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往生论注讲记(八)

  往生论注讲记(八)

  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

  这两句的意思是:从如来智慧中所现的清净光明,就像日光灭除黑暗一样,灭除众生内心的愚痴黑暗。颂中的“世间”指众生的虚妄心识。由于愚痴不见万法的真实体性,因此是黑暗。

  【此二句,名庄严光明功德成就。】

  这两句是说极乐国土的光明功德成就。也就是成就了国土光明能遣除痴暗、发起智慧的妙德。

  上面讲国土的形相庄严时,说光明遍满国土;又在讲妙色庄严时,说到国土炽盛的光焰第一无比。这里说的是光明的功德庄严。这是就形相、妙色、作用而开出三种庄严。形相上,整个净土以光明为相;妙色上,万物的显色是炽盛的光焰;作用上,能消除世间愚痴。

  【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国土,虽复顶背日光,而为愚痴所暗。是故愿言,使我国土所有光明,能除痴暗,入佛智慧,不为无记之事。】

  佛因地时为什么兴起国土的光明庄严呢?因为见到有的国土,人的头上顶着日光,内心仍处在愚痴的黑暗中。见到光明的作用有限,能去掉外界的黑暗,却去不掉众生内心的黑暗,因此发起悲愿说:我要让国土中所有的光明,都能遣除痴暗,入在佛智慧中,不作无记的事。

  所谓“无记”就是不属善,也不属恶。大体上说,人间的日光照在身上,既不会生善心,也不会引恶念,这就是作无记的事。但法藏立愿成就的国土光明,是要在照触的当时就起灭恶生善的作用,绝对不会有无效的事,因此说“不为无记之事”。

  【亦云安乐国土光明,从如来智慧报起,故能除世暗冥。经言,或有佛土,以光明为佛事,即是此也。】

  “从如来智慧报起”是极乐光明能除痴暗的原因。世间的日光等由众生的有漏共业所感,只能除外界的黑暗,不能除内心的愚暗。极乐国土的光明是由离垢的如来智慧随本愿力现起,因此光一照触,就能破除愚痴,豁然开明。经上说有佛土以光明作佛事,就是说的这件事。

  光明能作佛普度众生的事业,比如能消除愚痴、止息苦恼、引生智慧和善心,以及使身心柔软、增益菩提心等等。《无量寿经》:“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意思就是:众生有缘遇到阿弥陀佛的光明,就能消除贪嗔痴的垢染,身心柔软,欢喜踊跃,生起信心等的善心。如果在三恶趣极苦之处,见到佛光,苦就得以止息,寿终得蒙解脱。又:“神力演大光,普照无际土。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开彼智慧眼,灭此昏盲暗。”也是说弥陀光明,普照无边,能消除三毒,救济苦难,开启智慧,灭除无明。这些是说弥陀色身光明的妙用,类推极乐国土的光明,也应当有同类功德,因为这是如来智慧报起的光明。

  【故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

  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此二句,名庄严妙声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虽有善法,而名声不远。有名声虽远,复不微妙。有名声妙远,复不能悟物。是故起此庄严。】

  这是说极乐国土的妙声功德成就。(声是极乐国土的名声。国土名声上成就的功德就是深远、微妙、能发起众生觉悟。)佛因地为什么要立愿成就国土的妙声庄严呢?因为见到有的国土虽然有善妙的功德法,但名声的传播不远;又有国土的名声传播很远,但不微妙;又有名声微妙,而且传播很远,但不能开启众生的觉悟。因此发愿兴起国土妙声的庄严。

  以下依次解释“梵声”、“悟”和“微妙”。

  【天竺国称净行为梵行,称妙辞为梵言。彼国贵重梵天,多以梵为赞。亦言中国法与梵天通故也。声者名也。名谓安乐土名。】

  古印度把清净行称为梵行,把微妙的言辞称为梵言。印度人尊崇梵天,常常用“梵”字来称赞。又可以说,印度的语言、文字、善行等法和梵天相通,是从梵天传来的,因此称为“梵”。“声”就是名,说的是极乐世界的名声。

  【经言,若人但闻安乐净土之名,欲愿往生,亦得如愿。此名悟物之证也。】

  经上说,如果有人听到了极乐净土的名字,求愿往生,也能按他的愿望实现。这是名能开悟众生的证明。

  【释论言,如斯净土,非三界所摄。何以言之。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色故,非无色界。盖菩萨别业所致耳。出有而有曰微。名能开悟曰妙。】

  (“释论”就是《大智度论》,这是一部解释般若经的大论,简称为释论。)

  释论中说:像佛国净土就不是三界所摄。为什么这样说呢?净土没有五欲的事,所以不是欲界;是在地上居住的缘故,不是色界;净土的人有身体的形色,国土也有色、声、香、味、触五尘的缘故,不是无色界。这是无生忍菩萨特殊的清净业所致,不是有漏业所感,因此非三界所摄。

  由以上这一段就知道极乐国土出有而有,叫做“微”。名能开悟,叫做“妙”。

  这一句“出有而有”妙义无穷。可以作多种解释,第一:“出有”指超出三有,“而有”是依弥陀愿力而有。因此,“微”是指极乐万物庄严,纯一是无漏相,超出三界的有漏相。

  第二:“有”是指一切戏论边,“出有而有”就是超出一切戏论的妙有,或者离四边的妙有。经上说,极乐世界有种种宝树,黄金为根、白银为茎、琉璃为枝、琥珀为叶等等。这些宝树是不是实有?如果实有,就是一体或多体的树,但观察时,有根、茎、枝、叶等各部分,因此不是无分的一体。而且根等现在眼前,就有形状;而有形状就有上、下等的部分,也就可以继续再分,按这样逐渐分下去,根也不见,茎也不见,乃至更小的部分也不见,最终像虚空一样,连一个极微尘也得不到。就像这样,极乐净土的水鸟花树、宫殿楼阁,乃至一切妙相,都如幻如化,毫无实有。而“无实”也只是观待“实”安立的,“实有”不存在,“无实”也是没有的,因此国土的万相既不是有,也不是无,又不是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所以是离四边的有。

  所以并没有实体的极乐世界,也不是在极乐世界里有独立的水鸟花树、宫殿楼阁等。那这些妙相从何而来呢?是如来的无漏妙心以愿力任运在善缘者心前化现的。所以犹如梦幻的佛国了无自体,唯一以佛的妙心为体。这样的妙有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无量无边的妙用,连登地菩萨也不能完全了知。所以“出有”又可以说是超出凡夫、声缘、菩萨能思量的有,“而有”就是佛才彻知的不可思议的有,或者以佛的神力显现的有。

  “名能开悟”,就是听到极乐国土的名字会开启很多觉悟。比如听到极乐的功德庄严,会发起厌离三界、欣求净土的愿望。听到弥陀妙心流现净土的无量庄严时,会觉悟到这是自性的庄严。听到极乐净土成就不可思议的功德之利时,会油然发起普度众生同生净土的菩提心。还会觉悟到不住有无二边的中道,离一切相和万德庄严并不是两物。

  【是故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由于极乐净土成就了国土妙声功德,所以“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

  “悟”指国土名字开悟人心;“深远,闻十方”指国土名声广传十方;“微妙”指名字所诠的国土微妙,名字的作用微妙。三德具足,称为“梵声”。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此二句,名庄严主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罗刹为君,则率土相啖。宝轮驻殿,则四域无虞。譬之风靡,岂无本耶。是故兴愿,愿我国土,常有法王。法王善力之所住持。】

  这是说极乐国土的主功德成就。佛在因地为什么立这一愿呢?这是见到有的国土以罗刹作君主时,全国上下互相残杀。而转轮王出世,宝轮安住在大殿时,天下就太平无事。好比大风所吹的地方,草都随风而转,这岂是没有根本呢?(也就是,国土的祸福治乱,国人的心理、行为,会随国主的善恶念力而转移。)见到国主有影响国土的力量之后,就兴起大愿:愿我国土常有法王住世,以法王无上最善的智悲力住持国土。

  【住持者,如黄鹄(hè)持子安,千龄更起。鱼母念持子,经泶不坏。安乐国为正觉善持,其国岂有非正觉事耶。】

  (“鹄”通鹤。“泶”:夏有水、冬无水。)

  住持的意思是像黄鹄持子安,使他千年后再起;又像鱼母念持鱼子,经过无水季节也不烂坏。安乐国土为阿弥陀正觉无上的善力住持,国中怎么会有非正觉的事呢?

  “黄鹄持子安”是说古代有个叫子安的人,一天在市场上见人卖黄鹄,就卖掉衣服救了黄鹄一命。后来子安去世,黄鹄为了报恩,就在他坟上不停地叫:“子安!子安!”持续有三年,黄鹄就死去了。子安的家人挖开坟墓打开棺材,看到子安坐起来了。子安说:“我救了黄鹄的命,黄鹄为了报恩代我死,所以我才复活。”所以,以黄鹄念着“子安!子安!”的念力,就使子安起死回生,延长了寿命。

  第二个比喻出自《大智度论》,论里有一段说:菩萨为诸佛所念,为诸佛的威德所加持,一切都能如意……,佛以念力不想使菩萨堕在小乘地的缘故。为什么?菩萨入空、无相、无作,以佛的护念而不堕落。就像鱼子,鱼母忆念就生长,鱼母不念持就烂坏。(“菩萨为诸佛所念、威德所加,皆得如意……,佛念不欲令堕声闻、辟支佛故。所以者何?入空、无相、无作,以佛念故,而不堕落。譬如鱼子,母念得生,不念则坏。”)

  这两个比喻都是说明念力的住持作用。阿弥陀佛是于法自在的法王,成就了无上智悲力,以佛的善力住持,整个极乐国土都是作正觉的事,也就是圣众的心得佛力摄持,自然行持菩提道,不失坏菩提道。所作都趣向无上菩提,叫做“岂有非正觉事”。

  “无有非正觉事”和“入正定聚”相通。

  【是故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由于极乐国土成就了国主善力住持的功德,因此说:“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往生极乐国土能入于正定聚永不退转,就是阿弥陀法王善力住持的结…

《往生论注讲记(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