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記(八)▪P2

  ..續本文上一頁果。

  如來淨華衆,正覺華化生。

  【此二句,名莊嚴眷屬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或以胞血爲身器,或以糞尿爲生元。或槐棘高圻,出猜狂之子。或豎子婢腹,出卓荦之才。譏诮由之懷火,恥辱緣以抱冰。所以願言,使我國土,悉于如來淨華中生。眷屬平等,與奪無路。】

  這兩句是說極樂國土眷屬的莊嚴功德成就。也就是阿彌陀佛的所有眷屬都從如來清淨蓮花中化生,同一清淨生源,沒有高下的差別。

  佛因地爲什麼興這一願呢?是因爲見到有的國土,衆生或者以汙穢的母胎作爲孕育身體的處所,或者以糞尿等不淨處作爲出生所依。又見顯貴之家常出鄙惡狂傲的子孫,而卑賤的父母卻能生出卓越的人才。因此發起悲願說:使我的國土,所有眷屬都從如來清淨蓮花中化生,眷屬平等,沒有毀譽、是非的事情發生。

  法藏菩薩觀察到穢土的衆生有兩種苦:一是生處的苦,像娑婆世界人的孕育以汙穢、狹窄、黑暗的母胎爲依處,蒼蠅、蚊蟲、蛆等以屎尿等爲出生所依,非常不清淨。

  二是不平等的苦,“槐棘高圻”表示高官貴族。在中國商朝時,朝廷種了叁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在這些槐樹和棘樹下,後來以“槐棘”表示叁公九卿的官位;“圻”是千裏之地,“高圻”是擁有千裏之地,也指高官貴族。但高官貴族常出禀性不正的子弟。“猜”是詭計多端,“狂”是狂傲無禮。“豎子婢腹,出卓荦之才”,就是愚懦的男子、下賤的婢女反生出卓越的人才。這樣的結果就是“譏诮由之懷火,恥辱緣以抱冰”,意思是以種姓、地位等不平等的緣故,造成種種譏諷、恥辱。

  “懷火抱冰”說的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典故,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俘虜,受盡艱辛、恥辱,後來釋放出來。他爲了雪恥,冬天抱著寒冰、夏天握著火,“臥薪嘗膽”,在房間裏懸一副苦膽,進去出來都嘗一下膽的苦味。

  以上這些都是衆生有出生、種姓、地位等的不平等,而發生譏諷、恥辱等種種的苦。見到這些苦相,法藏菩薩就立志莊嚴國土,讓所有眷屬都從如來清淨蓮花中化生,一來消除胞胎、屎尿等生處不清淨的苦,二來眷屬都是如來蓮花所生,都以如來爲父母,彼此成了兄弟,這就消除了由出身不平等所造成的煩惱和苦。

  【故言,如來淨華衆,正覺華化生。】

  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

  【此二句,名莊嚴受用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有國土,或探巢破卵,爲饛(méng)饒之膳。或懸沙指帒(dài),爲相慰之方。嗚呼諸子,實可痛心。是故興大悲願。願我國土,以佛法,以禅定,以叁昧爲食,永絕他食之勞。】

  這兩句說的是國土受用方面的功德。佛因地爲什麼要發起這個願呢?原因是見到有些國土,人們爲了營辦豐盛美食,不惜探巢破卵,造作罪業,或者常有饑餓逼惱,出現懸沙指袋來作安慰這樣悲慘的事。見到這些現象之後,法藏菩薩心痛不已,發起悲願:願我成就國土,使國土的人都以佛法、禅定或叁昧爲食,永遠斷絕求取其他食物的勞苦。

  “懸沙指袋”是說饑荒的年代,孩子跟母親要食物哭個不停,母親沒辦法,只好懸一個沙袋,用手指著沙袋騙他說:袋子裏有飯!這樣來安慰孩子。

  法藏菩薩見很多世界都是以殺生、偷盜、妄語等造罪來求得受用,結果墮入惡趣受無量痛苦。又有衆生由往昔的悭貪等業,感得今生受用貧乏,忍饑挨餓。見到這些苦相之後,就立志使國土具足受用功德,讓衆生一得往生,就不必再爲受用而造罪、受苦,能受用佛法的妙味、受用禅定妙食,還有飲食習氣的人,也能隨他的意願自然化現百味飲食,永遠沒有求取食物的勞苦。

  【愛樂佛法味者。如日月燈明佛說法華經,六十小劫。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謂如食頃。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以禅定爲食者,謂諸大菩薩常在叁昧,無他食也。】

  “愛樂佛法味”就像日月燈明佛講《法華經》講了六十小劫,當時法會的聽衆也安坐一處,六十小劫只像吃一頓飯的時間,沒有人身心生起懈怠、疲倦。這就是愛樂佛法味。雖然聽法長達六十小劫,只覺得過了片刻。極樂世界的天人就是這樣,一切時中聽聞妙法,念念都在感受法樂。

  “以禅定爲食”是說諸大菩薩恒時都在定境當中,不需要其它食物。“食”的意思是任持的因。就像食物能任持身體、長養身體,不讓身體壞掉,聖衆的身心以佛法廣大法味喜樂任持,以禅定妙樂任持,能長養善法,所以叫做“食”。

  【叁昧者,彼諸人天若須食時,百味嘉肴,羅列在前。眼見色,鼻聞香,身受適悅,自然飽足。訖已化去,若須複現。其事在經。】

  “叁昧”是說極樂國土的人動念想食物時,百味美食就自然羅列眼前。受用並不是真的去吃,只是眼睛看看食物的妙色,鼻子聞聞妙香,意思上領略了,身體就感受到舒適悅意,自然飽足。受用完畢,食物自然化去。到又想吃時,飲食又再出現。這在《無量壽經》中有記載。(“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爲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複現。彼佛國土,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次于無爲,泥洹之道。”)

  【是故言,愛樂佛法味,禅叁昧爲食。】

  所以說:極樂國土的聖賢愛樂佛法妙味,以禅定和叁昧爲食,是清淨、自在、如意的受用。

  

  

《往生論注講記(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