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記(四)

  往生論注講記(四)

  下面解釋“成就”二字的涵義。

  【成就者,言此清淨不可破壞,不可汙染。非如叁界,是汙染相,是破壞相也。】

  “此清淨”,就是國土的清淨總相,也就是國土性、量、形色等的無量清淨差別相。“不可破壞、不可汙染”是解釋清淨成就。“非如叁界”一句是反顯。

  一成永成,才是真正的成就。會變壞、會汙染都不是成就。叁界是煩惱和業造作的法,既是造作的法,就都歸于破壞,有情的根身有生老病死,器界有成住壞空,都是破壞相。而極樂國土是如來法身智慧所現,所以“無衰無變,建立常然”。也就是一經現起之後,就永遠沒有衰弱、變壞。這就是一成永成,叫做“成就”。

  密部《大乘密嚴經》說:“佛已超過彼,而依密嚴住。極樂莊嚴國,世尊無量壽。”(密教說的密嚴淨土,就是極樂世界。大日如來,就是阿彌陀佛。)這部經有一句話說到:“密嚴淨土,超諸佛國。如無爲性,不同微塵。”(《密嚴經疏》裏解釋:密嚴淨土如同法性土,遠離無常的過失,以這個原因說它如無爲性。這個淨土唯一是清淨如來藏心所現,因此不是微塵所成。)叁界由衆生的惑業所成,因緣相續時,由微塵積聚成世界,因緣消散時,世界又破滅爲微塵,因此是破壞相。

  再者,有福德力維持時,現前清淨;福德消盡時,又變現汙穢,所以是汙染相。這是從觀待上解釋汙染,也就是相對于下下,上上爲清淨,上上的清淨會轉成汙染,所以是可汙染。就有漏的體性來說,叁界是純一雜染,無有清淨,這是從總體上說叁界是汙染相。

  但是極樂淨土顯現的一切清淨相都是如來法身智慧所現,不同于衆生惑業所成,所以永無破壞、永無汙染,是爲真實成就。以下對二十多種功德說的“成就”都應當如是理解。

  【觀者,觀察也。彼者,彼安樂國也。世界相者,彼安樂世界清淨相也。其相別在下。】

  這是解釋“觀彼世界相”一句。“觀”是以自己的心發起觀察;“彼”是指彼阿彌陀佛成就的安樂國土;“世界相”指彼安樂世界國土中的清淨相。清淨相的各類差別,比如國土的體、量、形相、妙色等方面的清淨相,將在後文具體解釋。

  以下解釋“勝過叁界道”一句。先解釋道,再解釋叁界,再解釋勝過。

  一、解釋道

  【勝過叁界道。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此果,酬如此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爲道。】

  道是能通的意思。就像道路能從此地通往彼地。以如此的因感得如此的果,以如此的果酬報如此的因。由因通到果上,所通的果是回報因,因此名爲道。比如爲了求取現世五欲的快樂,造作惡業,由此就趣入惡趣,受火燒、饑餓、役使等的苦報,就是惡趣道。爲求取來世的五欲之樂或者禅定之樂而造作善業,由此就生在人、天,獲得受用五欲或禅定喜樂等的果報,就是善趣道。

  叁界的道並不是在外面有什麼道,而是自己的心如何起惑造業,就如何變現苦樂果報,這樣的果正是酬報原有的業因。因上的業行能通到叁界的果報,而所得的果報正是酬報因上的所行,所以比喻爲“道”。

  二、解釋叁界。其中有二:(一)分說叁界差別;(二)總明叁界體性。先說叁界差別。

  【叁界者。一是欲界,所謂六欲天,四天下人,畜生,餓鬼,地獄等是也。二是色界,所謂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天等是也。叁是無色界,所謂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天等是也。】

  叁界就是欲、色、無色叁界,是有情流轉的處所。先說欲界,有上下兩層。上層是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下層是須彌山下四洲人類,以及畜生、餓鬼、地獄。無論上、下,都有對外五塵的貪欲,特別有男女的淫欲,所以稱爲欲界。其中福德多的,超勝人類,享受天報,但一樣有對外五塵的貪欲,有男女的淫欲。往下,欲越重,罪越重,就越往下墮,以地獄爲最苦。貪欲漸輕,就生在人道中。

  其次是遠離五欲,以定力化生色界。隨定力淺深,住在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天中。由于不起心向外貪著五欲,能攝心住定,所以不同于散亂欲界,住在色界中。

  第叁,能不著在色身相上,以定力化生無色界。以定力淺深,又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四重天。

  (二)總明叁界體性

  【此叁界,蓋是生死凡夫流轉之暗宅,雖複苦樂小殊,修短暫異。統而觀之,莫非有漏。】

  以上的叁界就是生死凡夫流轉的暗宅。“宅”是住處的意思。“暗”指不出現見諸法真實性的光明,下至地獄上至天界,衆生都處在無明愚暗中,不見無我空性。雖然在叁界的上下處所,苦樂稍有差別,壽命暫時有長短的差異,但總體上觀察都是有漏的體性。也就是說,叁界是惑業力感召的果報,無論感受什麼,都是苦的自性。苦受是苦苦;樂受是壞苦,享受過後就變壞成苦苦;舍受是行苦,成爲引起後來一切苦的前因。

  【倚伏相乘,循環無際。雜生觸受,四倒長拘。且因且果,虛僞相襲。】

  “倚伏”,《老子》裏面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說禍患過後就有福出生,享福過後又有禍降臨。“乘”是隨逐的意思。“倚伏相乘”就是禍後面跟隨福,福後面連著禍。“循環”,就是榮辱禍福,周而複始。“無際”,就是生死輪轉在沒有對治之前就不會停息,無休無止。

  “觸、受”是十二緣起中的兩支,是前世造無明、行、因位識這兩支半,經愛、取滋潤所引的果報。“雜生”意思是衆生因中造業很雜,有善有惡,果上生的觸和受也就很雜。凡夫刹那刹那就系縛在各種各樣的觸、受當中,無力擺脫。

  “四倒”就是無常執爲常,非樂執爲樂,無我執爲我,不淨執爲淨,在見上完全是顛倒的。“長拘”就是長劫都困在這四種顛倒見中,脫不出來。叁界衆生心心念念都處在常、樂、我、淨四顛倒中,由起伏不斷的顛倒分別,輾轉地起惑、造業,受無量生死。

  “且因且果,虛僞相襲”:襲是承襲的意思。由因上虛僞,感果就虛僞,叫“虛僞相襲”。因上是我和我所的虛妄分別,以及由此所生的種種計較分別,這些就像夢中的分別,沒有真實義,都是虛妄的。以虛妄的分別爲因,所現的叁界器情現相,也像幻師幻變的幻馬等,或者夢中變現的美女等一樣,都是無而現的虛妄相。所以叁界從因到果只是“虛僞相襲”。

  叁、解釋勝過。其中有叁義:(一)明安樂淨土;(二)生死永斷故,而說勝過;(叁)圓滿普賢行願故,而說勝過。

  先明安樂淨土。

  【安樂,是菩薩慈悲正觀之由生,如來神力本願之所建。】

  安樂世界是法藏菩薩慈悲正觀中所出生,阿彌陀如來神力本願所建立。

  淨土的因有兩個:慈悲和正觀。“慈悲”是給予衆生現前和究竟利樂的大慈心以及拔除衆生一切粗細諸苦的大悲心。“正觀”就是般若正觀,從了達諸法本來不生不滅而發生正觀。正是對邪而說,觀有生有滅是邪觀,觀不生不滅是正觀。總之是由悲智雙運而出生極樂淨土。

  從果上說,極樂淨土是如來神力本願所建。“如來”指如來藏或法界、真如在福慧圓滿而現前清淨時的不可思議智慧身。“本願”就是因地所發建立淨土普度衆生成佛的大誓願。“所建”,就是以如來法身爲因,以因地本願爲緣,在成佛時任運顯現極樂刹土無量無數的清淨相。

  (二)生死永斷故,而說勝過

  【胎卵濕生,緣茲高揖。業系長維,從此永斷。】

  這一句是贊歎安樂國土普度衆生頓出生死的大用。“緣茲”,“茲”就是上面說的慈悲正觀所生、神力本願所建的西方淨土,“緣”是以淨土爲極殊勝的增上緣。一往生淨土,就畢竟永離胎、卵、濕叁種生。由于淨土天人從蓮花中化生,所以在四生中簡除化生,以胎、卵、濕代表一切叁界受生。“高揖”,就是在很高的地方往下拱手行禮。“高”表示生在淨土,已經高高超出叁界,“揖”表示永遠的告別。

  “業系長維”,就是由惑業苦連綿不斷所形成的生死長鏈。“系”是系縛。就像繩子把人系綁在樹上,煩惱和業把衆生系縛在叁界中。系縛的體性是結蘊相續,粗分上說,就是舍一個叁有身,又取另一個身,輾轉相續;細分上說,就是五取蘊刹那刹那地相續。這樣的相續從無始輾轉而來,漫長無有邊際,所以是“長維”。“維”是連結的意思,就是一環扣一環,連環不斷。

  “從此永斷”就是一往生淨土就永遠截斷惑業苦循環的生死長鏈。原因是:淨土的境緣極爲清淨,有佛力加持極樂人民的心,不再起絲毫貪計我的妄念,不生煩惱、不造有漏業,因此就永遠截斷了生死流轉。

  (叁)圓滿普賢行願故,而說勝過

  【續括之權,不待勸而彎弓。勞謙善讓,齊普賢而同德。】

  這一句是說由往生西方自然能圓滿普賢行願。

  “括”是箭的尾端。“續括”就是把箭的尾端頂住弓弦,一直往後拉。“權”是方便的意思。由“續括”能使箭發射出去,所以是放箭的方便,叫做“續括之權”。對應下一句的“彎弓”。“不待勸而彎弓”,表示不必等待他人勸發,自然就發心起行,行菩提道。這是說極樂淨土中所現的一切莊嚴,都有不可思議的加持作用,行者一入于這樣的國土,就自然引發道心,不必別人勸導,自然住在正念正觀中,自然行持菩提行。比如聽到鳥鳴叫時,自然引發悲心。得到佛光照觸,立即增益菩提心。聽到池水說無生法,當即生起般若正觀。身處在樓閣中,普見十方淨穢國土,自然發起斷惡行善之心以及悲心、菩提心等,從而趣向一切種智。

  在善導大師的《般舟贊》裏,有多處文句顯示了這一點。比如:“寶鳥連聲奏天樂,一切見者起悲心。”“見樹聞波成法忍”“聽響聞音皆得悟”“禮佛一拜得無生”“念念時中常證悟,十地行願自然成。”

  “勞謙善讓”總的是說無我相。雖有功勞,卻不居高;雖有善行,而不爭先。處處無我,就是勞謙善讓。由于無“我”,而能對一切普行禮敬…

《往生論注講記(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