有佛的名声只传到梵天,因此就发愿自己成佛的名号远播十方世界。在大经汉译里说:“我作佛时,使我名号传闻八方上下无数佛国。”魏译说:“如果我成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共同称赞我的名字,我就不取正觉。”
第二是因为见到有佛的名号似乎不被人尊重,因此就发愿成就万德洪名,使闻者都得到证入无生法忍等的殊胜功德。魏译说:“假使我成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里的各类众生,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各种甚深总持,我就不取正觉。”宋译说:“闻我名号,应时获得初忍、二忍、乃至无生法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弥陀名号极其微妙,闻者都能证得法忍。(这里“闻”含有信受的意思,不只是耳朵听听。)
有人会问:为什么闻名就得到这么殊胜的功德?这是佛果不可思议的境界。佛因地发了成就万德洪名的愿,最终成佛时以法性、缘起、大愿、三摩地、善根不可思议的力量成就了名号,这个名号具有让闻名者得法忍、得不退转等的不可思议功能,所以称名就自然得到这些功德。
【是故言,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
这里,“声”是指弥陀名号。“微妙”指名号具足无量功德,比如受持名号能得无生忍、能得陀罗尼、能灭无量罪、能成就平等善根等等。“梵响闻十方”指清净名号普闻十方。
还可以解释:“妙”是指佛的音声微妙,具足六十种妙音支分所摄的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略论安乐净土义》里说:阿弥陀佛具无量辩才,应机说法,具足清白,使人乐于听闻,而且闻者必定开解,没有一句话是白说的。更稀奇的还有:“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佛以一个圆音说法时,在场众生都随自己的根机、意乐,听到相应的语言和法义,而且都心开意解。“梵响闻十方”指佛的梵音周遍十方国土。比如,目犍连尊者想用神通力来测量佛妙音的边际,当他越过九十九倍恒河沙数佛土,到达光明幡佛刹时,佛的音声还清晰地响在耳边,所以佛的梵音周遍法界。
《宋译》的经文里记载阿弥陀佛因地有这样的发愿:“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宣扬戒定精进门,通达甚深微妙法。”现在弥陀已经成佛,大愿圆满实现,因此说:“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
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此二句,名庄严心业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如来说法云,此黑此白,此不黑不白,下法中法上法上上法。有如是等无量差别品,似有分别。】
这两句是说佛的心业功德成就,佛在因地时为什么发起这一庄严?这是由于见到有佛说法时讲“这是黑业,这是白业,这是不黑不白无记的业”,又有说修五戒十善得增上生的下法,修四谛十二因缘得解脱的中法,修六度万行得佛果的上法,了知自心即是如来的上上乘法。像这样,佛说法有无数差别种类,看起来像有分别(就是对此人说此法、对彼人说彼法,比如对甲传顿教法,对乙传渐教法,或者对甲传小乘法,对乙传大乘法等,好像是有分别!)。
【是故愿言,使我成佛,如地荷负,无轻重之殊。如水润长,无莦(shāo) 葀(kuò)之异。如火成熟,无芳臭之别。如风起发,无眠寤之差。如空苞受,无开塞之念。】
由于上述原因,法藏菩萨就发愿说:假使我成佛,我的心如同大地荷负万物,没有轻重的分别;如同净水滋长万物,没有恶草、瑞草的挑选;如同烈火成熟万物,没有香、臭的差异;如同清风吹拂万物,不分睡眠和醒觉;如同虚空包容万物,不管是敞开还是封闭。
这是发愿平等教化众生,没有贤、劣、亲、疏的分别。就像日光无分别地普照莲池里的一切大小莲花,佛无分别中平等普度一切众生。
【得之于内,物安于外。虚往实归,于是乎息。】
心是万法中主,心迷就现一切杂染相,心悟就现一切清净相。“得之于内”指心证入实相,“物安于外”指虚妄现相自然消失。或者解释成:内在证得实相,成就了智悲光明,当光明外放时,就自然消除有缘众生的无明,使他归于涅槃寂静。众生只是无明妄动,无明一消,自然就安定了。
“虚往实归,于是乎息”:虚、实是一对,“虚”是虚妄分别所起的现相,叫做客尘。“虚往”就是客尘消失。“实归”是回归实相。“于是乎息”:一切功用都因此寂灭了。
【是故言,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阿弥陀佛的意业功德有智、悲两分。《略论安乐净土义》说:佛的真如智慧犹如虚空,照了诸法总相别相,心无分别。这是指示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无二双融的相,就像明镜彻照万相的同时,又是了无分别的。
其次佛的无缘大悲犹如虚空等,没有对众生宣说此法彼法的分别功用,而能相应众生意乐,任运地宣说法门。
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
【此二句,名庄严大众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说*轮下,所有大众,诸根性欲种种不同。于佛智慧,若退若没,以不等故,众不纯净。所以兴愿,愿我成佛,所有天人,皆从如来智慧清净海生。】
这两句叫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大众指极乐大众。佛在因地时为什么发起这一庄严?这是由于见到有如来说*轮下,大众的根性、欲乐有种种不同,对于佛智慧,有些半途而废,有些彻底退掉,由于大众良莠不齐,不是纯一清净。因此就兴起大愿:愿我成佛,所有天人都从如来清净的智慧海中出生。
从这里看出极乐大众都是由一清净句流现,“一清净句”就是清净智慧无为法身。大众都是从如来智慧所生,所以纯一清净,具足庄严。
【海者,言佛一切种智深广无涯,不宿二乘杂善中下死尸,喻之如海。】
“海”形容佛的一切种智深广无边。在一切种智海里,不停留二乘杂善中下众生死尸(“二乘”指声闻、缘觉这两种乘。)。
大海非常清净,不留任何死尸,有死尸放入大海就会被海水冲到岸上。在佛的一切种智海中,以愿力不容二乘杂善死尸,所以极乐大众都成就大乘善根,入于正定聚,永无退转。
【是故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不动者,言彼天人成就大乘根,不可倾动也。】
“动”是指行菩萨道时,见众生的数量极多、行为恶劣、菩萨道的学处难行、数量众多没有边际、要经无量时劫等的时候,生起怯弱、畏惧的心而退转。但极乐世界的天人有弥陀大愿住持,成就大乘坚固善根,因此没有任何境缘、没有违品能让他所生的善根动摇。
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
【此二句,名庄严上首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如来众中,或有强梁者,如提婆达多流比。或有国王与佛并治,不知甚推佛。或有请佛,以他缘废忘。有如是等,似上首力不成就。】
这里“上首”不是指阿弥陀佛弟子中的上首,而是佛成为净土海会的上首。须弥山是群山中的最高峰,表示上首成就。
(“强梁”就是强横的意思。)
这两句叫做庄严上首功德成就。佛在因地时为什么发起这一愿?这是见到有如来的会众中,有强梁者像提婆达多之流,佛作教主他生嫉妒,拉帮结派建立僧团,想废除佛自己作新佛;还有国王想跟佛一同治理世间,不知道很推崇佛;又有国王请佛应供,因为其它事而忘记。有这一类的事,像上首的力量不成就。
这里提到的三种现象再讲一下:第一是讲提婆达多出家以后,常嫉妒佛得到大名闻、大供养,就去跟弟弟阿难学神通。等修成之后,就在阿阇世太子面前表演,腾在虚空中,身体的上端出火、下端出水,或者左边出水、右边出火,或者显现高大身,或者显现微小身,或者在虚空里端坐、躺卧。太子被他迷惑,很生敬重。随后他得到了太子的大供养,心就更加傲慢,由此破和合僧、改佛的戒律,另立门户。有一次佛在给凡圣大众说法时,他来到会场,跟佛索要徒众,而且说:“现在一切法藏该付嘱给我了,世尊你老了,应该找个地方安享晚年!”而且他对阿阇世太子说:“太子你知道吗?佛年老了,干不动了,可以废除,由我自己来作佛。你的父王也老了,也可以废除,你自己坐正位吧!新王新佛一同治化,岂不是乐事!”这是提婆达多的恶行故事。
第二是频婆娑罗王提出要和佛共同治理国家。第三是阿耆达王请佛和五百比丘供斋三个月。佛和僧众到了之后,阿耆达王以其他因缘忘记供斋的事。当时正赶上饥荒,没地方乞食,幸好有马师以马麦的一半供养佛和僧众。九十天后国王才想起了供斋的事。这三个月,佛是吃马麦度过的。
像这样,有人敢废弃佛自作新佛,又有想和佛共治国家,还有不把供佛的事放在心上,都像是上首的力量不成就。
【是故愿言,我为佛时,愿一切大众,无能生心敢与我等。唯一法王,更无俗王。】
法藏菩萨因此就发愿说:我作佛时,愿大众中没有人敢打妄想跟佛同等,国土中唯一法王,没有世间的王。
【是故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
《略论安乐净土义》说:阿弥陀佛成就无上果位,尚且没有人能和佛齐等,何况超过佛。所以说阿弥陀佛在净土大海众当中胜妙无比,如同须弥山王,高出群山。这就是佛的上首功德。
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此二句,名庄严主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如来,虽有大众,众…
《往生论注讲记(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