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記(叁)

  往生論注講記(叁)

   【真實功德相者,有二種功德。一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僞,是故名不實功德。】

  接著解釋真實功德相。所謂的功德有兩種,一種是從有漏心出生,不順法性,也就是凡夫人天爲主所造的各種善業,以及善業所感的人天果報,不論因還是果,都是顛倒的、虛僞的,因此稱爲“不實功德”。

  這裏“真實功德相”是指阿彌陀佛的功德或極樂淨土的功德。真實是相對不真實而言。先說不真實。“不順法性”就是不順于諸法無我的空性。凡夫行善,求的是自己的利樂,這樣隨我見而轉,發起造作,就是從有漏心而生。“顛倒”是不順法性,無我執著有我,無我所執爲有我所等等。“虛僞”就是得不到任何實義。也就是所現的果報純一是苦性,如果得到的是人天的欲樂或者定樂,這是壞苦性,終歸壞滅,轉入苦苦;而得到不苦不樂的舍受,也是行苦性,終究在遇緣時引發苦苦、壞苦。叁界實際無真實安樂可得,因此是虛僞。

  【二者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僞,名爲真實功德。】

  這裏的菩薩是指阿彌陀佛的因地——法藏菩薩。“智慧”就是照見真如實相的智慧,實相是第一義空,空有不二的空。“清淨業”簡別于有漏業,由于是以叁輪體空的智慧攝持而起莊嚴佛事,所以是清淨業。比如布施時,不見有能施的我、所施的物和布施的作業,這樣叁輪體空而行持,就是清淨業。也就是《金剛經》說的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四相,行一切善法,不著有,不住空,是爲“清淨”。“起莊嚴佛事”就是勇猛精進地以自心的萬德來莊嚴所建的佛土。

  “依法性入清淨相”,就是莊嚴佛土時,依于法性而顯現國土的清淨相。

  這裏要知道,山河大地等的器世界顯現是由阿賴耶中含藏的器世界習氣在成熟時似現的器世界相,這不是外在有什麼獨立的器世界,而只是像夢中顯現的山河大地等一樣。像這樣有器世界的現相,並且對它有耽著期間,就不顯現清淨刹土而只現叁界穢土。那麼,怎麼入于清淨相呢?要點是“依法性”。也就是,首先知道現前淨土的障礙是有器世界顯現的相,認爲這是有獨立的自相,並生起耽著。因此要消除器世界的相以及對它的耽著,由心安住于無相真如,就能成就具足無量莊嚴的淨土。這在彌勒菩薩的《辨法法性論》裏說:“共器界識真如性轉依。”(就是好像是共同顯現的器世界相分真如性轉依。)這裏說的法性是指遠離一切能所二取虛妄相的真如。在證入真如之後,開始轉依現前淨土的清淨相,或者說開始從法身理體中顯現淨土的清淨相,這叫做“依法性入清淨相”。

  這樣由法身理體流現的國土功德莊嚴,不顛倒、不虛僞,因此叫做“真實功德”。

  【雲何不顛倒。依法性,順二谛故。雲何不虛僞。攝衆生入畢竟淨故。】

  《智度論》說:“佛法有二谛,一者世俗,二者第一義谛。爲世谛故,說有衆生。爲第一義谛故,說衆生無所有。”所以“二谛”就是指空有。“有”指一切清淨和不清淨的現相,“空”是現相當體空無自性。這樣的空、有本來不二。空,是即有之空。有,是即空之有。比如,正現的水月當體是空性,並不是水月的相之外有空;正空的同時有水月的相,並不是在空外有水月,所以水月的空和現並不是兩個。萬法上的現和空都是這樣。

  “依法性”就是通達萬法無自性。“順二谛”,《維摩诘經》裏有一頌是很好的表達:“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于群生。”還有《無量壽經》上阿彌陀佛開示成就佛刹的一偈:“了諸法如幻,佛國猶夢響,恒發誓莊嚴,當成微妙土。(唐譯)”像這樣了達諸法如同夢幻、谷響,雖了知沒有衆生、沒有國土,仍然攝取淨土、教化衆生;雖有種種妙相,即相離相。像這樣,不住有、不著空,就是順于二谛。這個“順于二谛”就是遠離空、有二邊,契合中道的意思。總之,爲什麼說淨土所成就的功德不顛倒呢?因爲這是依法性、順二谛的緣故。

  接下來解釋:爲什麼極樂淨土的功德是不虛僞?原因是極樂淨土能攝持衆生的心入于畢竟清淨。極樂淨土種種的清淨功德,都能攝持衆生的心入于清淨,最終寂滅由人、法二執所起的一切客塵垢染,證入平等無爲法身。所以極樂淨土賜予衆生的是真實之利,因此是“不虛僞”。

  【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者。持,名不散不失,總,名以少攝多。偈,言五言句數。願,名欲樂往生。說,謂說諸偈論。總而言之,說所願生偈,總持佛經,與佛教相應。相應者,譬如函蓋相稱也。】

  接著解釋“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持”是攝持法義,不使散落、丟失。“總”是以精簡的文字歸攝衆多義理。“偈”是五字一句的偈子。“願”是希求往生。“說”是演說偈文和長行論文。

  總的來說,論主說願生偈是以精簡的文字總攝淨土諸經要義,與佛經相應。“相應”的意思,是像盒子和蓋子相稱,盒子有多大,蓋子也多大,正好符合,就是相稱。意思是,本論攝持的義理與佛經相合。

  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

  【此已下,是第四觀察門。此門中分爲二別。一者觀察器世間莊嚴成就。二者觀察衆生世間莊嚴成就。此句已下,至願生彼阿彌陀佛國,是觀器世間莊嚴成就。觀器世間中,複分爲十七別,至文當目。】

  這以下二十二頌屬于第四門——觀察門。這一門分爲兩類:第一、觀察器世間莊嚴成就;第二、觀察衆生世間莊嚴成就,也就是觀察西方淨土器情兩種莊嚴成就。從本句以下到“願生彼阿彌陀佛國”之間,是觀察器世間莊嚴成就,這又分十七種差別,在講相應的論文時會標出科目。

  【此二句,即是第一事,名爲觀察莊嚴清淨功德成就。此清淨是總相。】

  “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這兩句是說器世間十七種莊嚴中的第一種,名爲“觀察莊嚴清淨功德成就”。這裏說的“清淨”是極樂淨土器世間功德的總相。後面量功德、性功德、形相功德等十六種是清淨的差別相。總相是十六種別相的共相,十六種別相是總相的差別。也就是說,極樂淨土器世間的種種功德相,共同以“清淨”爲相;“清淨”二字展開,就是十六種所攝的種種清淨相。

  【佛本所以起此莊嚴清淨功德者。見叁界是虛僞相,是輪轉相,是無窮相。如蚇蠖循環,如蠶繭自縛。哀哉衆生,締此叁界,顛倒不淨。欲置衆生于不虛僞處,于不輪轉處,于不無窮處,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是故起此清淨莊嚴功德也。】

  阿彌陀佛在因地時爲什麼發願成就國土的清淨功德呢?原因是以慧眼普見叁界唯一是虛僞相、輪轉相、無窮相,如屈伸蟲般循環不已,像蠶一樣作繭自縛,當時生起大悲愍心:可憐的衆生!長劫被系縛在顛倒不淨的叁界中。由此立誓要把衆生安置在不虛僞處、不輪轉處、不無窮處,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以此緣故,興起國土的清淨功德。

  以上從“見叁界”到“如蠶繭自縛”,是以智慧見叁界純一苦相。“哀哉”以下一句是菩薩見苦生悲。“欲置”以下一句是由悲發願,欲安置衆生于畢竟安樂大清淨處。“是故”是結成發起國土“清淨”功德。

  這裏說的“虛僞相”,《辨法法性論》中說:“實無而現故,以是爲虛妄。”就像迷夢中的現相,實際沒有,唯一以迷亂力而現,叁界的器情萬相都是本無而現,正現時也了不可得,這就是虛僞的意思。

  再說“輪轉相”,如同水車的輪子上下輪轉,衆生被煩惱和業的力量驅使,在叁界不停地上下轉生,沒有一刹那的安穩寂靜,這就是輪轉苦相。

  “無窮相”就是生死流轉無休無止的苦相。“無窮”源于因果相生,循環不斷。譬如從種子生果,果中又含有種子,種子又生果,像這樣,衆生以我執起惑造業,感召叁界蘊身。受報時,又以我執起惑造業,取後面的叁界蘊身,導致流轉無窮。《寶鬘論》說:“乃至有蘊執,于彼起我執,有我執造業,從業複受生。”總之,沒有引生無我空慧之間,惑業苦就會循環不斷,造成無窮的流轉。

  “蚇蠖循環”:蚇蠖是一種蟲子,行走時先彎曲身體,再伸直前進一步;再彎曲,再進一步。“彎曲後伸進,伸進後又彎曲”表示循環。循環,就是循著圓環轉一周,又回到原點,和“輪回”是一個意思。“輪回”就是像水車的輪子轉到高處後,又跌回低處,又往上轉,又跌回,周而複始,循環不已。叁界中的苦樂、禍福,都是循環之相。爲什麼是這樣呢?因爲在沒有見到實相之前,衆生的心始終在善惡、苦樂兩極中來回打轉。享受時放縱造業,福盡墮入苦趣。受苦時希求離苦,又回心向善。等以善業力升到善趣後,又忘乎所以,福一盡又墮回惡趣。這樣高下變易,苦樂轉換,就是循環。

  以佛教的觀念,世間的一切是循環的相,這和現代人直線式的看法不同。現代人認爲世間會變得越來越美好,當然這只是愚癡的想法。

  “蠶繭自縛”,就是蠶從自己口中吐出的絲,一圈一圈地纏在自己身上,把自己困在繭中。“從口中吐絲系縛自己”,比喻衆生從心中吐出一絲絲的煩惱和業,這每一絲都是叁界受生的因。可憐衆生顛倒無明,念念不斷地起惑造業,自己從心裏吐出有漏業的絲,一絲絲作成無數個叁界的蠶繭,把自己困在裏面,長劫不得解脫。

  “哀哉衆生,締此叁界,顛倒不淨”。這是法藏菩薩見衆生系縛叁界,受大苦惱,生起很大的哀愍心。“締”是打上牢固的結,解不開。“締此叁界”就是衆生以惑業力被系縛在叁界中,無力解脫。“顛倒”指衆生不見諸法的真實相,見解、行爲和結果都是顛倒的。“不淨”是指煩惱、業、生這叁種雜染。打個比方,夢裏見一塊金子,這是本無而見爲有,因此是顛倒見。源于這樣的顛倒見,對本無的金子生起貪著的心,是煩惱雜染。爲求到金子,起身、語、意的造業,是業雜染。得到金子後吃喝享樂,是生雜染。從始至終,都只是顛倒習氣的變現,唯一是雜染的體性。叁界從因到果的相就是這樣由顛倒心變現的迷夢般的雜染相,沒有絲毫清淨可得。

  以這個原因,法藏菩薩發起成就國土清淨的總誓願。誓欲把衆生從虛僞相、輪轉相、無窮相的叁界中救拔出來,安置在不虛僞處,不輪轉處、不無窮處,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

  叁界中暫時乍現的安樂,後來都破滅,落入苦中,得不到任何堅實的果,所以是虛僞。不虛僞就是國土中的一切安樂都永遠不壞不退,而且輾轉增上,最終最細的遷流苦也畢竟遠離,獲得常、樂、我、淨的大涅槃果。其次,“不輪轉處”就是一入彌陀涅槃國,就永離叁界的輪轉,苦樂的交替,惑、業、苦的循環。“不無窮處”,就是一入國土,無窮的生死流轉從此永斷。“畢竟安樂大清淨處”,就是不同于叁界暫時乍現的有漏安樂,入于西方淨土,能得到究竟的無漏安樂,永離惑、業、苦叁雜染,叫做“大清淨處”。

  

  

《往生論注講記(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